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博物馆馆藏陶瓷砚台述略

2019-09-02 02:17刘冬媚
客家文博 2019年3期
关键词:砚池砚台青花

刘冬媚

砚是用于磨墨的文房用具,最初见于西汉墓葬,为长方泥板,以墨团研之,因多用作加工妇女画眉的粉黛,故又称为“黛板”。陶瓷砚台分为陶砚和瓷砚。陶砚在魏晋以后唐代以前较为流行,至宋代渐少。陶质胎体疏松,墨汁不容易储存,会渗入胎体;而且陶质不耐磨,不耐用,逐渐被其他材质的砚所替代。瓷砚砚膛中间研磨的地方不施釉,以便下墨,但是瓷砚胎质过硬,也容易打滑。但瓷砚的装饰性强,其艺术性不容小觑。瓷砚有青釉、褐釉、赭釉、绿釉、黑釉、天蓝釉、三彩、五彩、白瓷、青花等。烧制陶瓷砚台的窑口遍布全国南北方著名窑口,如宜兴窑、越窑、长沙窑、洪州窑、景德镇窑、辽瓷等。如辽王朝三彩砚,富有特色,多为圆形,砚面和四周印花,顶面靠边仅留一寸之地露夹砂胎以研磨。其中位列四大名砚之一的澄泥砚就是陶砚,是一种由澄泥制成并烧制的陶砚。产地有山西省南部新绛县和河南省西部新安县,至今仍在烧造。

广东省博物馆收藏的陶瓷砚台的年代从魏晋南北朝以降至清代,包括有传世的及出土两大类。数量约有20余方。宋代苏易简《文房四谱》中提到:“四宝砚为首,笔墨兼纸,皆可随时索取,可终身与俱者,为砚而已。”砚台自产生以来,随着时代变化,工艺和风格从实用、古朴逐步转变为华丽、精巧。本文将按时间顺序,介绍馆藏陶瓷砚台,以供方家品鉴。

一、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日趋发展,再者汉代造纸技术和各种艺术的进步,全国各地都不断有汉代砚台出土。汉代制陶技术进步,陶砚的形式也比较丰富多样,出现了山形、龟形等陶砚。广州出土的三足十二峰陶砚,形神兼备,堪称汉代陶砚的杰作1。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

300余年之间,中国经历了社会的动荡,但这也是一个经济、文化多元化发展的时期,制砚工艺也随之变化。六朝时期江南地区陶瓷大幅发展,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器物,青瓷是此时烧制的主要产品。青瓷装饰,西晋以印花为主;东晋时,印花减少,多为褐色斑点;南朝时期,刻划莲花瓣纹开始流行。魏晋南北朝的文具砚,多为圆形。砚面圆而平,外面有不高不矮的子口,可以将墨汁围起来,也可以固定扁平形器盖。砚面无釉,以便磨墨。底部的熊足,扁平细巧,与砚的功能相配合。西晋瓷砚多为三足圆砚,随着时间推移,砚足增多,到隋唐可达十足或多足。

(一)晋陶砚台

图1 高4.8厘米,口径20.4厘米, 底径18厘米

出土地点:广东始兴城郊公社赤土岭东坡

砚面圆形,平沿上刻凹槽一周,沿下为砚池,砚池面平滑,砚下附三个矮蹄足。

(二)晋青釉瓷砚

图2 高20.2厘米,口径20.5厘米,腹围17.1厘米

砚面圆形、有壁、四足。砚施青釉。这是蹄足砚的一种,特点是圆形,砚面平,砚心微凸。子口既能能固定器盖,也可以贮存墨汁。

(三)晋酱釉六足陶砚

图3 高4.8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20.6厘米

出土地点:广东连县龙口下树山

砚面圆形,底附六足。砚池中央微微拱起。酱釉剥落非常严重。

(四)晋陶砚台

图4 高4.4厘米 ,直径18.1厘米,底径17.6厘米

出土地点:广东始兴城郊公社赤土岭东坡

砚面圆形,平沿上刻凹槽一周,沿下为砚池,砚池面平滑。下附三个品字形蹄足。通体无秞。

(五)南朝釉陶砚

图5 高3厘米,口径11.5厘米,底径12.7厘米

出土地点:广东曲江南华寺旁

砚面圆形,砚沿高而内敛,砚池平而中央稍凹,下设四足外撇。造型精巧别致。六朝时期,随着造纸技术进步,纸张取代竹木简,大量盛行圆形的有砚池的瓷砚。

三、隋唐五代时期

隋朝结束了中国分裂局面,唐朝更是一个统一的大时代,艺术具有乐观主义而且充满活力。唐代是中国制砚的一个重要转捩点,石砚在唐朝时被广泛运用。李肇《国史补》:“内邱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代,端石、歙石、红丝石等都用于制砚。陶瓷砚台系列中,澄泥砚值得关注。澄泥砚在唐代开始被使用,是一种陶砚。《金石琐碎》记载:“澄泥者,澄江之泥也”。澄江之泥,是江河之水沉淀所得的细泥。乾隆皇帝钟爱澄泥砚,乾隆四十一年(1776),取山西汾河澄泥,交苏州织造加以研制,《西清砚谱》中,就收录了各式澄泥砚40方之多。对于陶瓷的发展而言,唐代北方形成了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系统,南方以越窑为代表的青瓷系统,一青一白两大瓷系并驾齐驱,形成了“南青北白”的瓷器生产格局。除此之外,“唐三彩”陶器迅速发展,灿烂绚丽,唐三彩砚台是此时的特色品种。总的来说,隋唐时期瓷砚的釉彩更为丰富,产地由浙江越窑为主扩大到南北方的各个窑口。隋唐时期,陶砚多为箕形,后部有二足。宋·米芾在《砚史》中记载:“有上圆下方,于圆纯上刊两窍置笔者,有如风字两足者” 就是指的这种箕形砚。隋代砚台最大的特点是将蹄足改为水珠形滴足,使得砚面更加突出。隋唐陶瓷砚除了三足圆形砚外,辟雍砚的砚足明显增多,四五足乃至多足成一圈。

(一)唐张拯陶砚

图6 长20.5厘米,宽18.2厘米,高5厘米

出土地点:广东韶关市郊罗源洞张九龄墓

泥质灰陶,作“风”字形,有二足,表里磨光。里略残,存有墨迹,底刻一“拯”字。“拯”乃张九龄之子张拯名字2。张九龄是广东历史上最早参与封建皇庭中枢决策的官员,因此有“岭南第一人物”之称。风字砚因其上圆下方,形似汉字“风”而得名。唐代风式砚较敦厚。

(二)唐青釉陶砚台

图7 高2.3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12.2厘米

出土地点:南海平洲

砚圆盘形,砚面石池略上凸,池周有沿凸起。沿下为一凸出圆形座。下设三珠状足。施青釉。

(三)唐绿彩九足陶砚

图8 高2.5厘米,口径6.5厘米

砚平面略内凹,圆形镂空座,九个束腰支足为铸空,垫足为圆扁环形,外壁施绿彩,内面无釉。

(四)唐青瓦龟形陶砚

图9 长13厘米,高4.8厘米

砚呈龟形。头侧,龟背开堂。龟四足为砚足,无釉。唐朝时期,龟形砚流行,有石、陶、铜等质地,陶质砚一般有墨池。

(五)唐陶砚台)

图10 长11厘米,宽7.7厘米,高2.5厘米

出土地点:广东始兴城郊公社赤土岭东坡

陶砚造型如铲头。砚面微凹,砚底部前端设两乳状足,后端下垂触地与乳足持平。砚前端上翘,整体呈倾斜状。胎体粗松,胎质为青砖色。型制小巧精致。

四、宋元时期

在内安宁,在外通过岁贡的形式来买和平,中国艺术也进入了独特的时代。元代是由少数民族统治的政权,在砚式上,既继承了宋砚的基本形式,也呈现出拙朴的艺术风格。宋代普遍使用石砚,陶瓷砚台的使用没有那么普遍。其中一个原因是墨的改变,唐代是松烟墨,到了宋代出现了油烟墨,墨质变得坚硬,陶瓷砚不如石砚那么利于下墨。石砚因其实用功能而被大量使用,但是瓷砚的丰富的装饰性,独特的艺术性也不容小觑。宋代瓷窑星罗棋布,宋代形成了北方地区的定窑系、耀州窑系、钧窑系、磁州窑系,南方地区的龙泉青瓷系、景德镇青白窑系。宋代砚制基本是唐代砚型的延续和演变,以实用为主,但有宋瓷独特的沉静素雅之美,为后世所推崇。风字砚在宋代演变成长方形的抄手砚,成为宋代主要砚式。

宋影青点斑瓷砚

图11 高2.3厘米,直径7.4厘米

砚呈鼓形,椭圆形砚池。砚侧有青釉褐斑。

五、明清时期

社会进步、生产力提高,砚台制作精益求精,砚台由朴素的实用品逐步走向精美的艺术品。明清时期景德镇窑成为了全国烧瓷的中心,山西珐华、德化窑白瓷、江苏宜兴紫砂陶器、广东石湾窑等,取得了一定成就。景德镇一面继续烧制青花瓷器,一面创新烧出了斗彩、珐琅彩、粉彩、五彩等新品种。明代瓷器的装饰,在成书于嘉靖年间的《江西大志·陶书》记载,装饰手法“或描花、或堆花、或暗花、或锥花或玲珑……无不具备”。广东省博物馆藏的陶瓷砚中,青花瓷较多,炉钧釉、木纹釉等产品,也颇具特色。石湾窑是广东著名瓷窑,盛行于明、清两代,日用器皿和陶塑等产品颇具特色。馆藏清石湾“大德曰生” 陶砚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体现了石湾窑釉彩装饰的工艺特点。总的来说,明清时期的陶瓷砚台,艺术造诣高,有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势。

(一)明印梵文随形陶砚

图12 长17.5厘米,宽16.8厘米,厚5.2厘米

随形陶砚,色偏黑。随行砚池,砚堂、砚背雕梵文,砚刻有铭文、印章。

(二)清雍正“养和堂款”描金彩山水瓷砚

图13 高3厘米,口径9.5厘米,腹围6.6厘米

砚盒成方形,施仿石纹釉,砚盖绘方形开光,开光内用墨彩和红赭彩绘山水图。砚的边沿施金彩。砚背墨书“养和堂制”四字篆书款,属雍正文房之精品。仿石纹釉用毛笔仔细描绘,经低温窑炉二次烧成。据雍正十三年(1734)唐英撰《陶成记事碑》所载,雍正朝的釉彩种类已达到五十七种之多,除传统品种外,其器皿多为官窑制品,装饰工艺相当精细。

(三)清石湾“大德曰生”陶砚

图14 高4.8厘米,口径18.8厘米

陶砚呈圆形。外墙施红釉及绿釉“大德曰生”四字隶书。胎体厚重,胎色灰暗,釉层厚。红绿釉对比强烈,大雅的文房用具配以浓烈的色彩,具有雅俗共享的艺术特色。石湾窑是广东著名瓷窑,明清两代较兴盛。“天地之大德曰生”来自《易·系辞》,也就是天地以生为心,这是充满生意的宇宙。

(四)清雍正青花开光兽纹瓷砚

图15 高2.8 厘米,口径10 厘米,底径10厘米

瓷砚为圆形。底足为圆槽形,内绘青花海水纹,龟身驮着一书,上端书写“大明嘉靖年制” 青花楷书款。边沿开窗绘兽纹。“龙马负图,神龟驮书”是洛阳地区的神话故事,说的是河图与洛书是我们中华文化的源头,认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是充满神性的“龙马”和“神龟”送来的。

(五)清青花云龙瓷砚

图16 高4.9厘米,口径10.3厘米,底径10.4厘米

圆形砚面,砚面无釉,有一葫芦形孔,可注水作暖砚之用。砚身半圆形渐收,平底,圈足。砚外壁绘青花云龙纹。

(六)清仿万历青花人物瓷盖砚

图17 高6.5厘米,直径12.5厘米

圆形,有盖。砚面石渠式,砚侧绘青花山水人物图,砚底书“万历仲冬建山置用”六字楷书款。石渠,为石渠阁之简称,为收藏典籍之地。在阁周围以磨制石块筑成渠,渠中导入水围绕阁四周,对于防火防盗十分有利。据记载,石渠阁约在公元前200年左右,原为西汉皇室藏书之地,在长安未央宫殿北。由汉初丞相萧何主持建造,修建的目的是为了收藏刘邦军进咸阳后萧何收集秦朝的图籍档案。

(七)清康熙青花八卦纹瓷砚

图18 直径34.5厘米

砚圆形。砚面无釉。砚背绘青花纹饰,四周为八只蝙蝠,中绘八卦纹。砚侧绘锦地开窗杂宝纹和诗文。八卦纹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巽代表风,震代表雷,坎代表水,离代表火,艮代表山,兑代表泽。太极八卦图,以同圆内的圆心为界,画出相等的两个阴阳鱼表示万物相互关系。阴鱼用黑色,阳鱼用白色,这是白天与黑夜的表示法。八卦纹对应了八只蝙蝠,寓意“福气”。而砚的边沿绘锦地开光纹,四开光各绘有卷书、扇,以及姚元之“名儒广学怀元凤;直德流光慕史鱼”。 程元凤(1200—1269年,一作1199—1268年),安徽歙县人,南宋大臣。字瑞甫,一字申甫,号讷斋。出生于书香门第,精通诗词。绍定二年己丑科(1229年)高中进士,任江陵府教授,以后历任太学博士、宗学博士、秘书丞、著作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等职,以忠诚正直著称,享有崇高的威望3。

(八)清炉钧釉雕梅花文房瓷砚盒

图19 高3厘米,口径11.7 厘米,底径11.7厘米

砚圆形。砚面无釉。砚盒、圈足、外壁施满炉钧釉,贴雕白釉梅花纹,内壁施孔雀绿釉。炉钧釉垂流,互相熔融于一体,形成了美丽的彩斑,而贴塑的白色梅花,淡雅高洁,两色配合相得益彰,显得瓷砚小巧精致。炉钧釉于雍正年间创烧,是一种低温窑变花釉,是景德镇仿宜兴施有乳浊感的釉陶“宜钧”而烧制的品种。

(九)清乾隆仿木纹釉琴式瓷砚盒

图20 高3厘米,长16厘米,宽6厘米

砚盒呈琴式,外壁施木纹釉,并墨书诗句。木纹釉是清代创制的釉色,用红赭与褐色两种不同的色彩,在瓷器上描绘出木材的年轮纹理,再施以透明釉烧制。

六、结语

广东省博物馆馆藏陶瓷砚台从魏晋南北朝至清朝,有独具特色的釉彩装饰,如青釉、青花、仿木纹、炉钧釉等,有以造型取胜的龟形砚台,有各种文字、山水、瑞兽、人物等装饰,体现了陶瓷砚台实用性和装饰性相结合的特点。我们欣赏陶瓷砚台,主要从其实用性出发,各朝有其显著特色,再结合陶瓷的艺术审美特征,方寸之间,可见真趣。

注释:

[1]杨白水.文房四宝• 砚[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8:7.

[2]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南师范学院历史系.唐代张九龄墓发掘简报[J].文物,1961:46.

[3]王英辉.《姚元之自砺联赏析》一文补释[J].收藏,2007(8).

猜你喜欢
砚池砚台青花
寻迹青花,邂逅古瓷窑
一朵青花,绽放在时光中
过梅林
如何鉴别砚台
如何鉴别砚台
青花
专注
专注
墨锭和砚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