项云光
[摘要]作为20世纪最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洛丽塔》是作者纳博科夫借以批判和抨击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小说通过描写“乱伦”这一母体来震撼读者的心灵,并以此特殊强烈的方式来揭露战后西方社会的混乱和人的精神荒原。该小说的男主人公从始至终总身陷恐慌、彷徨、消沉等精神困境之中不能自拔。本文首先论述亨伯特精神困境的种种表现,进而探索这一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文章最后指出亨伯特无助的彷徨和无声的呐喊是资本主义世界悲剧的体现,要避免悲剧的重演,唯有健全病态的社会制度。
[关键词]《洛丽塔》;亨伯特;精神困境;彷徨;呐喊
[中图分类号]1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7-018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7.079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一、研究背景
《洛丽塔》是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年4月22日-1977年7月2日)以美国作为创作背景、用英文写出的一部长篇小说。1955年刚出版时,该小说就引起了海内外广泛的关注和评论。反对者抨击小说描写了一位性变态中年继父和他12岁的“性感”继女之间的畸形恋情,是一部色情之作,怒斥这种“不伦之恋”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洛丽塔》一段时间内曾经被贬为“禁书”而未能与读者见面。但后来人们发现了它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对它的艺术风格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和肯定如有人认为“纳博科夫通过象征、讽喻、暗指及多语种的表现手法营造《洛丽塔》这一座艺术的水晶宫”《洛丽塔》后来被搬上了银幕。如今它已被誉为二战后影响世界的一百部小说之一。该小说为纳博科夫带来了国际声.誉,被公认为他的代表之作。
尽管《洛丽塔》对艺术技巧本身的“陌生化“奇异化”效果制造了文学史上罕见的华丽景象,被美誉为“魅惑之形、悦耳之音”,尽管形式探究成为小说研究的长期焦点,但是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它是社会现实的一面镜子。小说揭露了战后西方社会混乱所造成的人的精神困境。战后资本主义制度受到了严重打击,西欧各国社会瘫痪。那个混乱时代下混乱的价值观和混乱的标准引发出了混乱的迷惑。这种迷惑常常表现为对社会前景担忧,并伴随着彷徨、焦虑、空虚等等。这就是人的精神困境的体现。
精神困境是文学界论述的焦点话题之一,是生存境遇下个体沉默式反抗的一种形式。但这种反抗形式往往是消极被动的,属于一种无声的呐喊。身陷精神困境而又找不到正確出路的人们,只会逐步走向堕落和毁灭。《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二、亨伯特精神困境的表现
精神困境是社会的产物,是人面对周边恶劣环境所产生的一种有关自身安全的自然反应。环境越恶劣越有可能使人出现精神困境。人的这种自然反应若是超越了社会道德的底线或威胁到另一个人的安全便被视为变态疯狂而遭到社会的指责和压制。
(一)亨伯特在冰冷青春岁月里的彷徨与呐喊
亨伯特的欲望首次遭受重大挫折是在他与安娜贝尔的纯真爱情中。现实总使得他们“那健康却缺乏经验的幼小身体烦躁到了极点”,使他“感到非常压抑,有一种特殊的疲惫不堪的感觉。”他“一会儿感到羞愧、惊骇;一会儿又变得盲目乐观。严峻冷酷的“清规戒律”使亨伯特总是感到苦闷,但是又不那么清楚苦闷在哪里。安娜贝尔的死使亨伯特没有得到释放的欲望再次受挫。此后他对每个经过身边的性感少女都怀有一股地狱烈火凝聚起的淫欲,饱受折磨。他表面上竭力安分守己,可是当他见到性感少女时就心跳得厉害。他总在彷徨,不断呼喊。
然而,亨伯特逐渐明白与社会道德和法律为敌是不明智的、是危险的,于是他决定结婚过正常人的生活“某些道德标准、某些精神上的替代物的最终成熟,即使不能涤除我那丢脸的、危险的欲念,至少也许能帮我将这些欲念加以平和地控制。”他认为只要控制住心中的恶魔,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生活,就可以摆脱困境。尽管妻子瓦莱丽娅使他对自己异想天开的困境找到一些合法的出路,但是亨伯特心中的恶魔异常强大,总把他推到发疯的边缘。结婚并没有解决他的苦闷。当他在犹豫彷徨的时候,他得到了一个移居美国的机会,这“前景十分符合我的心意。”新环境的改变、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宽容的风俗习惯等等都很有可能促成亨伯特“生活中重大的变动”。但生活往往是复杂多面的,在不同的时空维度中人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充当不同的角色。亨伯特认为他是自己生活的主人,但其实他的妻子瓦莱丽娅一直支配着他的生活和命运。她的一句“我生活中另外有一个男人”对亨伯特犹如晴天霹雳。他内心想狠狠地揍瓦莱丽娅一顿,但道德和法律阻止了他的蠢行。这加剧了他内心的痛苦。一句“现在我暗自纳闷,不知瓦莱契卡是否真的值得给开枪打死,用手勒死,或者给水淹死....”充分体现了他内心的彷徨,也是他对痛苦发出的呐喊。
(二)亨伯特的抗争与无奈
当人在个体追求和残酷现实中找不到平衡时,他就会面临精神困境。面对困境,有些人因为无知或天性而被动消沉,有些人因为信仰而奋起抗争。在经历了背叛之后,亨伯特进一步认识到了现实的残酷,他变得圆滑世故,伺机而动。遇到洛丽塔后,为了接近她,他违背意愿与其母黑兹结婚。他披着继父的伪装,空虚的灵魂使他时时幻想着如何占有洛丽塔。这些都充分反映了他开始由原来的被动妥协转向主动出击“恶魔会对我进行引诱一随后再加以阻挠,让我内心深处感到隐约的痛苦。”亨伯特在面对阻力时不断进行着心理斗争。道德和法律的制约总在向他发出警告。但是此时的亨伯特并没有妥协。当他发现黑兹严重阻碍了他的计划时,他决定扫除这一障碍。为了占有洛丽塔,他甚至计划采用卑劣的手段“我想象着自己给母女俩服上一剂强效安眠药水,这样就可以整夜泰然自若地玩弄那个女儿。”着了魔的亨伯特想入非非、暗自筹划,欲望不断折磨着他。他总在欲望和道德法律之间艰难抗争。当亨伯特得知黑兹安排洛丽塔参加夏令营后就直接进入一所纪律严格的寄宿学校时,他认为是黑兹有意阻碍他的幸福,内心无比忧愁,于是他决定伺机除掉她“谁也不能造成一场天衣无缝的谋杀,然而机缘却能做到。”为了自我鼓励,他甚至找了一些案例为自己的行动辩护。他认为那个绝妙“机缘”就在那次沙漏湖的游泳中。湖水四周树木林立,湖中没有别人。当亨伯特夫妇游到湖水中央时,亨伯特内心一直盘算着怎样立刻除掉“那头笨手笨脚的海豹”。除掉了她,亨伯特就可以以“继父”的身份任意和洛丽塔亲近了。而且对于这个悲剧,他还可以编造各种各样合理的借口为自己洗脱罪名。但是他内心尚存的一点理智使他没有成为一个杀人犯。“可是各位,我就是不能这么做……恶魔仍在尖声喊着它的意见,而我仍然不能下手把那个滑溜溜的、肩宽体大的可怜的人儿淹死。”虽然亨伯特着了魔,极力抗争,但是他的天性较为温和、优柔寡断,与哈姆莱特极为相似。虽然这使他避免成为杀人犯,但同时也使他较为无奈和痛苦。
亨伯特愈加控制心中的恶魔,他就愈加陷入精神困境之中。陷入精神困境越深,他就愈加可能铤而走险。他为没有成功“除掉”黑兹既感到庆幸又觉得烦恼。但是他并没有放弃抗争。当他在不断徘徊呐喊时,黑兹却出人意料地死于车祸。命运使亨伯特成了“一个自由的父亲”。原本在此亨伯特心中的痛苦就可以减轻许多,但是想到洛丽塔会查询她母亲的死因,亨伯特开始提心吊胆地设计种种障碍阻止洛有可能的行动。“说真的,难以捉摸的洛本人也可能会一谁知道呢?一对我表现出某种愚蠢的猜疑、突然产生的厌恶、莫名的恐惧等等一那样一来,在胜利的时刻就会失去这个迷人的猎物。”这使他又陷入了新的精神困境之中。
亨伯特为了占有洛丽塔,尽力隐瞒黑兹去世的消息,并且驱车带着洛丽塔周游美国。在“着魔猎人”旅馆时,他想接近洛丽塔但又极力假装正派斯文。心里十分渴望但又不得不耐心等待。他因过度紧张而不得不待在浴室里很长时间来恢复常态。他甚至还借酒以消除紧张。在离开“着魔猎人”旅馆后,亨伯特又随意选择了另一个目的地。但越是这样他就越感到紧张“我战战兢兢,不知道怎样才能使整个安排显得合理可信……亨伯特感到越来越不自……种受到压抑、令人局促不安的紧张的感觉。”可见,亨伯特一方面拼命抗争,另一方面又极其无奈。
(三)亨伯特的自我毁灭
亨伯特以为他支配着洛丽塔的生活,掌控着她的命运。只要多些耐心和等待,洛丽塔的一切都将属于他。正当他在小心翼翼地设计圈套时,却被奎尔蒂算计带着洛丽塔逃跑了。之后,他便开始了长达两年的寻找洛丽塔下落之旅。
当亨伯特再次找到了洛丽塔时,她已经结婚生子,不再是那个小仙女了。但是亨伯特的情感依然停留在两年前,对洛丽塔依然痴迷眷恋。找到洛丽塔非但没有让亨伯特开心,反而增加了他的痛苦。现在他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任意“占有”已为人妻为人母的洛丽塔了。但是强烈的情感却使他胆大妄为地喊出:“我要你离开你偶然碰到的迪克,離开这个糟透了的狭小的地方,跟我生在一起,死在一起,什么都跟我在一起。”面对亨伯特无助的哀求,洛丽塔断然拒绝。但更让他痛苦的是洛丽塔竟然宁愿在他和奎尔蒂之间选择后者,而奎是他最大的仇人。小说在亨伯特离开洛丽塔时对“蒙蒙细雨”这一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亨伯特的绝望和痛苦。
彻底绝望之后往往是悲剧。亨伯特从小说开始就不断处在“失望一抗争一再失望一再抗争”的循环往复之中。当他最.后遇到洛丽塔时,心中的“性感小仙女”已经消失。而他对洛的哀求其实仅仅是良知的呼唤和欲望的苟延残喘。亨伯特无处安放的欲望最后找到的发泄点是奎尔蒂。最后奎尔蒂和他都成了自己私欲的刀下亡魂。
三、亨伯特精神困境的原因探析
凡事都有因果。亨伯特精神困境的产生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在的因素。亨伯特在三岁时母亲意外去世。这一家庭变故对他幼小的心灵产生了潜在的影响,使他的性格没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而当他还处在懵懵懂懂阶段时,初恋女友安娜贝尔却因患斑疹伤寒死亡。这次打击使他的情感永远定格在青春岁月里,人格未能得到健全发展,导致他人到中年还对十几岁的少女情有独钟。但一个中年男子恋上十几岁的少女是绝不可能为社会所接受的,是道德法律所不容许的。这样他就总处在沮丧.压抑、恐惧、愤怒等精神困境之中不能自拔。本质而言,亨伯特的困境是整个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缩影。在西方,自古以来理性和宗教都是人的生活的无可争议的中心和支配者。它们统治着人们的思想,维系着整个西方文明。所以它们能够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解决人的精神困境。但是近代以来,理性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宗教也逐渐衰微“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资产阶级文明终结的开端。”失去了这一切,人就等于被抛了出去,漂泊无依,成为一个浪迹天涯的漫游者,感到无家可归。失去了精神支柱,人没有了理想信念,精神创伤没有了疗法。这就是亨伯特悲剧的根源。
四、结论
《洛丽塔》的故事情节和所营造的艺术效果震撼了许多读者的心灵。其对亨伯特这一人物的刻画引人深思。亨伯特遭遇的精神困境有其主客观方面的原因,反映了当代西方的精神荒芜;他的结局是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悲剧的演绎。故要避免类似悲剧重演,唯有重树新的信仰和健全病态的社会制度。
参考文献:
[1]肖谊.水晶宫、梦境与现实——论《洛丽塔》的表现艺术[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9(2).
[2]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
[3]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段德智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42.
[4]曹秋晨,王影君.无人幸免的精神困境——析《藻海无边》中的身份认同障碍[J].名作欣赏,2017(9).
[5]李岩.试析“垮掉一代”的精神困境一以《在路上》为例[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6]张梦雪.《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悲剧根源[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3).
[7]Nabokov,Vladimir.Lolita[M].London:PenguinBooks,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