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初探

2019-08-31 07:02胡婷
中文信息 2019年8期
关键词: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胡婷

摘 要:社会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着百姓福祉、关国家长治久安,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敏锐地把握这一现实发展的客观需要,对社会建設给予了高度关注,逐步探索,在实践中取得了不少成功经验,在认识上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党的社会建设思想,对于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2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之后,中国共产党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我国社会建设理论在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但遗憾的是,由于我党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概念的时间较短,理论尚处于发展完善之中。有鉴于此,值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笔者试图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建设的历史进程进行较为系统的探讨,以期推动该专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模式的初步探索阶段(1949-1965年)

历经百年沧桑,中华民族终于在1949年迎来新中国的建立,对于初步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直接面对的环境是十分复杂的,那么如何把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变为现实,实现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目标,是一项没有现成答案的全新事业和重大历史性课题。在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近三十年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断努力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一系列实践形成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奠基意义的重要理论成果—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制定了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针—统筹兼顾,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建设环境,使我们党在协调处理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稳定社会环境问题上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经验;初步树立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建设理念,我们党在不同的时期,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待不同的对象所采取的不同的方针政策。此外,还倡导妇女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倡导尊重人才和技术。总之,对于当时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党和政府基本上都予以了妥善解决,这在整体上避免了各种矛盾的激化,理顺了群众情绪,维护了社会稳定,从而也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也就是说,中国共产党在建国初期,对于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人民在社会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是非常注重且工作是卓有成效的。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遭到严重挫折阶段(1965-1978年)

这一阶段主要指“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的突出特点是社会建设在曲折中艰难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表现出两大基本特点,一是群众运动,二是阶级斗争。“文化大革命”的全局性错误,极大的干扰了“八大”正确路线在实践中的实施,经济发展近乎停滞,社会建设也遭到严重破坏、停滞甚至倒退。

就教育事业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在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末,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和破坏。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反对严格要求学生学习科学文化,反对学生以学习科学文化,认为这是“智育第一”,是“脱离无产阶级政治”的错误观点导致这一时期基础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质量不高,师资水平差距大,教育经费不足,办学条件困难等严重问题,高等教育萎缩,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教育教学质量严重下降。但与此同时,这一时期军事科技却得到了发展。钱学森等一批老科学家积极投身科研事业,为我国经济、科技、国防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成功发射了“两弹一星”,在火箭、导弹和航天计划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总的来说,在这一阶段社会建设严重缺位,社会事业建设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受到严重破坏,社会关系紧张,社会矛盾比较突出等等。当然,其中也有闪光点,比如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得到空前发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形成阶段(1978-2012年)

1.社会建设新局面的开创—邓小平理论

“文革”结束后,中国共产党带着中国道路该怎么走的思考要做出新的抉择,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和全国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建设。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功与挫折的经验教训,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不断探索和理论创新,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新的的观点,开创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的新道路。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历史性的理论贡献,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飞跃,也开创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2.社会建设事业的提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际国内发生严重的政治风波,社会主义运动遭遇严重挫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再次面临新的巨大挑战。在这个重要历史节点,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与时俱进,继续探索中国特色社主义道路,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多种因素相互影响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执政兴国的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也丰富发展了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

3.社会建设事业的全面推进—科学发展观

中共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面临着全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在短短的时间内初步完成了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但是随着信息化的转变,经济高速增长,社会急剧转型,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是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形成,在党的理论系统中逐步明确的。中共十六大首次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重要目标。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将“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一起纳入“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当中,并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系统提出了社会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首次将“社会结构”,“社会体制”,“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社会政策”等一系列关于社会建设的概念写入中央文件。 之后,中共十七大报告关于社会建设的阐述,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四位一体”的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形成。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完善阶段(2012-至今)

在十七大之后的历届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社会建设始终都是党的工作部署中重要的主題之一。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突出了更高水平的民生保障,公平正义,体制机制和法治保障,以及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等社会建设的目标任务。 十九大上进一步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作为当今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的一项重要议题提出来,并在理顺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在社会组织管理,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等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推进社会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在新的时期的具体体现,是对人本理念的再度深化和凝练,进一步体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目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指导社会建设实践的根本纲领和力量源泉。其次,创新发展理念,对社会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习近平强调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社会建设领域必须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努力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贯穿到社会建设各个环节,切实做到创新社会建设方式、协调社会建设项目、实现绿色社会建设、开放社会建设过程、共享社会建设成果。 最后,坚持稳定与发展,不断丰富社会建设的新思路。社会治理与民生建设是社会建设的两个重要方面。关于社会治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善于把党的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社会治理优势,着力推进社会治理系统化、科学化、智能化、法治化,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关于民生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实现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良性循环。只有实现了这两方面的良性循环,才能实现人与人、人与经济活动、人与环境和谐共存的良好局面,从而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我国民生改善的红利。

综上所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探索的历史回顾和对中国共产党社会建设思想演进,历史轨迹的探寻清楚的说明,今天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令人举世瞩目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而进行了坚持不懈、与时俱进的探索的结果。在当代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的思想基础,坚持这个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参考文献

[1]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M].理论学习,2017(10).

[2]李津燕,胡海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M].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16(9).

[3]李培林.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C].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议论文集,2009-11-01

猜你喜欢
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网络社会风险规律及其因应策略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从社会建设视角看三大差别的消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