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婉婷
厦门市仙岳医院 福建厦门 361100
精神分裂症在成年人与儿童中皆可发病,属于常见儿童精神类疾病的一种,早期存在睡眠障碍、情绪行为改变、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部分儿童早期出现强迫行为或强迫观念,严重者则会对患者生后质量及生活健康造成严重影响[1]。通常而言,儿童精神分裂症低于成人患病率,据国外报道,15 岁以下儿童患有精神分裂症疾病几率约为0.24%,男女并无明显差异,患病儿童多为12-14 岁。临床中通常使用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但出院后患者可能会产生残留症状,或由于出院不能延续护理治疗导致病情反复。基于此,本文研究家庭护理对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影响。报告如下。
于2017年2月至2018年12月本院就诊的49 例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即常规组(24 例),研究组(25例)。其中,常规组男性10 例,女性14 例;年龄范围10-14岁,平均(12.3±1.2)岁。研究组男性13 例,女性12 例;年龄范围9-14 岁,平均(11.8±1.5)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并无明显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患者及其家属知悉,签署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
纳入标准:①符合精神科疾病诊断标准[2];②首次发病,入院前并未接受过系统药物治疗;③无严重躯体合并症;④年龄为9-14 岁者;排除标准:①患者合并其他严重器质性病变或基础疾病;②沟通交流障碍者;③依从性较差,不能与本次研究相配合者。
常规组:予以患者常规护理干预方式,患者出院后定期进行随访。研究组:予以患者家庭护理干预方式。主要内容如下:(1)出院前:护理人员对患者家属进行出院指导,包含使用及保管精神药物,告知药物使用后不良反应应对措施,指导日常生活护理,评估患者社会功能及生活能力,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2)健康指导:向患者及其家属有计划的进行儿童精神分裂症知识的讲解,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患者可能出现的行为及心理问题,让其对疾病具有正确认识,消除患者及家属对精神类疾病的误解,降低患者及其家属的焦虑情绪[3];(3)生活指导:合理安排患者的学习生活,以病情的轻重为依据将学习负担适当减重,情况严重者可休学,确保患者具有充足睡眠,食用易消化事物,对日常生活合理安排,加强训练生活能力较差患者,有助于患者自信心的恢复;(4)交流指导:向老师解释患者病情,争取得到教师配合,对于患者行为举止正常对待,以学习及生活环境角度将患者心理负担消除。
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后3 个月后疗效评定,以精神科疾病诊断标准为依据[2],精神科主治医师与副主任医师各1 名协助评定。具体指标如下:(1)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对疾病具有正确认知,能够正常学习活动;(2)进步:临床症状有所改善,患者对于疾病具有一定批判与认知能力,能做部分辅助工作;(3)无效:患者临床症状并无改善,对疾病认知能力全无,不能参与学习与活动。通过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评分,主要内容包含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敌对情绪、缺乏活力这四方面,分值越高则患者病情越严重。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常规组75.00%(P<0.05),见表1。
表1:患者护理后治疗有效率比较
治疗后,研究组患者BPRS 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BPRS 评分比较
精神分裂症属于目前心理疾病中发病率较高的病症之一,以个性基本改变、思维分裂、情感、社会环境等与精神状态并不协调,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几率较低,患者精神障碍及意识障碍并不显著[4]。精神分裂发病原因较多,收到社会心理学、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影响,包含紧张型、青春型、单纯型、偏执型、未分化型等分裂症类型,不同类型疾病发展阶段不同,症状因人而异,应当与患者具体临床症状相结合实施治疗与护理。
传统护理多以治疗为主,尽管可将患者病情最大程度控制与缓解,但患者仍需要后续接受家庭护理,避免疾病复发。家庭护理可让患者及其家属对于精神卫生知识及应对措施有所了解,理解精神病患者状态,将患者自卑感消除,使其能够以积极心态面对患者,为患者提供较有效的康复环境。通过家庭护理可让家属了解连续服药的重要性,推动患者积极配合医院治疗,对病人按量按时服药进行督促,有效改善病人治疗效果。本次研究表明,治疗后,研究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6.00%明显高于常规组75.00%(P<0.05),研究组患者BPRS评分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能够达到改进患者父母不良情绪及负性认知,让其迅速认清现实,及时调整自身行为思想,改变教育方式,采取有利于患者的方式,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在首发儿童精神分裂症患者疗效改善中,采取家庭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治疗疗效,降低患者疾病复发率,改善患者思维障碍、焦虑抑郁、敌对情绪、缺乏活力等症状,建议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