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的结合,不仅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事业中指导作用的前提,也是马克思主义借助中国的实践获得发展与完善的关键,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影响较大的问题,文章基于此,对此五个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剖析。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研究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4-0246-02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更对世界史的发展起到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马克思主义阐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点燃了无产阶级的革命热情,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与发展起到了理论奠基的作用。中国虽然不是第一个由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建的国家,却是马克思主义在国家实践层面经验最为丰富、成果最为显著的国家,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是中国取得巨大的成就的重要原因。有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研究
十月革命的爆发以及苏联的成功建国,极大地震撼了世界,也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全球的传播。中国自近代以来便饱受列强的欺凌,期间虽有多次自强图存的改革或革命运动,但终以失败而告终。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在中国知识分子阶层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中国的革命指明了新的方向,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自其传入我国便已经开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理论背景。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具有很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巨大的发展空间,能够和各国的具体国情紧密的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学说的重要特点,也是其能够历久弥新的主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李大钊就说过马克思主义在具体的运用中会根据环境、时间等因素的变化而“形成一种适应环境的变化”[1]。第二、现实背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现实背景,最早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概念的是毛泽东。其在1938年的政治報告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做了深刻的阐述,当然,当时毛泽东并没有直接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以说法,只是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而具体化的核心便是“有中国的特性”,这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大门。中国共产党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时候,出现过教条主义的现象,如王明、博古等人,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伤害,毛泽东正是在此背景下,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第三、时代背景。中国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情况一日千里,处于不断变化当中,比如改革开放后,中国逐步将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作为经济改革的重要目标,这在社会主义国家属于创举,马克思主义必须紧扣中国实际情况,才能为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来已久,可以说,自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便是中国革命乃至建设中最为重要的课题。从宏观层面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情况的结合,而从微观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则包含以下三种情形:首先,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应用是理论结合实践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内容的广泛性以及思想的深刻性使得其在中国的具体应用中也无所不包,比如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在党的建设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在国家建设中的应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其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理论发展。马克思主义并非固步自封的思想体系,相反,它有着很强的开放性与兼容性,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而不断的发展,就以中国实践为例,马克思主义一方面为中国实践提供了科学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从中国实践中获得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新的成果不仅对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更为我国乃至其他国家的革命、建设事业提供了理论指导。第三、马克思主义的本土化。本土化,也称民族化,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情况高度融合的产物,具有了鲜明的中国特征[2]。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态研究
形态研究聚焦的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化过程中的表现形态。在传统的研究中,多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视作单一的理论形态,比如毛泽东思想等。但历史和实践表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更加多元,远非单一的理论形态就可以概括的。简单来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形态主要有以下三点:首先,实践形态。实践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形态,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的初始阶段,其多以无意识的形式出现,呈现出从自发到自觉的特点。比如,马克思主义经典学说中将工人阶级视作推翻无产阶级的主要力量,而毛泽东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却发现中国的问题关键在于农民,提出了工农联盟的革命策略,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同样,当前中国正处于发展的新常态,习近平总书记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提出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如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等。其次,理论形态。理论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理论成果展现出来的形态。它们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与丰富,也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的力量源泉,比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第三、制度形态。制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制度建设层面的具体表现,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制度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精华。当前,我党所倡导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种形态的逻辑产物。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征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我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开展革命运动,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一大法宝。作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表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多鲜明的特征,除了最为基本的本土化特征以及实践性特征外,还表现在以下三点,而准确地把握此三点内容,不仅是我党更好地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先决条件,也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过程性特征。马克思中国化既是现实中开展的内容,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并且,是一个只有提高,没有终点的过程。换言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处于持续不断的发展状态下,并且,随着中国实践的不断深入,这种发展状态也会更加深入。之所以会出现此一情形,主要是以下两个方面因素所导致的,一来,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不断发展的学说,没有终点,二来,中国的革命建设实践也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其次,创新性特征。苏联建国以来,世界上走马克思主义道路的国家为数不少,但苏东巨变后,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大为减少,这固然和西方世界受意识形态影响而采取的颠覆活动有关,也和这些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未来创新性地借助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本国问题有着很大的关系。最后,时代性特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中国当下的具体国情为基础,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国情也在不断变化,当前,我国已经步入发展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具有鲜明的时代属性。
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研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而产生的成果。从广义的角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覆盖面非常广泛,举凡中国革命建设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均可以视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比如土地革命战争的胜利、三大改造的成功等。学界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时,多从狭义的角度出发,将成果限定在思想领域。即便如此,根据吴汉全的分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也可以分为文化成果和理论成果两大类,文化成果所包含的内容更加多元,除了体系性很强的理论成果外,学术思想研究领域的观点、看法等均可以视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比如邓初民作为民国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学者,其对马克思主义的系列研究成果均可以视作文化成果。理论成果具有系统性、深入性、全局性的特点,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最为宝贵的财富。我国最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是集中毛主席与全党智慧于一体的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实践以及社会主义事业建设有机地结合了起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国内、国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毛泽东思想等量齐观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持续的发展状态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在不断的完善中。
结语
中国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革命建设运用中的基本问题,问题产生的时间可以追溯到马克思主义传入我国初期,是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发展相伴而生的问题。并且,随着我国建设实践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更加迫切,不仅是更好地发挥马克思主义巨大理论指导意义的前提条件,也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实现马克思主义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
参考文献:
[1]李大钊.李大钊文集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3
[2]吴汉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几个问题[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2):120-126
作者简介:
段丽丽(1978.11-),女,汉族,山西省隰县人,本科学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