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734000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儿科,甘肃张掖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属于常见的儿科、感染科疾病,主要是指由于EB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会导致患儿出现发热、咽峡炎和淋巴结肿大等症状,甚至合并肝脾肿大,严重危害患儿健康,需及时开展可靠的对症治疗[1]。当前临床治疗该疾病以药物控制为主,即选择对症治疗药物和抗病毒治疗药物,确保尽快减轻不适症状[2]。阿昔洛韦作为常见抗病毒药物,应用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治疗中对消除不良症状效果较好,且能促使淋巴结缩小,属于可靠的治疗药物。为此,本次研究对阿昔洛韦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探讨,现报告如下。
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300 例,依据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各150 例,均经临床、血象、病毒抗体检查等确诊。对照组男84 例,女66 例;年龄0.7~10 岁,平均(4.25±1.06)岁;病程1~7 d,平均(3.26±0.84)d。观察组男88 例,女62例;年龄0.7~10 岁,平均(4.07±1.41)岁;病程1~7 d,平均(3.21±0.82)d。排除相关药物过敏患儿。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方法:①对照组:选择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治疗,给予10 mg/kg 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混合后分2 次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0~14 d。②观察组:选择阿昔洛韦静脉滴注治疗,给予10 mg/kg 与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 混合后分2次静脉滴注,持续治疗10~14 d。
表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n(%)]
表2 两组症状改善速度及住院时间比较(±s,d)
表2 两组症状改善速度及住院时间比较(±s,d)
组别 n 发热消退时间 淋巴结缩小时间 住院时间观察组 150 3.92±1.05 6.53±1.17 9.29±2.44对照组 150 6.08±1.24 8.94±1.36 13.47±2.54 t 16.28 16.45 14.53 P<0.05 <0.05 <0.05
观察指标:疗效判定标准:①显效:体温24 h内降低,且于3 d内恢复正常,淋巴结明显缩小,体征好转。②有效:体温3 d 内降低,且于5 d 内恢复正常,淋巴结缩小,体征好转。③无效:体温、淋巴结及体征未见明显改善。治疗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记录患儿发热消退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及住院时间。观察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包含血小板减少、恶心、呕吐、皮疹等。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4.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8.00%,优于对照组的89.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2.67%,与对照组的3.3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两组症状改善速度及住院时间比较:观察组淋巴结缩小时间、发热消退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恢复速度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对儿童机体危害性较大,尤其是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阶段,若不及时治疗,尽快缓解症状,则对其身心均可造成较大伤害[3]。虽然EB病毒感染具有自限性特征,患儿可逐渐恢复,但恢复速度较慢,尤其体温持续升高,发热状态可能持续1~3周,甚至伴随长时间乏力、肝肾功能损害,因此需采取可靠治疗方案尽快缓解症状[4]。阿昔洛韦作为核苷类抗DNA 病毒药物,应用在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治疗中效果较好,且可被特异病毒编码的胸苷激酶磷酸化为单磷酸阿昔洛韦,并经细胞内酶的催化转变为活性形式的三磷酸阿昔洛韦[5]。由于EB病毒DNA 多聚酶对三磷酸阿昔洛韦高度敏感,阿昔洛韦可在安全剂量下抑制EB病毒,应采用静脉滴注方式。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热消退时间、淋巴结缩小时间及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更短,恢复速度更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采用阿昔洛韦治疗对促使患者症状尽快消失效果较好,利于促进淋巴结缩小,缩短住院时间。
综上所述,治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阿昔洛韦有显著优势,是促使患儿尽快减轻不适症状的可靠治疗方案,可加快淋巴结缩小,并缩短住院时间,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