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现云
221300江苏省邳州市人民医院超声科,江苏 邳州
小儿群体网膜的发育程度通常处于较为基础的阶段,对炎性反应的抵抗能力往往不是十分理想,因此一旦有肠套叠情况发生,病情的发展速度就会非常快,出现多种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性也会明显加大,以肠管坏死和肠穿孔在实际临床工作中最为常见,病情程度严重的时候,甚至还会对患儿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1]。参考目前临床对小儿肠套叠病情进行诊断的相关研究内容,将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2 种技术结合对其病情进行诊断,可以显著提升诊断准确性,对病情的判断具有积极的帮助作用[2]。本文研究小儿肠套叠采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的临床价值。
2016年12月-2018年12 收治经空气灌肠治疗后证实为小儿肠套叠的患儿84例,根据治疗前检查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42 例。对照组男23 例,女19 例;年龄1~8 岁,平均(3.2±0.5)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7 h,平均(10.4±1.2)h;研究组男24 例,女18 例;年龄1~9 岁,平均(3.4±0.6)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5 h,平均(10.6±1.1)h。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方法:⑴对照组在治疗前单纯接受腹部超声检查;⑵研究组在治疗前接受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检查。①腹部超声:腹部超声探查操作过程中的探头工作频率水平设定为3.5 Hz,在检查前首先帮助患儿取仰卧位,对腹部进行全面的检查操作,如果发现有“同心圆”征存在,则可确定患病。②浅表超声:浅表超声探查操作过程中探头工作频率水平设定为7.5 Hz,发现包块后,需要对横切面、纵切面进行扫查,测量最大径线、内直径、外直径。对包块存在的具体位置、形态大小、边界情况、内部回声等进行观察,判断周围有无淋巴结增大,内部有无血流,邻近肠管是否扩张,腹腔是否存在积液。更换体位之后,还要进一步实施探查,对包块是否发生变化进行观察。
观察指标:①超声检查操作时间。②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情况。③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④误诊和漏诊例数。⑤家长对病情诊断方案的满意度。
满意度评价标准:在疾病治疗结束,患儿出院当天或前1 d,通过不记名打分问卷(满分为100 分)的形式,对家长满意度进行调查。不满意:<60 分,基本满意:≥60 分且<80 分,满意:≥80分[3]。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超声检查操作时间:研究组和对照组超声检查操作时间分别为(19.38±2.54)min和(14.16±1.95)min,研究组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情况:研究组诊断导致的纠纷事件1例(2.4%),少于对照组的6 例(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比较:研究组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误诊和漏诊例数比较:研究组误诊和漏诊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两组家长对病情诊断方案的满意度比较:研究组家长对病情诊断方案的满意29 例,基本满意11 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5.2%;对照组满意14例,基本满意19 例,不满意9 例,满意度为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小儿肠套叠诊断过程中,要与腹股沟斜疝嵌顿、急性阑尾炎进行区分,单纯采用腹部超声技术对该病进行诊断,虽然对腹部同心圆体征和靶环体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显示,但对小儿肠套叠的特异性进行显示则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诊断价值不是十分理想。而通过与浅表超声技术相结合,就可以将小儿肠套叠同心圆体征进行鉴别,其直径水平要比急性阑尾炎的同心圆直径大一些,可为病情的判断提供方便条件。将腹部超声与浅表超声两种技术相结合,可以对小儿肠套叠肿块情况进行清晰观察,其主要在右下腹部位置,而急性阑尾炎则多数发生于麦氏区[4-5]。另外两项技术结合,可以对患者的腹部情况进行更加准确地检查,使漏诊率和误诊率水平显著降低,对病情诊断准确性的提升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6]。在本次研究中,在治疗前接受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检查的研究组患者病情诊断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高于单纯接受腹部超声检查的对照组患者,研究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少于对照组,研究组对诊断方案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充分说明,对小儿肠套叠疾病患儿采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方式进行检查的优势性和安全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总之,小儿肠套叠采用腹部超声联合浅表超声技术对病情进行诊断,虽然检查操作需要的时间有一定延长,但可以减少误诊和漏诊情况的发生,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大幅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家长的满意度。
表1 两组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符合率比较(n)
表2 两组误诊和漏诊例数比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