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虞夔 李松南
【中图分类号】R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9)08-035-01
我国传统医学于临床慢性疾病及骨伤疾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反馈,我国传统医学名著《内经》中对骨骼的生长发育及功能减退有明确的记载,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理论的重要来源,《内经》对骨科学者认识骨折相关疾病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现代西医将骨折的愈合主要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一期为血肿机化期,二期为原始骨痂期,三期为骨痂改造期。西医针对骨折的治疗多进行物理性归位,多采用手术复位操作,静待骨创自主愈合,患者治疗时疼痛明顯,且治疗后预后时间长,一不小心就会导致骨折端异位情况,易导致不良肢体功能障碍,西医治疗骨折临床效果不甚显著。
我国传统医学中对骨折知识的记载较早,并有系统化的治疗措施,可有效帮助骨折患者尽快恢复肢体共,利于骨创面的恢复,本笔者特以中医理论为重要阐述标准,对中医治疗骨折的优势进行浅述:
我国传统医学认为气血津液为机体的主要组成物质,是确保经络及脏腑功能正常运作的物质基础,机体疾病均会导致气血津液的耗损;《难经》就阐述肢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形成均有赖于气血的濡养,可表明我国传统医学中对气血津液的重视度[1]。骨骼作为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机体的主要框架,其组成离不开气血津液的濡养,若气血调和、经脉通畅,骨骼可接受的营养充分,筋骨相对健强,但若是受到外伤的损害导致气血运行的道路不得宣通,影响经络运行,瘀积不散,导致局部肿痛的发生,根据不同的病理变化可分为血瘀和气滞两种类型。骨折作为临床常见的骨伤疾病,在受到损失后避免局部肿痛,可印证上述观点;临床治疗骨科可根据致病因素进行瘀血通络、行气止痛,保障气血运行通道,然后针对患者不同的病理症状予以健脾益气、调养气血等措施,促进骨折的愈合。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骨折需辨证施治
(1)气证病机:气证主要由于跌仆闪挫,外部损伤影响内部气血,导致气血俱伤;当机体骨折损伤之后,机体内的气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继而出现病理变化;骨折会导致经脉的损伤,亦或是间接导致静脉扭曲而导致气血运动不畅;
患者在骨折发生初始,由于创伤突然、伴有剧烈疼痛,患者情志会受到影响,易滋生恐惧、悲伤等负性情绪,加重气机升降失常情况;同时骨折的损伤会导致经脉阻滞,影响气机升降,导致脏腑功能之间的协调功能呈不同程度的降低,进而影响气化功能。临床常见症状包括气滞证、气虚证等;气滞证主要是由于气滞阻滞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而继发的临床症状,其余以疼痛为突出症状,肿痛为主要症状,临床疾病特征常表现为气体凝聚不稳、流窜不定;早期若没有给予重视,气证损伤到后期会出现气滞严重,经久不愈加重脏腑损伤,导致内脏气滞得发生,加重代谢紊乱,进而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临床针对气证的形成原因及常规治疗理论首选以手法复位为前提,建立通畅的经脉,气滞情况可自行消失;若患者在手法复位后气滞情况没有改善,可辅以活血行气干预,选用中药五磨饮子、柴胡疏肝散、营止痛汤及活血止痛汤等活血处方干预。气虚证主要是由于机体内的脏腑功能减退导致的症候,是由于骨折损伤后气滞淤积,导致脏腑功能紊乱,好见于骨折的中晚期,损伤多累及多个脏腑,其中以脾、肺较为常见;脾气虚证患者可见明显的食欲减退、纳差、四肢无力、倦怠乏力等症状,肺气虚证患者可见明显自汗易感、神疲少气等;临床治疗主要以补气为主,选用补中益气汤、君子汤等处方加减治疗。
(2)血证病机:由于骨折之后必伤及血脉,我国传统医学故有跌打损伤专从血治的说法;临床病机是由于骨折后脉络受损导致流血详细,内部流血淤积于脏腑演变成瘀;亦或是外力损耗导致经脉的损伤,血液循环于经髓中受阻,导致气滞不利,继发血证;亦或是机体内淤血较多未除,新血再生受阻,也可能是机体在大量失血之后,机体功能较弱,导致生化血液的能力降低,这种状况多见于血虚证。血证临床症状可分为血虚证及血瘀证两种;其中血虚证主要是由于营血亏虚导致不能濡养经脉、脏腑、四肢而导致的疾病证候。临床致病主要是由于脉络损伤,失血较多导致,或机体内淤血较多未除,新血再生受阻,加之脾胃不足,素体血虚精亏;除血虚症状之外还可见关节不利、筋弛筋挛等,骨折经久愈合甚至不愈合等。临床症状主要以养血补血为主,可采用四物汤加减治疗,也可按照不同的症状选用归脾汤、八珍汤、十全大补汤等治疗;血瘀证主要由于骨折脉络损伤、血瘀气滞导致不通则痛,临床特征为疼痛位置固定不移,以刺痛为主,可见局部肿胀;若没有及时予以治疗,瘀阻时间久,可见毛发不荣、肌肤甲错;临床主要治疗以温血化瘀为主,采用血府逐瘀汤、复元活血汤随证加减[2]。
常见津液病变为水液停留及津液亏损,津血同源,血虚必伴有津亏,临床治疗以通利为主,帮助缓解水肿症状,佐以活血化瘀药物,可选取二陈汤、五苓散加减治疗。
中医治疗骨折主要以改善内源性机体状况为主,补益肝肾、维持阴阳平衡,为骨愈合提供良好的机体基础。
肝脏具有调节血量、藏血的功能,是濡养骨骼主要的物质保障,在患者发生骨折之后需增加进行肝血的调节,帮助机体从生理基础上更佳锲和骨折的愈合需求,临床将调补肝肾作为确保骨愈合的基础治则;临床治疗骨折中、后期,特别是针对迟延愈合、治疗骨不连接情况下,优先采用补益肝肾,可有效促进骨折的愈合。
中医治疗骨折药物的选择具有一定规律,于骨折中后期用药多采用补益肝肾法,促使骨伤的的恢复及愈合,尤其是在迟延连接的骨折患者或老年骨折的应用中,利于筋骨修复,提高骨坚固。
中医认为机体为一个有机的循环整体,早在《内经》阐述中就将阴阳均衡作为筋骨劲强的主要论述,先前圣人提出骨髓坚固、筋脉合调、血气皆从等理论,利于重新认识阴阳平衡[3]。于骨折损伤的早期及中期的病理改变中可知,损伤会导致气散血失、气滞血瘀,进而影响机体经络脏腑,导致脏腑不和、机体阴阳失调;骨折后期患者常伴有肾阳虚,基于骨折损伤患者内伤肾脏,患者多表现为患肢畏寒肤冷、痿软等,部分男性患者伴有遗精症状,临床多采用温补肾阳来疗法。
中医治疗骨折充分利用上述理论知识,借助内外结合施治,从整体出发开展辨证施治,可有效帮助患者改善机体状况,避免传统西医治疗被动性,利于骨折患者预后恢复。
参考文献:
[1] 孟向超,韩小兰.中医治疗骨折愈合迟缓临床分析[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9):65-66.
[2] 王森.中医治疗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分析[J].亚太传统医药,2016,12(5):121-122.
[3] 马朝.中医治疗三踝骨折的效果分析[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8,16(18):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