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啦啦操竞赛规则发展演进及特征表现

2019-09-02 08:00
运动 2019年4期
关键词:裁判员竞赛规则

周 娴

(南京大学体育部,江苏 南京 210023)

在啦啦操发展的进程中,竞赛规则作为该项目的发展准则,进一步决定了啦啦操发展的方向。为推动我国啦啦操运动的快速发展,我国在2001年至2018年间相继颁布了六版啦啦操运动竞赛评分规则,特别是在近10年的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啦啦操冠军赛、啦啦操联赛,和公开赛、精英赛等世界性多元化的大型比赛中,不断地促进啦啦操运动的深入发展。随着体育赛事的举办,啦啦操运动得到青少年的喜爱,赛事和参与人数的递增也使得竞赛规则的每次变化(3~4年修订ā次)将会带给啦啦操的技术水平和赛事发展深远而宽广的影响。经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审定,自2017年1月执行的《2017—2020年新周期啦啦操竞赛规则》颁布后,我国将继续推动啦啦操项目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延续了《国际啦啦操竞赛规则(2014年版)》的基础上,将花球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从成套的完整性、艺术性、创新性、团队协作能力等细则和评判标准上加以完善,对裁判员的制裁水平和专业能力都往更高、更全面的方向发展。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一步分析啦啦操竞赛规则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各阶段规则的特征表现,对啦啦操规则的制定、实施及修改提供合理建议。

1 啦啦操竞赛规则的发展变化

1.1 啦啦操规则发展初期阶段

啦啦操运动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随着1982年美国第一届啦啦操锦标赛的举行,世界上第一部啦啦操竞赛规则正式被使用。从此,啦啦操运动拥有了统一的评判准则。1983年美国啦啦操赛事组织为了保护运动员在训练和赛事期间的安全隐患问题,在1987年建立了美国啦啦队教练协会(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heerleading Coaches and Administrators),简称AACCA,并制定出美国第一版啦啦队安全指导规范,从而顺应啦啦操运动的发展规律其不断进行完善和修改。我国于21世纪初引入啦啦操运动,中国学生体育协会健美操艺术体操分会(简称CSARA)率先将啦啦操项目在校园内推广普及开,短时间内受到了青少年的青睐。该协会在2001年颁布出版了我国第一部啦啦操规则《中国学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第一版)》,并且于同年举办了中国大学生动感啦啦操比赛。2005年世界啦啦队选拔赛的举行,为中国运动员参加国际性比赛创造有利条件,而我国承办大型赛事则促进了啦啦操赛事的繁荣和发展,通过相关主题的啦啦队选拔赛,把该项运动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潮流,并得到大众的关注和热爱。从接触到摸索再到啦啦操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该项目正以迅猛的态势发展。在经过啦啦操项目发展初期阶段,2006年和2010年相继拟定颁布了《国际全明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2006—2009年版)》《2010—2013年全国啦啦操竞赛规则》,该竞赛规则无疑是教练员和专业教师指导项目发展的准绳,同时是运动员进一步认识啦啦操运动的“宝典”,从项目定义到难度分级、分类,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

1.2 啦啦操规则接轨国际阶段

随着全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加上我国啦啦操运动的提高和转型,在与国际啦啦操接轨的这个契机使得啦啦操运动在发展中充满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国际啦啦操联合会(ICU),2004年成立于美国,其中包括105个成员国,约350万名运动员,分布在世界各大洲。2013年5月31日国际啦啦操联合会(ICU)正式成为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第109个成员组织。随后在2014年颁布了国际新规则后,同年10月我国正式引入国际啦啦操联合会(ICU)的新规则,在江苏南京举办了为期1周的教练员、裁判员新规则的培训班。在这期间,全国各优秀教练员、裁判员互相交流学习,这一推动发展的里程碑事件意味着中国将正式与国际啦啦操竞赛规则接轨,啦啦操项目将沿着国际的发展趋势迈进。

2 规则变化的特征表现

2.1 竞赛项目类别丰富,呈现国际化趋势健康发展

啦啦操竞赛规则及内容在开展过程中不断通过实践后进行修改和完善,2001年和2004年版啦啦操规则采用的是大体协拟定《中国学生啦啦队竞赛评分规则》第一版和第二版,其中竞赛规则主要通过总则、评分规则、仲裁及评判、评分办法、纪律处罚、特殊情况几个方面所详细阐述和规范,竞赛项目为舞蹈啦啦操自编套路,徒手和轻器械2个分项;2006年版啦啦操规则参照了世界啦啦操竞赛规则的基础,首次根据啦啦操项目特点对舞蹈啦啦操和技巧啦啦操项目的定义进行划分;竞赛项目为啦啦操规定套路、舞蹈自编套路及技巧自编套路;在2010年版的竞赛规则中完全将“啦啦队”一词替换为“啦啦操”,语言诠释更加专业化;在竞赛项目中去除了啦啦操规定套路和技巧及舞蹈啦啦操自选套路中细化了项目的内容,使得教练员和运动员根据自身的技术水平和风格选择合适的竞赛项目。2014年版啦啦操规则较前四版规则有相当显著的差异,其内容包含了ICU国际规则和国内规则,重点把安全准则放在了第一章节,体现了安全的重要性;在项目发展的同时保护运动员的自身安全;在竞赛项目的设置上更加丰富多样,组别设置划分清晰明确,加大了青少年的普及力度,从而也较好的规范了我国啦啦操项目的发展。2017年版新周期啦啦操竞赛规则延续了2014年版规则的发展方向,在规则内容中除去了啦啦之星争霸赛和明星啦啦队选拔办法。国内规则中增设了自由舞蹈,其余内容保留在新周期的竞赛规则中,竞赛项目在舞蹈啦啦操的分项中增加了高踢腿啦啦操,高踢腿是指一只脚保持与地面的接触,另一只脚用力踢起的动作。不同风格与特点的加入使啦啦操运动不断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同时对教练员和运动员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表1)

2.2 泛化评分方式,体现整体评价的宏观思维

在啦啦操项目开展初期阶段,2001年和2004年版啦啦操规则主要沿用了健美操、艺术体操项目的评分体系,从编排、完成、表演及总印象3方面进行评判。该阶段对啦啦操项目的定义和特点较为模糊,评分的标准以动作的设计、完成的情况以及艺术表现为重要评分点。裁判员为12人,分3组进行评分。到2006年版啦啦操规则明确界定了项目的风格和特点,规则中添加了啦啦操难度动作的归类和级别划分,在整体规则评分上较之前两版规则有显著变化,规则将编排和完成情况的整体分数进行提升。2010年版啦啦操规则将编排改为艺术编排,把舞蹈和技巧啦啦操在艺术编排上的评分标准进行区分,延续了2006年版的评分模式,其中总体设计和舞蹈元素的整体分数高于音乐和包装及表演。在裁判员总体设计评分时偏重某一项,随之总分也会产生偏差。该阶段规则细化了2006年版规则的部分内容,完善了我国啦啦操竞赛评分体系,使该阶段啦啦操发展更加专业化、多元化。啦啦操规则的导向作用为运动员在训练中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针。在2014年版ICU的国际啦啦操竞赛规则中,评分模式相对于之前四版规则有较大的变化,其中3个30分的评分标准具有独立性且互相之间有关联,使成套动作中的艺术编排、完成情况及难度分融合在一起,有效避免了局部评价所带来的偏差。在2017年版新周期啦啦操规则并没有对2014年版的规则评分模式做较大的改变,除了分项评分内容下的细则根据项目的技术特点有一部分变化,集体花球、爵士、街舞、高踢腿啦啦操四个项目的技术特点逐一进行区分,在没有难度表与相应每个难度的分值下,对成套各类型难度裁判员采取定性评价,对裁判员的评判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中不难看出啦啦操规则的评分方式逐步由局部到整体进行迁移,国际规则的评分模式完全颠覆了我国健美操沿用至啦啦操的三组裁判员的局部评判观念,要求当今的啦啦操裁判员具备高标准的理解及评判水平,能够使用新周期规则作出更加公平、准确的评判。

表1 啦啦操竞赛项目的变化

2.3 编排突出难度与风格,迈向多元化的创新性发展趋势

舞蹈啦啦操规则的演变引导着教练员在动作编排上不断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从项目发展初期2001年和2004年版舞蹈啦啦操的规则中主要看中动作设计、音乐编排、创造性及合理性,规则中并未设有难度数量和等级的要求,该阶段的成套动作风格近似于有氧舞蹈;到了2006年版啦啦操规则评分标准中增添了过渡与连接、特定动作及艺术价值等五个方面,从而该阶段的编排较为注重艺术表现、整体效果的诠释及风格的独特性、成套中难度级别的分类和数量要求,标志着该阶段我国啦啦操的技术动作引导运动员向多样性和高难化趋势发展,啦啦操特有的技术特征通过教练员的创编达到具有独创性和审美性的成套作品;2010年版啦啦操规则在难度中进行了完善,并增加了难度等级和成套中的数量。通过设计出了啦啦操国内通用的难度符号,以及啦啦操项目32个基本手位图,将该阶段规则的难度评价体系不断趋于完善,该版本是接轨国际规则前我国制定的最高层次和水平的啦啦操竞赛规则;在2014年和2017年版运用的国际啦啦操规则取消了成套中难度的量化规定,注重难度的参与人数和动作选择的适应性,在难度创编中,由难度级别的选择转换为难度编排的创新,由追求难度高分的理念转换为注重动作的完成质量,其转变进一步突出了艺术风格及完成难度的一致性。(表2)

2017年版新周期规则中强调舞蹈啦啦操比赛成套要求100%使用花球,啦啦操36种手位动作是训练的基础内容。将手臂动作和躯干动作通过方向、时间、空间等变化编排出与众不同的成套作品,同时强调突出花球、街舞、爵士、高踢腿的技术特点,进而鼓励教练员利用更多的舞蹈元素创编不同风格的具有独特特征的舞蹈啦啦操。

在技巧啦啦操规则的演变中2006年版是最早出现难度要求,将难度分为4类7个等级,成套中要求难度数量15个。2010年版规则在技巧啦啦操清晰明确的划分中将难度等级增加到10级,难度数量要求是根据所报的难度等级不同而完成相应的数量。由此可以发现该阶段技巧啦啦操规则的演变较为重视难度动作的发展,运用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充分展示技巧啦啦操所带来的独特魅力。2014年和2017年版规则中技巧啦啦操难度分5类6个难度等级,而在难度数量的要求中未设有具体数量,由表3-2可以看出规则中对于难度的要求数量是在相应减少。从2006年版规则到2017年新周期规则对于技巧啦啦操难度运用的不断演变,更多是对运动员的安全性以及提高技巧啦啦操的观赏性、艺术性的趋势所发展,适量的选取难度动作。通过新颖的编排、充满感染力的团队表现、成套中流畅的动作转换与过渡,将完整的技术风格和水平展现给观众和裁判员,这是技巧啦啦操取胜的关键所在。(表3)

表2 啦啦操竞赛规则舞蹈啦啦操难度要求的变化

表3 啦啦操竞赛规则技巧啦啦操难度要求的变化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3.1.1 竞赛规则阶段性特征明显 根据规则演变的发展特点,我国啦啦操规则的演变过程分为两个阶段:规则的发展初级阶段、接轨国际规则阶段。从2001年至今我国相继颁布了6版啦啦操竞赛规则,在2013年与国际规则接轨前,我国啦啦操规则沿用了健美操、艺术体操的周期性模式(即为3~4年修订1次)。通过规则逐步充实和完善,使得啦啦操运动的导向作用更加与时俱进。

3.1.2 竞赛内容多元化,安全准则放首位

近十几年啦啦操比赛在规则的演变中项目类别日趋丰富且多元化,增加了适合我国本土化风格的竞赛内容,具有较好的普及性,适合广泛的人群参与。在与国际接轨后针对啦啦操运动员的安全隐患问题,制定出安全准则,强调安全的重要性,执行国际规则是进一步推动我国啦啦操项目走向国际化发展的道路。

3.1.3 阶段性评分方式出现差异 我国在啦啦操规则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采用了健美操、艺术体操的评分体系,裁判员分3组从编排、完成、表演及总体印象以定量的评分方式进行打分;接轨国际规则后的发展阶段,啦啦操的评分方式要求每名裁判员均独立完成成套的综合性评分,并不对裁判员进行分组。规则演变中的评分模式逐步由局部到整体进行迁移,其特征体现了整体评价的宏观思维,要求裁判员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及评判水准。

3.1.4 突出项目特点,创新性与完整性并重 舞蹈啦啦操规则中对难度要求的演变从无到有再到无,其特征由难度级别的选择转换为难度编排的创新,由追求难度高分的理念转换为注重动作的完成质量,进一步强调了艺术风格及完成难度的一致性;技巧啦啦操中对难度的数量逐渐减少,更加向着运动员的安全性以及提高技巧啦啦操的观赏性、艺术性的趋势所发展。

3.2 建 议

3.2.1 中央相关部门和各级地方政府的相关机构需加强对啦啦操竞赛规则的多样化尝试,为设计和制定更加贴近啦啦操运动特质的评分规范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空间。

3.2.2 鼓励更加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特质和文化元素的编排和主题,将啦啦操项目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更深层次的融合中西文化,并较好的兼顾国际的标准和本土化发展进程,从而带动我国更多年轻人加入啦啦操的文化建设中。

3.2.3 建立一套完备的全国性的裁判员培训机制和等级证书,可合并我国啦啦操两大机构的裁判员资质认证,减少资源的浪费。强化裁判员培训考核机制,保障裁判员资质认证的权威性,同时裁判员应加强啦啦操规则的深入学习,提升个人专业素养,进一步保证赛事的公平性。

3.2.4 应加强啦啦操在青少年优秀品质培养中的心理学理论研究,为后续的规则制定和修改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为开展全国性的普及推广工作打下理论基础。

猜你喜欢
裁判员竞赛规则
广西乒乓球裁判员队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20丝绸之路数学竞赛
撑竿跳规则的制定
短道速滑裁判员的临场执裁能力及其培养路径
奥斯卡的规则变了!
让规则不规则
足球总体改革背景下德阳市足球裁判员队伍发展研究
创新思维竞赛(3)
TPP反腐败规则对我国的启示
不给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