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晓琼
【中图分类号】R7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8-154-01
脑梗塞属于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由于脑部血供循环障碍引发的一系列缺氧、缺血等症状,主要的发生原因与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心律失常、休克、动脉炎、脱水、血压下降异常等,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呕吐、头痛、恶心、眩晕、失语、昏迷、面瘫、吞咽困难、步态不稳、大小便失禁、肢体无力等,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在治疗后脑梗塞患者可能会出现生活无法自理、无法独立行为、智力低下、失语等表现,需要家庭中专人进行看护,不仅影响家人的正常生活,还给整个家庭带来精神负担及经济负担。
1 脑梗塞的预防分析
在日常生活过程中,我们如何预防脑梗塞的发生呢?其实脑梗塞的发生与我们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关系,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及心情,稳定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及舒畅,切忌短时间内情绪大起大落、长时间忧思愁虑等行为的出现。在生活中还应将抽烟、酗酒、熬夜、吃宵夜、久坐不动、不喜欢运动等不良的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及生活习惯改变。注意在平时的生活、工作及学习过程中应起居要有规律,不可过度劳累、多加注意,少操劳,少杞人忧天。每天定时做适量的体力劳动或运动锻炼,根据你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当适量的体育锻炼,以不感疲劳为度。但运动过程中不宜做剧烈运动,如快跑、登山等,可进行慢跑、散步、柔软体操、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改善自身的饮食习惯,做到三餐饮食规律,饮食过程中以新鲜蔬果为主,多食用鱼类,减少油腻的猪肉、内脏等的摄入,多吃水果、蔬菜及豆制品,饮食不可过分饱。如果自身存在什么基础性的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话,应遵医嘱每天、每餐定时、定量的服用药物,将血糖及血压控制好,避免产生由于原发性疾病导致脑梗塞的发生。此外,还应对自身的体重进行控制,每天依靠适当节食及運动将自己的BMI控制在18.5-24.9kg/m2范围内,将腰围控制在90cm以内;在忙碌的生活中还应注意适当的劳逸结合,不可一股脑的将事情全部做完,完全不考虑自己的承受力。
2 脑梗塞家庭护理需要注意的问题
2.1 家庭生活中注意保证饮食合理
家庭生活中针对脑梗塞患者应制定特别的饮食计划,多给予脑梗塞患者橙子、香蕉、苹果、桃子等水果食用,主食以谷物为主,多吃甜薯、毛豆、菠菜、马铃薯、禽类、鱼类及瘦肉类等食物,多给予脑梗塞患者富含钾元素的食物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减少血压升高及动脉痉挛现象的出现,饮食过程中注意多吃粗粮、坚果及海藻类食物,减少肥肉、油腻荤菜的摄入。每日饮食中要控制总的脂肪量,减少动物脂肪,烹调时用植物油,如豆油、花生油、玉米油等,要限制患者饮食中的胆固醇(300mg/d),相当于每周可吃3个蛋黄。且在家庭生活中还应注意,脑梗塞患者的饮食应尽量清淡,控制盐、油的摄入量,减少煎炸、烧烤等食物烹饪方式,主要以蒸煮为主,饮食过程中注意不可过饱。
2.2 生活过程中多陪脑梗塞患者运动
脑梗塞患者在生活中应进行适当的运动,在家庭中,家属应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陪伴脑梗塞患者做各项运动,如慢走、散步、上下楼梯等有氧运动,适当的锻炼消耗患者体内的脂肪,将胆固醇沉积现象减少,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能控制患者体重,增加循环功能,调节血压及血脂等水平,预防肥胖的发生,最大程度上减少血栓现象的发生。但在陪伴脑梗塞患者运动的过程中应注意运动量、运动时间及运动强度的适度性,减少登山、快跑等剧烈运动的进行,保证脑梗塞患者的生命安全。此外,还应监督患者戒烟戒酒,养成早睡早起的良好生活习惯,指导患者每天训练自己吃饭、自己洗脸、刷牙、穿衣、洗澡等生活自理能力。
2.3 生活中多给予脑梗塞患者鼓励、陪伴及支持
多数脑梗塞患者由于突发性疾病、疾病给身体带来的损伤、临床症状如失语、生活无法整理等、自己疾病给家里人带来的负担等均会产生较为严重的负面情绪、自责心理,特别是年轻的男性患者,家属在为脑梗塞患者实施家庭护理的过程中应注意关注其情绪、行为、语言等的变化,每天鼓励患者、夸奖患者,陪伴自己的亲人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多与其沟通交流一些积极向上、憧憬未来的话题,不要在其面前唉声叹气、计算每天的生活开支或药物治疗费用等,减少患者出现自卑、自责、焦虑、紧张或抑郁等不良情绪后产生的自杀行为。
最后,在家庭生活中家属还应经常带着脑梗塞患者到外面多走走、多看看、多与人沟通交流,不要因为患者行动不便或不认识以前的老朋友、害怕丢家里人脸等而不带患者出去活动,应积极主动的带领患者去走亲访友、商场购物、适当的娱乐活动等,每天为脑梗塞患者读报纸、新闻。脑梗塞老年患者的子女应每天抽出时间陪伴老人,提高脑梗塞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脑梗塞患者由于生活单调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3 结语
家里如果有脑梗塞患者,在为其实施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注意为脑梗塞患者做好相应的家庭饮食护理干预、运动锻炼护理干预、纠正脑梗塞患者不良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多陪伴、鼓励及安慰患者,与患者共同进步,通过指导其训练日常生活能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理能力,最大程度上减轻家庭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