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年前,《滇池》文学杂志借“滇池之友”活动两次择发过姚波的诗歌,每次一两首,不多,主要本着鼓励初学者的初衷,这是杂志不可少的取向之一。姚波那时的诗歌还显得简单青涩,浅显单薄,作为编辑,我们能知道的止于诗歌本身。前不久,我们又收到姚波的来稿,其诗歌创作脱胎换骨般斐然的进步,着实让人心生惊喜。
我们迫不及待联系上当地的作协,对姚波其人其事做了进一步了解。一个出生不久就横遭脑系统瘫痪厄运的不幸者,居然一路跌跌撞撞地在举步维艰的诗歌写作道路上闯出了属于自己的高地,这需要多么坚忍不拔的顽强和持守。孟子说,“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大意如此。
姚波的新浪博客名为“姚波的快乐生活”,已经开通六年多了。那是一片隐秘的私人空间,潜伏在密码背后,是植入他酸甜苦辣的自留地,然而“快乐”才是永恒的主题词。在博客中,他认识了全国各
编辑部与安宁作协相约到昆钢桥钢探访姚波
地的文学爱好者,交流诗歌,畅谈写作,同时把自己的幸福和快乐传递给每一个人。
出于这份由诗而来的触动,《滇池》编辑部决定进一步深入了解并走进姚波的快乐世界。于是,在一个酷热难耐的夏日,《滇池》全体编辑协同安宁市作家协会专程前往姚波在昆钢桥钢的家中探望了他。
1
喜欢一棵蜕尽纤尘的银杏
喜欢这个早晨小鸟站在枝头的样子
喜欢阳光投在枯枝上的幸福
如此温暖的冬天
所有掉落叶片的树木
都是隐居山林的老僧
这是姚波的短诗《落发》,本来黯然神伤的情景,在他的眼中却充满了暖意。诗歌是个体明心见性的绝佳载体,一连三个“喜欢”,甚至不用过多了解,就可以想象他乐观明亮的阳光心态。我们多次走错岔道,终于找到了隐在山中的昆钢桥钢厂老旧的生活住宅区,和诗中所描述的一样,姚波像一个隐居山林的僧人,通过诗歌接通了和外界的联系,而诗歌,就是他心中神圣的信仰之光,烛照和呵护着他前进的路。
我们正聊着他的情况,他摇摇摆摆掀开门帘进来了。姚波的母亲告诉我们:听说我们要来,他非常高兴,提前到路口接我们去了。因为路不熟,岔道多和正在施工的缘故,我们终究没有途中相遇,他兴许是等了一久而不得怀揣着期待踉跄着回来的。
他的双手一直在无序地挥动,头左右摇摆着,整个身体也不由自主地跟着晃动,初见会给人总是就要失衡的感觉。瘦小,短发,肤色健康,天生的敏感,说话显得混沌却满面笑容,可以凭猜测明白他要表达的意思。谈起诗歌,姚波满心欢喜,有说不完的千言万语需要倾诉,他本能的快乐是写在脸上的。他只能相对顺畅地完成不长的一两句话,然后要停下来略作思考调整,语速又慢,交流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做了简短的交谈之后提出想去看看他的书房,他欣然应允,高兴地为我们带路。
姚波的母亲说,差不多半岁的时候,一场突发的高烧和打针不当导致了姚波脑部系统瘫痪,从那时起,他就摇摇摆摆跌跌撞撞走到今天。和我们说话的时候,姚波面部明显地本能抽搐着,努力挤出一个个字词,要费好大的劲才能理顺简短的连贯话语,看得到他交流的努力和表达的迫切。
“从上学的第一天起,他就异常听话、踏实,对待学习一丝不苟,从来不需要我们过多的操心。他从不迟到早退,尽管双手不灵活,却从来不缺交一次作业。”姚波的父亲——桥钢厂退休的老工人——在一旁补充道,“初中毕业后,考虑到身体的不便和诸多实际困难,他就回家了,没有继续升学。”
2
与法国梧桐站在一起的
是几棵樱花
梦幻一样醒过来
就是春风十里
拐角处的粉红脸
挤出几分醉意
像没有眼睛的蚯蚓
没头没脑的爬行
像没有眼睛的蚯蚓一样没头没脑向前爬行的《行道树》,何尝不是姚波自己呢。我们似乎看到清晨下班回家的姚波,拖着略微疲惫的身子,一整夜的阅读和构想,补充着他耗于长灯的体力。近一公里的归途,对身强体壮者不过是随意的闲散,对于行动不便的姚波,无异于考验耐力的亦步亦趋,他数着路旁的行道树,法国梧桐和浪漫樱花错植,借身体和四肢的摇摆慢慢向家的方向行进,或许每走几步就要停下来调匀呼吸,抚摸春风中樱花粉红的脸。
所幸家中有温暖的棉被,有电脑打印机,有通往花花世界的微信、博客、QQ、诗歌网站……家永远张开双臂呼唤姚波诗意的回归。在姚波的世界中,他永远只能感到自己身体的摇摇晃晃,而身体之外的人间,总是充满了梦幻、美好、温暖,诗意、欢乐……他拥有春风十里,人生拐角处粉红的脸蛋总是让他乐享丝丝醉意。他不抱怨人生,不控诉苦难,心怀善意,笑对人世的破碎和不完美。抛开身体的因素,姚波活脱脱就是一个阳光大男孩的样子,快乐是他擦亮黑夜的火光,并且时时感染着近旁的人。
“我从初中时就喜欢文学了,也是差不多从那时起开始试着诗歌创作,每年都会坚持写几十首诗歌,不过我的诗歌还不好,它们和我心中满意的诗歌还相差甚远。”除了内心的善良和乐观,姚波还特别谦逊。“我一开始读聂鲁达、博尔赫斯、拜伦和狄金森的诗歌,他们太伟大了,自己也禁不住模仿他们进行创作尝试,大约第二年,我的诗歌就在《诗神》杂志发表,我至今还保留着发表我诗歌的杂志,包括后来的《滇池》两次发表过我的诗歌。”姚波对自己写诗和阅读的历程记忆犹新,心怀感恩。
“初中毕业后的头几年,姚波赋闲在家。他开始了自己的写作,早期是他口述,我们帮他记录,后来,我们给他买了电脑,他就慢慢试着在电脑上写作了。”姚波的妈妈也是桥钢厂的退休工人,她告诉我们,“时间长了,厂里知道了姚波喜欢写作,开始让他试着起草一些材料。后来,厂领导出于照顾,让姚波到桥钢长福利院门卫处去值守,連上三个夜班,再连休三天,依此往复。”
“厂领导对我很好,为我安排了工作,我有了稳定收入,靠自己的劳动供女儿上高中绰绰有余。上班的时候,我会带上书,或者在手机上阅读,只需要看看门,也没有太多的事,靠阅读打发着漫长的午夜时光,文学让我更加自信,慰藉着我的孤独,它让我超脱小我的困厄,给我向上的力量,给我指明人生的希望和未来。”姚波不无自豪地说。
我们可以想象一千种姚波在灯下苦读的样子,他深谙夜晚的隐秘,借着文学之光,把自己从溺水的暗黑中一点点解救出
姚波打开他的电脑向编辑们介绍他的博客
来,并且活成了自己喜欢的快乐样子。
3
你,扮演春风
搜刮了一遍,还不够
又搜刮了第二遍,第三遍,第四遍……
N遍之后,土地该绿的地方
都绿了,不绿的地方
也开始,欣欣然起来
是文学和诗歌的《春风》吹亮了姚波不尽完美的人生,很难想象如果没有诗歌,姚波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安宁市作协的老师告诉我们,姚波的女儿出生不久,他的妻子就离开了。后来,有异地的诗歌爱好者读了姚波的诗歌以后,慕名前来,想要照顾他的生活。天性善良的姚波,由于不想拖累自己的“粉丝”,委婉地拒绝了她。
姚波的几首诗歌写到了爱情,写到了对爱情的渴望。看你时 /你不看我 /仿佛我欠你什么 /光从梦里折回 /唯有蜜蜂是安静的 /我等你回来 /可我等了好久 /你都没来 /然而,我还不死心 /让春转到冬 /找到风雪夜归人 /让夏连着秋 /聆听乌衣巷口 /捣衣声《侧面》。他在傻傻地等待着她,或许是希望妻子回来重归于好,或者仅仅是等待着远方不确定的佳人,又或许只是盼望高雅的诗歌女神常常光顾。不管如何,他不会踏破理智的底线,他只属于诗歌,身外的红尘万象次之又次。
因为诗歌,姚波左手高高举着灯盏,深谙午夜的隐秘,那里有助他找回自我的娴静,有释放自我的闪闪微光。他不仅仅是自己的点灯人,他还点亮了破旧工厂的老旧和暗黑。与诗为伴,快乐生活,这是他坚守不渝的处世信条。
姚波告诉我们,昆钢桥钢厂已经停產了,现在它归属华创集团旗下,转型做旅游文化项目。无论工厂如何改制调整,似乎对姚波不会带来太大影响,随着旅游文化项目的推广,他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一个拥有知识文化、内心执着坚守的人,时代变迁只会给他提供更大的舞台,助推他不断自我完善和成长。
在姚波的生命里,永远吹刮着和煦的春风。春风过处,土地该绿的地方自然绿了起来,不该绿的地方也欣欣然起来,这是多么蓬勃的力量。手中有灯盏,眼里就会有光亮,内心就会有源源不断的温暖,被照亮的地方总是干净而单纯。
“一直以来,我仅限于从博客和网站论坛上取得和外界的联系,在网络上拜读一些好诗人的诗歌,感觉自己的文学圈子太小了,缺乏交流,诗歌写作没有质的飞跃。”姚波有些怅惘,“我通常在晚上写作,写诗前一般会喝点酒,感觉那样诗歌会离我更近一些。”
通过苦行僧般的努力,姚波不仅点亮了自己的人生,他还照亮了身侧脚边最平凡不过的物事。今夜,我想到许多事 /不是我的事,是一群小蚂蚁的事 /整个蚂蚁王国,在午夜搬家 /蟋蟀没有鸣叫,好像也没有送别 /整片土地,白茫茫 /听命的事物 /不再那么紧迫《想到很多事》。属于他的执着和乐观,也在濡染着周围的一切,你看世界和处理与客观世界的方式,取决于你内心的干净和单纯,姚波做到了,他完成了生命一次又一次渐进的升华。
4
我想静下来想想
想想婚姻与命运的纠结——想想钱与酒,哪个更接近生命的终点
想想下午见到的脑瘫孩子,怎么站起来行走:她和我一样没有未来
想想那个浓妆艳抹的女子,为何眨了眨眼,对我莞尔一笑
想想明天中班,回不回家,看看女儿的作业,让她知道有些事物,不会尽善尽
美
想想不可摆脱的负重,给我的尴尬和人们的冷眼,哪一个更让我心悸胆寒
想想再想想,死神的镰刀划过脖颈,回望家乡不在眼前
想想一袭紫衣的女子,穿过莲荷不为情动
想想生活的美与自然的美,让我着迷于脚下土地的到底是谁?
想想这一切会在某一天终止,我也成为匆匆过客,匆匆而过
姚波拥有足够的内省,他习惯不时《坐下来想想》,一个善于做自我反思与不断优化弥补自己的人,上帝和神都不会亏欠他太多。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命运,但幸好姚波还拥有专属的“秘密武器”——握于右手的锋利锉刀。
别人眼中的脑瘫孩子,总是沉沦于命运的纠结,时时感到接近命运的终点。虽然看似没有未来,不过依然要站起来行走,争取甜蜜的莞尔。姚波认定了自己的命运之后,不悲观沉沦,不陷于绝望,他挥动手中的锉刀,于荆棘丛中闯出属于自己的路。渴望难得的中班,那样就可以回家陪女儿做作业。人生不会尽善尽美,有负重、冷眼和尴尬,难免让人心惊胆寒,那又怎么样,一个拥有自信和牵挂的人,永远不会被困难打倒。
“我女儿学习成绩还不错,受我的影响,她语文学得也挺好,也喜欢作文,有时候我还可以辅导她的写作,我希望我们能永远并肩读书,不断进步。”谈起女儿,姚波眼底溢满了骄傲,“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能出去走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通过网络了解到的外界信息,总感觉不够真实。”
我们参观了姚波的书房,他独创的手迹几乎难以辨认。他的父母说,有了电脑之后,他还是会不时进行手写,虽然写得少,很慢,不过对身体和大脑的调节是很必要的。姚波的书不多,也有些单一,“没有网络的时候,我主要去工厂图书室借阅,偶尔也会去路边摊上买书。有了电脑和手机之后,主要就在网络上阅读了。我非常喜欢纸质书籍,可身体不方便出去,身处偏远之地,快递也不方便,所以纸质阅读对我显得奢侈。”
把阳光填充进去 /她会温暖起来 /空气清新的早晨 /如果你翘起鼻子嗅一嗅 /就会嗅到,一种暗香进入 /你的血脉 /走起来的一棵树 /在广场上 /和许多树一样/跳起舞来 /她们的舞姿 /反衬出天空的蓝 /但这蓝并不真实 /在远处的一间咖啡屋旁 /腾起的雾 /让我永远也看不透(《填充一个秋天》)。往肃杀的秋天里填充阳光和温暖,他分明在做春天的事情,拥有清新空气和暗香。他摆脱了摇摇晃晃的命运,在广场上,跟着许多树跳起舞来,把人生越涂越蓝,越涂越亮。姚波坚信:只要不放弃,不退缩,勇敢投入充满无限可能的诗歌之旅,拨开命运的芜杂和逆境,他就会成为自己心中靠努力触摸蓝天的勇者。
无疑,他拥有了整片明净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