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日连之母》:在时代中重塑作品灵魂

2019-08-31 06:13谢仁敏司培
三月三 2019年3期
关键词:救母大团圆目连

谢仁敏 司培

在南宁参加第29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竞演的《目连之母》,改编自传统剧目《目连救母》,讲述了一个在严苛道德戒律束缚下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故事。该剧最大特色就在于对传统剧目的颠覆性创新与现代性改造。它弱化了之前目连戏中惊悚与恫吓性的内容,将传统的救母主题转化为目连之母刘氏对命运的抗争与对个体幸福的追逐。作品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强烈的人道主义,满足了当代人的精神需求,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其看点有四。

一是旧戏新编,创造性表现出入物个体意识的觉醒。传统的目连戏多半侧重于塑造刘氏的妻子与母亲形象,将她作为其子目连的道德救赎对象,重点突出刘氏之不守礼法与目连之坚守孝道。而《目连之母》则从传统的“被救”反转为“自救”,刘氏不再作为一个附属形象而存在,她是一个生动鲜活的个体,有着强烈的自我意识与反抗精神。她清醒地意识到那些莫须有的律令对人性的禁锢,以决绝的勇气奔向自己的幸福,心坚如铁,毫不动摇。纵使最终因追逐爱情,僭越礼法而被锁地府,她依然不屈地怒吼:“刘氏无过不悔过,冤魂尚怜冤魂苦,还可以号哭呐喊惊鬼神。”这坚定的个人意志与独立的性格特质,充分贴合了现代人的情感认知,引发观众诸多共鸣。

二是以灵活多变的戏剧技巧,立体呈现人物多面性格。刘氏的扮演者虞佳唱、做、念、舞功力了得,将女子面对情郎的温柔端庄、母亲面对儿子的挚爱惜疼、失意后大开五荤的歇斯底里、遭遇不公后的刚烈不屈都表现得淋漓尽致,以张力极强的表演与丰富饱满的唱腔完成了对刘氏多面性格的塑造。而戏曲中技巧多变的舞蹈、气氛浓烈的鼓点乐声,辅以时而柔和、时而诡谲的色彩灯光,使刘氏的形象转换显得自然流畅,富有层次性和递进性,塑造出一个性格饱满、多情重义的人物形象。

三是川剧中独有的喜剧元素的融入,使整部戏曲具有鲜明的生活性,平添几分亲切感。无论是警醒与捉拿刘氏的甲乙丙丁四鬼,还是一路插科打诨的仆人金奴,抑或是看似威严实则幽默风趣的菩萨,都让戏曲洋溢着浓浓的“川味幽默”,引来现场观众的频频笑声。这样的设置显然充分考虑了现代观众的审美倾向,使整部剧在启迪观众思考的同时,又不至于沦为说教;在探索严肃社会人生问题之际,又不失活泼生动,引人深思。

四是在戏剧结构上突破大团圆结局,表现不屈的抗争精神。莎士比亚说: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所有的男男女女都是演员。”戏台上的世界也是戏台外的世界,观众发笑、流泪,不过是从中照见生活与自我。《目连之母》最终落幕在刘四娘被打入铁围城之中,但她拒绝屈从,拒绝悔过,亦不肯妥协,多角度展现了她在经历苦难之后的坚韧与面对壓迫的无惧。没有大团圆,没有阖家欢,这样的不圆满在传统戏曲结局中并不多见。但这似乎也是最好的结尾,因为那个看似柔弱的女子,她在摒弃一切之后成了自己,在与鬼神的争斗中赢得了灵魂,在看似被困中获得了精神上的永生。虽然渺小,但却坚持;虽然脆弱,但仍能奋不顾身,终而完成了个体精神的“自我救赎”。

猜你喜欢
救母大团圆目连
岁月有大爱
试论御伽草子《目连草子》对汉文学的接受
四年后再见
华山赋
“大团圆”真的是“说谎的文学”吗——中国古典戏剧中的“悲终于乐”结局探究
张文亚:献肝救母
论戏曲“大团圆”叙事范式的多重内涵
中国目连戏展演
——弋阳腔艺术保护中心演出
9岁童星大爱救母
文化遗产 绍兴目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