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十年来的汉语差比句研究综述

2019-08-30 08:23余燕
青年时代 2019年20期
关键词:展望汉语现状

余燕

摘 要: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汉语差比句研究有了较大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角度更为多样;研究内容更加全面。本文通过梳理近三十年来的汉语差比句研究,以期为差比句的未来研究指明方向。

关键词:差比句;汉语;现状;展望

一、引言

现代汉语差比句一直都是语法研究的热点和对外汉语教学的难点。最早的有关差比句的论述是1898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随后,差比句的研究不断深入,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语言研究理论不断发展,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法理论、认知理论、构式理论等被广泛应用到汉语差比句的研究中,涉及句法构成、语义特征和语用功能等各个方面。

二、研究概况

早期国内差比句研究多从结构主义语言学、生成语言学出发分析其基本构成要素(比较项、比较标记、比较点和结论项)、语序、句法结构以及差比句的否定问题,也有一些认知分析。

前人对比较项(包括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的分析集中在比较项的语义关系及其对称性问题上。朱德熙(1983)指出“N2的N”如果能被N2替换,则N可指具体事物和抽象事物;如能被“N2的”替换,则N一般指具体事物。马真(1986)从语义关系入手,论述了“比”字句“N1的N+比+N2的N+VP”中的“N2的N”的替换规律并分析了造成不同替换的原因。吴继光(1990)运用变换分析法对动词性的“比”字句中的比较项的替换规律进行了分析。包华莉(1993)用能控制两个比较项的成分控制关系来解释汉语“比”字句的比较项删除规则。

殷志平(1987)指出“比较项是被比较的事物,但‘比字句比较的往往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事物的属性、内容”,这是较早提出“比较点”的论说之一。吴继光(1990)分析了三类动词性“比”字句:老张出面比小李出面好;老张下棋比小李下棋快;老张打人比小李打人狠,指出三者的不同在于比较点不同。

刘月华(1983)最早对“比”字句结论项中的动词、形容词、状语、补语的组合进行了考察,并把可以进入结论项的动词分为六类。任海波(1987)系统地归纳了现代汉语“比”字句结论项的类型,将其分为四类并给出每一种结论项的不同组合形式。

李讷、石毓智(1998)对汉语比较句嬗变的动因进行了历时考察,厘清了“比”和“于”的关系。邓凤民(2012)通过将汉语与汉藏语系中的非汉语比较标记对比,指出汉语比较标记的动词性质及其语法化程度决定着汉语差比表达格局,同时制约着汉藏语系其他语言對汉语比较标记的借用和接受程度。郭洁、顾阳(2017)全面分析了汉语比较句中引介词(比、跟、和、同)的语法功能及语义特征,提出:比较句中的引介词与一般连词(和、跟、同)均为功能中心语,分别投射出一个由两个名词短语A和B组成的复合名词短语DP,故两者均具有复数特征;比较句中的引介词为伴随介词,其语义为“A伴随B”,而连词的语义为“A和B添加(在一起)”。

黄祥年(1984)讨论了“比”字句结论项中“更”和“还”的差别。沈家煊(2001)用Fillmore的“量级模型”来解释含有“更”、“还”的比较句,认为“更”表示一般增量,是客观陈述;“还”表示元语增量,具有主观性,说话人用它来表明自己对一个已知命题的态度,即认为这个命题提供的信息量不足,同时增补一个信息量充足的命题。

陈珺、周小兵(2005)通过考察语法大纲、观察留学生比较句语料,提出对外汉语教学中比较句语法点的选取和排序。朴敏浚、李强、袁毓林(2016)归纳了六种“比”字句关键要素的分布规律,并对这六种模式规则产生的动因进行了分析。

罗琼鹏(2017)对比字比较句的句法和语义进行了分析,指出比字比较句要求比较目标和比较标准满足平行性条件;比较句中的反身代词“自己”允许宽泛解读;比较句呈现重构效应。句法上,比字句的底层结构是[比较目标[比较谓词]]比[比较标准[比较谓词]]; 语义上,“比”是连接程度的二元谓词。

对差比句否定情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比”字句的否定形式判定(“不比”句和“没有”句)、对差比句语用和功能的研究。赵永新(1991)认为“比”字句的否定是“不比”句,“有”字句的否定是“没有”句。相原茂(1992)认为“比”字句的否定有两种:不比型和没有型,其中不比型含有预设的情况且常带辩驳语气,没有型则指比较项在同一量级上的差别。卢福波(2003)认为“比”字句的否定为“没有”句。吴福祥(2004)在相原茂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差了“不比”句的语用功能,认为“不比”句表达的是一种反预期信息。王黎(2009)通过明确否定的标准,从而得出“比”字句的形式否定是“不比”句,语义否定是“没有”句。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有些学者开始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分析汉语差比句,不过这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其中以李明楷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比研究英汉差比句为代表。

戴浩一(1988)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提出时间顺序原则,两个句法单位的相对次序决定于它们所表达的概念领域里的状态或事件的时间顺序,汉语比较结构也遵循时间顺序原则。这是最早从认知的角度对汉语“比”字差比句的语序机制作出解释的。赵金铭(2001)运用认知语法的原型理论和像似性理论建立了汉语的比较范畴,把比较范畴分为近似、等同、胜过、不及等四个次范畴。刘焱(2004)对“比”字句比较项的选择作了认知分析,得出认知域会影响比较项的选择,同一语义范畴共同的域越多,越容易建立比较关系。刘焱、邢贺(2004)对比较点的隐含作了认知上的考察,认为比较点的缺省是利用有关词项的语义的扩散性激活来进行相关缺省推理的。李明楷(2006)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英汉比较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两个比较项的语义选择限制及其认知例句以及比较点的省略动因。

另外还有一些英汉差比句的对比研究。陆长缨(2001)指出“英语比较结构所涉及的等级词有量词、形容词、副词和心理动词,汉语只有形容词和心理动词,且所涉及词类在各自比较结构中的句法功能也不尽一致。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本质性差异所造成的对于词类的划分标准不同,在进行动作方式比较时,英语所涉及的是副词,而汉语所涉及的仍然是形容词”。李明楷(2006)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探讨了英汉比较句的句法语义特征、两个比较项的语义选择限制及其认知例句以及比较点的省略动因。余梦清(2008)对英汉比较句分类描述,从句法形式和语义特征角度对英汉比较句进行了分析。吴桂忠(2011)基于双语语料库对差比句的英汉互译情况进行了研究。

三、已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汉语差比句近三十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可以发现虽然对差比句的了解更进了一步,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句法和语义层面,相关语用功能研究较少,大多数研究都是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形式语言学框架中展开,只有少量的研究是用认知和功能语言学来分析的。因此,整体上呈现重形式意义研究而轻功能和认知研究。正因为这样,所以差比句研究的语料也多是内省语料,缺乏大量真实语料的统计分析。

二是现代汉语差比句研究以个例考察为主,缺乏系统的不同语言之间的对比研究。从差比句的句式研究、语义研究、历时研究等研究概况可以看出,多以个例考察为主,且对句式的个例考察也是以形式和意义为主。在知网中进行检索,发现大部分关于不同语言之间差比句的对比研究都是对外汉语教学方面的,只有少量的英汉、汉法差比句的理论对比研究。

三是差比句理论研究未能很好地应用对外汉语教学中去,而差比句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虽然论著很多,但普遍缺乏深度和广度。一部分原因是现有对外汉语教学大纲制定时对语法项目的选取和编排不合理,对留学生差比句学习的重难点掌握不够。另一部分原因就是现有差比句的理论研究未能结合留学生差比句学习现状,没能很好地将理论研究成果转化为有效的现实教学工具。

四是研究深度不够,尤其是早期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研究主要是对差比句句式特點、语义特征等进行刻画描写,对客观描写进行解释的内容则明显不足。后期差比句研究的理论深度有所加深,但也主要集中在句法生成和语义的形式刻画方面,对差比句的认知和功能进行解释分析的著作不多。

四、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近三十年来现代汉语差比句的研究范围不断扩大,研究理论不断创新,研究角度更为多样以及研究内容更加全面,但主要还是传统的句法和语义研究为主,呈现重形式语义轻功能,重个例研究轻系统研究,重单语研究轻双语对比研究,重本体研究轻对外汉语教学研究,重描写轻解释的特点。后期汉语差比句的研究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和细化,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形式研究和功能研究并重。前期研究主要集中于对差比句形式和语义的分析,而语用功能的研究只集中在差比句否定形式的反预期效果和差比句结果项中副词“还”和“更”的语用效果上,因此还不太完善。后期研究要在意义研究的基础上兼顾形式上的特点、使用上的条件限制和表达上的特殊功能等,从而使研究更加全面。

二是加强理论研究深度,在描写的同时强化解释力度。前期的差比句研究多是对某些现象的描写与刻画,后期差比句的研究要在客观描写的基础上更多地探讨句式之间的共性和差异、对习得偏误成因等进行解释,不仅要从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关联出发来分析,更要结合语言之外的认知规律、思维习惯、文化差异等加以把握。

三是加强系统性研究,现有差比句的研究多以个例考察为主,从宏观上把握不同研究方向的特点和整个比较句系统的特点。

四是将理论研究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建议,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具体来说就是要结合差比句研究成果对现有教学大纲适度调整,使之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相原茂.汉语比较句的两种否定形式[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2(3).

[2]吴福祥.说“X 不比 Y·Z”的语用功能[J].中国语文,2004(3).

[3]卢福波.对外汉语教学实用语法[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1996.

[4]郭洁.英语比较句的成分结构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5).

猜你喜欢
展望汉语现状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国内外森林生物量碳储量估测现状存在问题及展望
国内延续性护理现状及展望
“展望” ——阿伦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