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芳
摘 要: 为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要创新机制体制,改进工作方式,从明确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及作用发挥着手,结合实际工作及调研情况,查找高校基层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从建立问责机制、提高履职能力、创新工作载体、激发党员活力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和方法,提高基层党建工作质量。
关键词: 高校党建 基层党组织 党建工作质量
1.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的重要性及作用发挥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这一重要论述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高校基层党组织担负着教育、管理、监督党员作用,同时肩负着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职责,高校基层党建质量直接影响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统筹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终极目标。
2.一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2.1发展党员把关不严,质量标准不高。
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为我党输入新鲜血液,补充壮大党员队伍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整个入党流程中,任何一个环节把关不严,都会导致发展党员质量不达标,党员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到位。在申请入党环节,缺少对于入党动机的精准把握,仅从入党申请书的内容判断;在积极分子培养环节,尤其在学生群体中,入党动机和理想信念并非一成不变,受其他老师和同学的影响,部分学生的思想较活跃,导致在后续发展对象人选的确定中存在偏差;在发展入党环节,将科研成果、学习成绩作为发展入党的唯一标准,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在发展党员环节,为了便于确定人选,将学业成绩和科研成果作为量化考核依据,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科研水平高的老师就一定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导致入党后作用发挥不明显,主动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不强。
2.2党的组织生活弱化,思想意识不强。
2016年10月2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其中明确要求:党的组织生活是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载体,是党组织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的重要形式。必须坚持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创新方式方法,增强党的组织生活活力。坚持“三会一课”制度、坚持组织生活会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坚持谈心谈话制度、坚持民主评议党员制度。部分高校基层党组织存在党的组织生活质量不高,重视程度不够,达不到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效果等问题。
2.3专业党务人才缺乏,培养路径单一。
新时期全面从严治党背景对党务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求全面提升,尤其高校中,面对教师和学生群体,更需要理论水平强、文化素养高、党务知识精的专业党务人才。但在当前,有些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党务工作者的培养和重视程度不够,缺乏具备过硬政治素质、良好理论素养和丰富工作经验的党务骨干,基层党建组织员和党支部书记均为其他岗位人员兼职担任。在薪资待遇上,与专业技术人员存在差异,导致队伍稳定性不高,流动性大;在工作内容上,党建工作头绪多、任务繁重,加之自身业务能力不足,导致部分支部书记出现畏难情绪;在责任担当上,对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四个意识”不强,在抓支部工作中缺乏主动创新精神和责任担当意识,导致不能适应新时代党建要求。此外,由于受到机制、体制的制约,党务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本单位本部门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进行,很难通过公开招聘或人才引进等渠道实现。
2.4支部“造血能力”不足,缺乏融合意识。
高校基层党建工作要达到新时代党建工作要求,支部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在继承优良传统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加强创新和融合意识。当前,部分基层党支部的工作思路主要由支委会或支部大会讨论产生,日常学习和交流局限在支部内,久而久之容易形成固定思维和经验主义,导致某些支部自身“造血能力”不足。教工支部和学生支部之间、研究生支部和本科生支部之间、科研型支部与管理型支部之间均缺乏相互交流学习的意识,导致融合度不高,难以根据自身需要取长补短,吸收、消化,更好地促进支部发展,达到创新学习教育方法、创建党建工作品牌等目的。
3.全面提高高校党建工作质量的措施与对策
3.1完善细化流程,建立问责机制。
发展党员工作是高校基层党建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发展党员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高校基层党组织应按照《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要求,完善和细化每个阶段和环节,参考干部考察流程,建立发展党员流程纪实表及相关台账,针对入党积极分子、发展对象、预备党员等环节加强备案审核制度和过程性督查指导。同时,加强对专职组织员和党支部书记的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提高的培训,将发展党员工作纳入支部年度考核,严肃发展党员工作纪律,通过调研,制定工作问责制度,对于发展党员工作中违规违纪、弄虚作假、把关不严、材料遗失、归档不全等现象及时问责、严肃整改、精准问责。
3.2创新方式载体,发挥网络新媒体功能。
高校基层党组织要真正实现严格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做到“四个坚持”,就要以问题为导向,创新方式方法,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首先,强化责任意识和党性意识,扎实学习制度文件、会议精神,杜绝“一人学”“一次学”现象,避免概念混淆、意识淡薄,对于重要制度和文件要形成长效学习机制,务必确保支部党员学懂弄通;其次,充分调动支部党员,在支部组织生活、主题党日中实行“轮值制”,真正让党员主体成为“主角”,形成“你追我赶、你跑我冲”的良好学习氛围,杜绝支部书记“一言堂”现象。抓好“关键少数”,在支部内开展党员结对活动,组织年度评议,使每个党员都“动”起来,将组织生活提高到与业务工作、学习成绩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次,运用网络新媒体手段,使组织生活“活”起来。高校作为科技文化发展的重要阵地,基层党组织要充分运用好网络平台,通过學习强国、微信、微博、QQ等学习平台和交互软件,打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让组织生活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参与,不断提高组织生活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3.3强化队伍建设,提高履职能力。
《党章》规定“党的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党重视教育、培训、选拔、考核和监督干部,特别是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高质量开展,更加需要做好党务工作人员量的储备和质的保障,杜绝队伍结构断层、岗位空缺、履职不强等现象出现。一是高校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掘校内外资源,通过集中培训、专题辅导、实践锻炼、岗位挂职等多种方式,不断提高其政治素质、理论水平、党性修养和党务工作履职能力;二是严把基层党务工作者的选用程序,教育部第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要求:选聘辅导员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应当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德才兼备,乐于奉献,潜心教书育人,热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事业。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全面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力争3年内使教师党支部书记普遍成为“双带头人”。教育部党组2018(26)号文件《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高校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的实施意见》要求:“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既要政治强,具备过硬思想政治素质,又要业务精,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等方面业绩突出;服务意愿强,热心党的工作,积极投身基层党务工作,有较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群众威信高,师德师风好,在所在单位具有良好的评价,在专业领域具有较强的学术影响力,得到师生的认可和信任。基层党组织可以依据以上文件要求精准对标、量化考评,将成绩突出的优秀党务人才或有党务管理工作经验人员纳入优先考虑范围。
3.4开展联建共建,激发党员活力。
高校基层党组织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动周边资源,组织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建共建和联组学习,激发党员活动。在校内通过举办党课擂台赛、组织观摩学习、安排互查互检、示范党支部建设等形式为基层党支部创造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不断夯实党建“基本功”;校外,依托党建教育基地、企业党建平台等资源,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工党支部以教学、科研为依托,以项目建设为抓手,将政治责任、社会责任、服务意识融入项目中,发挥校企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学生党支部以实践锻炼和志愿服务为依托,以党员为抓手,每年选派优秀支部书记和党员到党建共建单位和产学合作共建单位管制交流,鼓励基层党支部通过志愿服务、支教、产学合作、岗前实习、挂职锻炼等方式,加强党员理想信念教育,激发党员活力。
参考文献:
[1]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EB/OL].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11/02/c_1119838382.htm,2016.10.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 315781.html,2017.9.
[3]高校党建工作重点任务[EB/OL].http://www.ycu.com.cn/zxb/index.php/wap/companynews/1551.html,2018.2.
[4]田芳,王娟.浅析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教育现代化,2018(7).
[5]侯玉茹.高校党建工作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D].成都:西华大学,2017.6.
[6]杨飏,朱飞.新时代提升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质量探析[J].党建研究,2018(9).
[7]孙寿永,丁洛阳,王梦芝,吴圣龍.新时期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问题及相关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