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淑荣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为了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教师就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那么强化课前备课,加强课堂提问水平,精心设置作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关键词:减负 增效 激发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9)08-0-01
减负是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怎样统一减负与增效这一对矛盾?关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改革创新,让学生变苦学为乐学。为了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强化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预习的效果好,在课堂教学中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尤其是数学课,要想达到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老师布置的课前预习必须抓住重难点,使学生在预习中发现问题,在课堂上解决问题。那么课堂效果的提高就有了保证。
教师不但要布置好预习,还要提前备好课,向40分钟要质量。如果课堂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课后作业也就可有可无了。只有精心地做好课前准备,教师才可能在上课时胸有成竹地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例如我在教“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这课,如果教师直接说出什么是平行四边行和梯形,接着讲解例题,这样做没有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如果教师首先让学生观看平行四边行和梯形的教具,通过观察然后寻找它们的异同,最后通过讨论总结出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是梯形。”这样就会使整节课更生动更灵活,更能使学生牢固记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定义,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区别,这样会比直接给出结论的效果会更好些。
二、加强课堂的提问水平,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我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学而不思则罔”,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借助教材去探索,让学生自己发现和认识新知识。课堂上,提问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进行,问题不在多,而在精。通过巧设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上。我在教“小数除以小数”这课,首先引导学生与“小数除以整数”进行比较找出不同的地方,然后让学生主动思考问题,激发学生认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思考(1)怎样才能使除数转化为整数?(2)去掉除数小数点后,要使商不变,被除数应该怎么办?在学生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的基础上,再进行讨论下列问题:(1)被除数的小数位数比除数的小数位数少时怎么算?(2)整数除以整数,被除数又小于除数应该怎么办?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都在教师启发诱导下积极发现思考探索,这样对所学知识就理解得深,记得牢,会运用,甚至终生不忘。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虽不多,但都击中了要害。其次,提问要富有启发性。我们要注意找准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提出问题,一定要问在“节骨眼”上。再次,提问要精确、恰当,我们要努力使所提的问题,学生既不能轻而易举地回答出来,但动一番脑筋又能回答出来,这就要多设计,多了解学生,吃透教材。
三、精心设计作业,提高作业的质量
教师给学生留作业要面向全体,因人而异,分层设计。不但要设置有弹性的作业,还要有“活、新、趣、奇”的特点。在同一个班级里,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我在设计作业时要尽量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兼顾全体学生,实行同一起点,不同的人达到不同的终点,差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好”,尖子生“吃得饱”,让每位学生都有新的收获,让成功的喜悦挂在每个孩子的脸上。使学生从而喜欢上数学课,对数学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四、激发课堂学习兴趣,不断提高教学效率
我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学习数学对于提高思维素质、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想象力都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学习数学是锻炼思维使人变聪明的特效药”。“数学使人周密”,只有学好数学,学生才能在今后学习和工作中,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取得优异的成绩。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教师是课堂氛围的直接创造者,一节课如果有个好的开头,能够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我在教《长方体的认识》这课时,老师先提问:你们学过哪些几何图形?同学们争先说出学过的图形,然后教师出示长方体纸盒问:认认这个图形,它还是长方形吗?为什么?与原来的形状相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平面图形组合出立体图形变成长方体。“形”与“体”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却从平面上的图形转化为占有空间的形体。这样我们就认识了长方体,这样的教学,入情入理,学生学习起来心情舒畅,兴趣盎然。“一石激起千层浪”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学生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长方体,为认识长方体的特点,了解长方体的形状奠定了基础。从而進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空间图形的兴趣。
2.多样活动,提高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好动,好奇心强,因此,我在教学中,要多设置一些有趣的活动,吸引学生的眼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学习的欲望像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如在学习《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小数大小变化》时,在讲完新课之后,我让学生做次老师,每人出5道题给同桌做,做完批改,这样不但可以加深印象、巩固新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另外设计些抢答题活跃气氛,如果答得好,全班鼓掌给予鼓励。课堂上真正达到了让学生都“动起来”,让知识“活起来”,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
3.利用教学具,浓厚兴趣
小学生都有好动、好新、好奇、好胜的特点。教具和学具有直观性的作用,许多学生难懂的问题,借助于教具或学具就会一目了然,同时加强了学生动脑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电化教具的运用节约了教学时间,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浓厚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总之,教学中我精心设计每堂数学课,不断挖掘一些趣味数学,使课堂高潮迭起,“把学习的乐趣还给天真活泼的学生”,改善了数学课堂枯燥乏味的特点,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最终实现减负增效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