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及经验启示

2019-08-30 09:57靳靖
知识文库 2019年15期
关键词:苏区卫生医疗

靳靖

苏区是中国共产党的起源,是全国苏维埃运动的中心。在这片土地上,见证了中国共产党早期思想的诞生和党的改革实验区的成立。马克思主义在此处生根发芽,走向中国化。革命队伍的发展壮大,离不开苏区百姓的积极拥护。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政府对医疗设施、医保政策进行了全面的改革,苏区的卫生事业取得了明显的改善。

引言:中国的革命道路起源于苏区。在那个国内外政治情况错综复杂,民不聊生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也到了生死攸关的转折点。苏区如同星星之火,凭借着天然的地理环境,工农武装政权在这里生根发芽,发展壮大。也正是由于这里山高水险的地理环境,保住了中国革命最后的种子,使蒋介石的几次围剿都以失败告终。

1 苏区卫生事业的简陋

(1)从全国范围上看,大革命时期,我国的医疗卫生环境极为简陋。频繁的暴动,传统的民族医学捉襟见肘。人口的大量伤亡,带来了不仅仅是对医疗设施的需求,更是对人死亡后的处理。大量的人口死亡,瘟疫、鼠疫频繁发生。战后死亡人数数量巨大,粮食匮乏,许多人被饿死。人们意识的缺乏对尸体的处理方式不当,就导致了疾病的横行。进一步威胁了普通百姓地生命安全,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2)苏区凭借着险峻的地势,对外界病毒感染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但也限制了苏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水平的进步。十分落后的经济水平,受封建地主残余的压迫,百姓已经积贫积弱。封建思想盛行,人民群众对疾病缺乏认识。感染了疾病就只能躺下休息、求神拜佛。封建迷信的思想导致卫生教育难以深入人心。

(3)西医、西药的严重短缺,普通百姓根本就没有财力去负担起昂贵的治疗药物,患上重病,就等于死亡。对于医疗人才、卫生观念的缺乏,导致哪怕是在苏区,医疗水平仍然低下。商业巨头、社会上层人士占据了90%的医疗资源。医疗资源短缺的同时,还伴随着极度的分布不均。

2 苏区卫生事业的发展

苏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历史阶段,革命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时期、改革开放以来。

2.1 革命战争时期

(1)频繁的武装斗争,带来的是工农子弟兵的不断伤亡,毛泽东、朱德等人向中央提出,向根据地派遣医务人员。革命根据地经过一段漫长的黑暗时光,终于有了自己的医院。随着革命队伍的壮大,工农联盟中加入了一大批爱国学生,根据地开展医疗卫生的普及工作,对一些妇女进行医疗培训。就这样,根据地的医疗队伍不断壮大。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医务人员队伍的建设。从最初的一个医生,开展培训班,对一些文化素质较好的通知展开医疗教育,医疗工作队伍由此壮大。妇女成为了根据地医院照顾伤员的主力。

(2) 医疗器械的短缺。战争时期,大多是枪伤、弹片划伤、骨外伤,大多数病人都需要手术治疗。极度匮乏的手术器械和手术环境经常会延误伤员最佳治疗时间。拿树枝、木质、竹制品进行加工,变成最简单的手术机械,去镊子、夹板等。随着伤员的不断增加,纱布短缺,中共苏区随机展开对医疗材料的生产工作,保证了纱布、酒精的生产。

(3)药品的极度缺乏。方式的苏区缺乏西药,只能靠山吃山,跟随者药农去山上采草药,敷在伤员的伤口上以防止感染。对西药常用的消炎药严重缺乏。由于缺乏消炎药物,许多伤员死于细菌感染。

(4)对苏区的人民群众进行医疗健康教育。由于当时的人们饱受封建思想地折磨,缺乏医疗卫生知识。再加上战争时期,尸横遍野,环境质量差,腐烂的尸体给水源、耕地都带来了重大污染。引起传染病的爆发和流行。在根据地义务人员的宣传下,人民的卫生意识初步建立。纷纷都投身于革命根据地的建设中来。

2.2新中国成立时期

(1)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新中国成立后,一系列的卫生法规相继出台,人们的卫生意识开始全面普及。苏区的卫生事业也在国家一系列的政策下得以迅速發展。医疗卫生首次上升到法律层面。人们对于食品安全、生产、生活的卫生观念都取得了提升。在国家政策的大倾斜之下,从县级医院的建立,到乡镇卫生院的建立,苏区的医疗卫生水准不断提高。苏区的人民生活质量也得到不断改善。

(2)大力加强医疗队伍的建设。 有了苏区卫生事业发展的经验,新中国成立后,以苏区为模板,在全国开展义务工作者的培训工作,派遣大量的青年学生出国学习西方的现代医学知识。与苏联合作,聘请大量优秀医务工作者来我国做医疗援助。医疗队伍的建设走向规范化和规模化。增加了医务人员的编制,纳入军队。

(3)通过广播、报刊加大对卫生观念的宣传。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医务人员,更离不开相信科学、相信医学的人民群众。从有病拜佛到有病求医。群众的卫生观念从根本上得到转变。勤洗手,不乱吃事物等卫生观念深入人心。

(4)有了苏区的经验,在苏区以及全国各地兴建医疗器械生产工厂,仿制国外的医疗器械,引入无菌观念,兴建标准化手术室。医疗器械的常规化生产,满足的全国医疗资源的供应。进口大批西药的同时,振兴民族医学,发展中医。加大对药物的开发与研究,缓解我国用药难的问题。

2.3 改革开放至今

(1)随着相关卫生法规的不断完善和革新,我国的《卫生法》具体条目不断完善。卫生行业的行为准则基本确立。医疗改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苏区的卫生建设也走在了我国的前列。医院数量的增多,质量也不断提高。苏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同级别县市。医疗政策改革,农村医保改革,医疗保险已覆盖9亿多人。在苏区更是实行全方位覆盖。使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医疗改革的红利。

(2)苏区医疗设施不断健全。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红色革命根据地,苏区的医疗设施问题受到了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的重视。不忘初心,以习近平为核心的新一代中共中央领导人,牢记使命,始终把苏区的卫生事业建设放在首位。医疗设施的完善,高端医疗人才的输送,使苏区的卫生事业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

(3)加强对医疗卫生行业的监督治理。对医院进行医疗体制改革。最大限度的保证苏区人民群众顺利就医。减少医院的灰色收入,提高医生的考核标准,严格考核制度。提升整个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

(4)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升,医疗药物和医疗机械的生产也走向规范化和科学化。新药的研发使用,我国的医疗水平走在了世界前列。药物制剂产量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需求。药品市场取得极大的丰富。

3 苏区卫生事业的发展带来的经验和启示

(1)卫生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苏区的卫生事业在战乱的年代萌芽并取得快速发展,成为全国的标杆,从卫生观念最落后的地区变成了全国卫生行业的试点地区。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对医疗卫生行业最大的肯定。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医疗设施的完善,我国医疗行业将持续造福于民。

(2)卫生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医疗人才的培养。人才是医疗活动的主体。在党的领导下,加强对现代化医学人才的培养,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素质建设。培养新时代的医疗人才。时代在发展,医学在进步,苏区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先进的医学人才的重要性。发展西医的同时,也应当加强对传统中医继承人的培养。以习近平为主的中央领导人高度关注中医的传承与发展问题。医疗人才的培养是卫生事业发展的根本。

(3)加强对人民群众卫生观念的普及。随着人类平均寿命的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在我国越来越明显。群众卫生观念的体现不仅仅表现在对卫生方面,加强对老年病的科普也是发展卫生事业的表现。随着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加强对这些慢性疾病的宣传防治是新时期卫生事业的新任务。人类的幸福健康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了解更多的醫学常识、学会急救与自救,需要医患双方共同的努力。普及医学常识,也是减少理疗纠纷、缓解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苏区的卫生事业崛起的经验告诉我们,医疗环境的改善源于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和信任。在战争年代都能做到,在和平年代,更应该保证医疗行业发挥治病救人的最大功效。

4 结束语

苏区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山区到卫生事业、群众卫生素养全国领先的先进地区,离不开人民群众对科学的追求和拥护,也离不开我党的正确领导。医疗卫生行业发展至今,取得了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苏区卫生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建设的方针。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众多先进的发展观念的提出,不仅仅带动了苏区经济、政治、医疗领域的发展,也为全国卫生事业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明路。

(作者单位:1江西理工大学 2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苏区卫生医疗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医疗垃圾包括哪些?医疗垃圾运到哪里,如何处置?
智取红领巾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ГОРОДА-ПОБРАТИМЫ ПОМОГАЮТ ХАРБИНУ В БЕДЕ俄友好城市向哈尔滨捐赠医疗物资
迎头痛击
全线出击,积极进攻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卫生歌
医疗服务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