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 芳
湘潭市中心医院中西结合肛肠科 411000
肛瘘是肛肠疾病中的一种,具有流脓流液、时常溃烂、经久不愈等临床特征。而高位单纯性肛瘘则是指肛痿直肠管穿过了外括约肌并深层以上,且仅有单一的内、外口和痿管的症状[1]。目前,相比采取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虽临床效果不错,但术后常伴随多种后遗症;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等缺陷。故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由此应运而生,有效的弥补了该不足[2]。因此,本文通过对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观察分析,旨在探讨该治疗措施对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管患者的临床效果,叙述如下:
选取本院在2018年1月-2018年10月收治的60 例高位单纯性肛痿患者如下。
纳入标准:①均符合高位单纯性肛痿的病例诊断标准;②患者此前均未接受过其他相关治疗;③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有结核、梅毒等具有特异性及其他类型肛痿;②怀有身孕的妇女;③不配合治疗的。
选取的60 例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对照组——性别方面对比,男:女=14:16 例;年龄上下限范围值:20-64 岁,平均年龄值(42.48±12.62)岁。观察组——性别方面对比,男:女=13:17 例;年龄上下限范围值:21-65 岁,平均年龄值(42.42±12.57)岁。
比较2 组患者相关的基本资料,P >0.05,具有可比性。
2 组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的检查,并对其进行麻醉。
对照组采取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常规肛内消毒,探针自外口探入,沿瘘管走向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及外括约肌浅部瘘管,探针自内口探出,橡皮筋实挂深部瘘管,电刀烧灼瘘管壁及内口口,切口充分扩创引流,检查无活动性出血。
观察组实施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具体步骤如下:第一方面探针联合双氧水辅助探入内口,探针自外入内,在括约肌间沟处划一个1.5-3cm 的弧形切口,随后在内、外括约肌将其分离肌间瘘管,用直角钳勾出。第二在3-0 微乔线结扎瘘管内口,并向其注入双氧水,确定完全的闭死后,结扎瘘管外口一侧,同两个结扎线中间切断瘘管,将痿管外口部分剔除,并刮除残余的炎性组织。第三对瘘管外口处开放引流,3-0 微乔线对肛缘弧形切口进行缝合。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和治疗后总有效率。其中,手术情况判定:术后的手术时间、VAS 评分、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以及Wexner 评分。
治疗的总有效率判定:痊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创口愈合。有效表示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但创口恢复较慢。无效表示患者临床症状均未改善,或有所加重,创口没有愈合。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2.0 版本计算分析,其中,研究中用到的手术时间、VAS 评分、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以及Wexner 评分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来表示,用t 检验;而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则用“率”(%)来表示,用卡方检验。若P<0.05,则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过治疗,观察组的患者术后的手术时间、VAS 评分、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以及Wexner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分析表
观察组中,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为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6.67%,二者结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见表2。
表2: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比较分析表(n,%)
在临床中,肛痿常见于肛肠疾病,是多发病的一种,发病率较高。不仅如此,其临床类型丰富,高位单纯性肛瘘便是其中的一种[3]。传统切开挂线法治疗多被应用到临床治疗,虽疗效显著却常伴随众多的后遗症。而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极大的填补了其不足,具有切口小、愈合快、对肛门功能不影响等特点[4-5]。因此,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治疗高位单纯性肛瘘患者有着重要意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患者术后的手术时间、VAS 评分、疼痛持续时间、伤口愈合时间、瘢痕长度以及Wexner 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此结果表明实施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不损伤内外括约肌,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恢复,减轻患者痛苦。另外,观察组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高达90.00%(27/30),远远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二者结果比较差异明显,P<0.05。此结果表明实施经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改善患者治疗效果。
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恢复改为有效缓解术后症状,减少术后恢复时间,有效的保护患者肛门肌肉与皮肤,减少伤口疤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