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志宏
审美是艺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对于汉语言文化来讲,无论是学生或作家,想要创造好的汉语言文学,首先应从自身的审美能力为切入点。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首先要精准的把握自身文学的特性与时代特征,同时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审美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则是针对汉语言文学特性与审美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此发现汉语言文学审美中存在的问题,最终以求探究更有效的创新发展模式。
汉语言文学是近年教育领域重点推广的文化教育,对于以往的中国文学、华文文学等在覆盖内容上更多,设计范围更广、知识结构更加的多元化,是超越了地域、民族与国家之间隔阂的重要课程。其中,加强审美问题的分析与研究,对于进一步完善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有着直接的重要影响,是进一步提升社会与画家审美素养与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1.1 汉语言文学特性
汉语文化的传承成为了中国文化与历史的重要载体,在我国近年来的素质教育改革理念中,汉语言文学同语文课程同样,秉承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在现代整体教育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汉语言文学主要由汉民族文学、中国文学和世界华文文学三大部分所组成。其中,汉民族文学代表着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历史特色、民族特色的大融合,中国文学文学更多的是多样性与多元性的元素,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国际上汉语文学的表现形式。汉语言文学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其核心在于探究自身独特的文学与文化感染力,重视学生的人文情怀、人文素养的提高与培养,因此,汉语言文学的审美作则成为了实现以上目标的主要途径。
1.2 汉语言文学的审美
汉语言文学自身拥有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相结合的内涵特征。工具性侧重汉语言各类的专业知识和文学类型。其中包括了语言的语法、句子结构、标点等各种技巧类的运用和中国文学领域的基本知识,通过相关理论、发展过程、研究历史等方面的系统化教育,可为科研机构、各院校研究、对外汉语教学、传媒影视、互联网等各个领域培养专业的人才。人文与思想则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思想和情感、人格素养的培养,其中审美意识和能力的提升则是近年来的教学重心。汉语言文学中的工具特性和人文特性、思想特性是共存的,工具特特性是沟通、交流、传承的基础,人文特性则可以促进审美能力的提高,丰富人们的内心世界。
2.1 古汉语言文学审美
汉语言文学审美的重点在于自身的人文性与思想性,在审美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各种风格作品的思想、表达、艺术和历史背景等。其评价标准不只是限于词汇和语句本身的美感,同时内在所蕴含和隐藏的思想也尤为重要。例如:注重作品艺术性的南朝骈体文与宫体文,则是以文字上的美感为主,更加倾向于运用大量幽美的词汇进行修饰和形容,虽然表象丰富而艳丽,但却很容易导致内在平凡无奇,从而令自身缺少了深入探究的价值。相反的对比是春秋战国时代的墨家、法家等代表作,他们更加重视自身文学内容的实用性,包括了思想意义对人们心理和行为上的影响。虽然外在美感有所不足,很容易令学生感到枯燥,但深入了解却回味无求,拥有较强的可探究性。此两种文学类别各自代表了古汉语语言文学中的两个极端存在,而同时都并非审美的主流,真正受到广大群众喜爱的审美是思想与艺术两元素的完美融合。
古汉语起源于生活与实际,因此审美中往往更家注重意境与感染力,文学作品的审美则强调感受到的意境与思想,例如:古诗词的创作,作者是以个人文化为基础,以性格为导向,通过经历、体验所创造出的独特文学。因此不同作者即使诗词类型相同,但确有不同的意境,最终导致古诗词表面文字丰富,内容深刻,强化了作品自己的文学魅力与感染力。古汉语在审美上注重人们思想与意境的升华,从创作者的角度来看,其作品或多或少都会表现出自身的心境变化,通过形象的描写或者隐喻的表达最终实现自身情感表达。
例如:李白、杜甫等人们较熟悉的诗人,作品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经过千百年的时间,仍然处于审美的主流,但因为作品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审美过程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2 新时代下汉语言文学审美
在现代传媒快速发展下的汉语言文学审美已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明确的语言审美特性让语言的应用研究产生了新的变化。时代发生了变化则直接的改变了文学的审美方式。
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左右,文学作品的审美更倾向发掘其中蕴含的思想、政治、社会与人性的探索,对社会整体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分析研究,对人性进行反思,对文学本身进行深入剖析与全面批判,因此在一个时代背景下赋予了汉语言文学具有时代特征的功能。在这一时期的作者往往是积极反思历史与社会现象、揭露人性,从而促进文学发展的又一次革新。其中,很多文学作品的一方面启发了审美的潮流,另一方面也为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从宏观上来说,这一时期的文学通常是坚持深入群众之中,通过文字实现真实而具有代表性的情感传达,真正发挥着自身的教育功能与社会价值。
汉语文学审美因地区和民族的差异,审美的方式、审美的内容和审美的感受各有不同。其中,书面语的审美往往附有历史传承的色彩。例如:诗歌,审美取向基本是以对仗工整、简洁明了为主,同时可以明确的进行感情的表达,在语言的运用方式则较多样化,华丽、朴实,或真实的描述等,简单直接与复杂隐晦共存。此类审美取向与中国的古诗词较为接近,通过给人印象深刻的语言描写实现以诗言志、借物喻人,进而创造出不同的,具有独特风格的意境。
3.1 科学的开展审美教育
通过汉语言文学审美问题的研究,最直接的影响与实际价值是为教育教学的进步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产生了更多的依据。汉语言文学中人文特性的探究可以促进其更有效的发挥教育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素养,从而强化汉语言文学的社会价值,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
从教师角度来分析汉语言文学的审美,首先应注重个人的教学素养,以生动而丰富的语言和随和的形态去教授审美教学的内容,创设多元而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以较轻松、自由的心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以积极的心态在良好的课堂环境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提升个人素养。其次,应全面利用汉语言文学中所蕴含的审美价值,以深入的理解和感受代替以往多看、多读的表面化教学,从而令学生真正认识并接受汉语言文学的内涵。令学生从学习和考试的角度转变到艺术的角度去赏析汉语言文学,在丰富的文学知识中不断的思考与探索,以螺旋上升的模式从接受审美教育到实际的运用,感受审美能力的重要性,转而更加积极的学习,令审美与教育相辅相成。
3.2 审美素质的有效提升
汉语言文学中的审美教育,除审美技能的培养,审美素养同样重要。在教学中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积极探究汉语言文学中的思想意识,为审美教育奠定基础。对古代传统文化进行全面的解析,把其中包含的生活化、人性化、自然美、文化美、歷史特色的元素直观的展现在学生眼前,保证审美教育的全面性、深入性和实际性,强化其启迪作用,从文化教学逐渐上升为思想意识层面的培养。其次,要不断完善高校汉语言文化高效课堂的创建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传输性教学,例如:适当融入翻转课堂或表演等形式。汉语言文学是结合汉语文化、思想政治、历史形态等为一体的专业学科,现代教师的教学不单只是知识的传输,更应重视对学生心理和思维成长上的影响。最后,则是利用审美保持汉语言文学中精髓的延续与创新,令其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中。
汉语言文学审美不应把它当做过于高深或小众的能力,而是令其成为影响大众、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此前提下,各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审美教育,一方面要贴合生活化和实际化,同时消除统一化教学方式,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真正对学生自身的素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作者单位: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安顺市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