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玉华
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湖南永州 425000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患者常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患者常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者心力衰竭,危及生命安全[1]。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
随机选择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0 例急性心梗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随机分为常规组与护理组,每组45 例,常规组患者男性24 例,女性21 例,年龄为34 岁至77 岁,平均为(55.50±5.45)岁;护理组患者男性23 例,女性22 例,年龄为35 岁至78 岁,平均为(56.50±4.49)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
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遵循医嘱用药,对其进行持续心电监护。护理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干预:①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病情恶劣,患者易产生恐惧、担忧、紧张等不良情绪,对其病情发展造成不利。护理人员应向患者讲述心肌梗死疾病有关知识、治疗方法、护理措施及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事项,注意观察患者情绪变化,及时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2]。用语言鼓励患者积极面对疾病,提高信心与勇气,提高治疗配合度与依从性,并通过聊天、观看视频、听音乐等方式转移患者注意力。②疼痛护理: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症状常表现为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引起极大不适,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疼痛情况进行针对性治疗,缓解患者疼痛感。对于出现严重心肌缺氧患者,应给予其双生压呼吸机面罩进行辅助通气,患者病情稳定后,施行间歇吸氧。③环境护理:为患者营造良好、温馨的环境有助于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改善病情。护理人员应定时、定期对患者病房进行消毒、清洁,叮嘱患者经常更换衣物,保持卫生,时常通风,将室内温度、适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按照患者要求对病房进行改造、摆放,以使患者产生熟悉感与温馨感,减轻自己内心恐惧、陌生感。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护理总有效率判定标准:治愈:患者胸骨后疼痛、上腹部疼痛、神志障碍、胃肠道症状等临床症状消失。有效:患者胸骨后疼痛、上腹部疼痛、神志障碍、胃肠道症状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在70%以上。无效:患者胸骨后疼痛、上腹部疼痛、神志障碍、胃肠道症状等临床症状改善程度在70%以下。治疗总有效率=治愈率+有效率。
根据软件SPSS19.0 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计数资料,±s 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 进行检验,P<0.05 表示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100.00%,常规组患者为80.00%,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有效率
护理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
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0.00%)显著低于常规组(20.0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过度体力劳动、连续紧张劳累、激动、暴饮暴食等因素极易引起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生,若不及时进行治疗或者治疗不当则会引起心脏破裂、附壁血栓形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威胁[3]。对于治疗此种疾病,临床多给予患者持续心电监护、吸氧、观察心率、血压、呼吸等一般治疗,并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指导患者遵循医嘱用药。但临床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循证护理干预是指护理人员在计划护理活动时,审慎地、明确的、明智的将科研结论、临床经验、患者愿望三者之间相结合,为患者制定针对性、合理性护理工作[4]。为进一步探讨其应用价值,本文作者进行相应分析,得出结论:护理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为100.00%,常规组患者为80.00%,护理组显著高于常规组,两组数据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常规组,数据差异显著,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0.00%)显著低于常规组(20.00%),差异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中循证护理干预的应用价值显著,值得进一步进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