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盛优 陈国强*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福建厦门 361004
当前在老年人群体中多发恶性肿瘤的一种为多发性骨髓瘤,在整个血液系统疾病中占据10%以上[1],通常患者发病概率较大,确诊后存活时间较短,对患者的生命健康有严重威胁。而通过对病情的及早诊断及针对性治疗,能够改善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传统的诊断方法为X 射线检查方法,核医学影像技术能够对X 射线诊断检查效果优化,现就新型核医学影响技术在多发骨髓瘤诊断中的应用进行分析,作如下内容报道。
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间入治的多发性骨髓肿瘤患者共80 例,其中共包括男性患者45 例,女性患者35 例,患者的年龄分布为(56-82)岁,平均年龄分布为(65.32±2.12)岁,对所有患者进行病情分期,包括I 期22 例、II 期患者30 例、III 期患者28 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进行患者分组,每组患者40 例,所有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统计学数据差异,不具有对比价值(P>0.05)。
(1)首先应用传统检查方法,对所有患者实施传统X 射线检查,应用CT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定位,随后对扫描位置确定,实施常规的骨质扫描,将扫描的层厚以及层距设置为5cm,在完成扫描后,确定病变位置则随后进行相邻脊柱扫描,同时利用软组织窗以及骨窗进行观察。(2)通过核医学影像诊断时,首先进行患者的全身检查,应用18F—氟代脱氧葡萄糖作为检查介质,在完成18F—氟代脱氧葡萄糖注射后,在2-3 小时内进行全身检查,应用核医学影像技术系统,最终结果由专业医师分析判定。
对两组检查结果的准确程度进行对照,其中诊断结果分类包括:良性:所有放射性浓聚灶在关节位置聚积,同时呈现肋骨的圆形或者是类圆形,患者无明显的骨质疼痛。恶性:所有患者的病灶呈现不规则的形式,患者疼痛剧烈,且有明显的骨质破坏的显像。
此次研究结果通过软件SPSS21.0 进行统计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通过n(%)形式表示,组间结果通过卡方验证,涉及计量资料以标准差形式呈现,以t 为验证组间差异工具,如有P<0.05,则为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标志。
对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分析可见,传统X 射线检查准确率为85%,核医学影响诊断准确率为100%,组间对照存在显著统计学数据差异,有对比价值(P<0.05)。
表1:两种诊断方法准确率对照[n(%)]
骨髓瘤是常见的恶性肿瘤的一种,患者会有明显的疼痛以及骨折现象,对生活及工作造成较大影响,在对患者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过全身扫描的方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产生状况进行判断,对临床的诊断有较高的价值。核医学影响技术能够对骨肿瘤进行定位及分期,其应用水平对患者的临床医疗效果有重要影响[2],当前核医学的诊断与多领域学科有密切关系,为医疗临床实践方法提供必要的指导,在实际诊断过程中,应该根据科学系统的方法论,对系统进行分析,应用医院的设备对患者的病灶进行定位,本持简明、高效、精确的准则,发挥核医学诊断技术的作用。相较于传统的检查方法,核医学影响技术能够明确显示全身的骨骼分布,诊断结果更佳准确,多发性骨髓瘤诊断正确率更高,同时可以鉴定骨病理变化良性及恶性状况,对病理变化进行筛查,明确显示骨肿瘤的变化特征,区分不同类型的多发性骨髓瘤。核医学诊断骨髓瘤包括多种类型,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99Tcm-甲氧基异丁基异腈(99Tcm-MIBI)、99Tcm-P53 均为常见的类型,当前在临床多发性骨髓瘤诊断中有广泛应用,有报道称,通过传统检查显示为尺骨溶骨性肿瘤病患,再通过手术病理验证后,确定为多发性骨髓瘤,而通过核医学诊断图像能够显示多发骨髓瘤病灶信息,在期间应用的核医学诊断类型为18F-FDG 核医学显像法[3]。对照不同核医学诊断方法,18F-FDG 诊断价值更高,对于指导局部性的治疗效果更好。核医学影像技术对患者进行全身骨骼扫描后,能够从图像中对各个部位的代谢情况完全显示,可以作为疾病分期的参照,核医学影像技术有较高的灵敏性,但是受到特异性限制,需要与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配合,以提升诊断的准确性。本次研究中,结果显示,骨髓瘤类型分为脊髓外浆细胞瘤、脊椎骨浆细胞瘤、脊椎和脊椎外骨髓瘤、非脊椎骨浆细胞瘤、仅脊椎骨髓瘤、仅脊椎外骨髓瘤,合计共80 例,对两种检查方式诊断准确率分析可见,传统X 射线检查准确率为85%,核医学影响诊断准确率为100%,组间对照存在显著统计学数据差异,有对比价值(P<0.05)。由此可见,通过核医学影像诊断技术对多发性骨髓瘤进行诊断检查,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降低误诊及漏诊发生的概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