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敏凤
【关键词】四肢骨折;肢体肿胀;肢体疼痛
四肢骨折是骨科常见的骨折类型,如果机体部分关节产生骨折,便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损伤,并且因为处于四肢部位,会对机体的血液循环影响较大,很容易出现静脉回流的障碍,临床上表现为肢体的肿胀与疼痛,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患者患侧肢干的骨质愈合,以及导致肢体出现深静脉血栓。患肢肿胀和疼痛是四肢骨折术后主要并发症,并以术后2~3天最为严重。为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恢复效果,就需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次以我院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的比较,确定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从我院2018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四肢骨折患者中选取6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给予的不同护理方式将其随机划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者30例。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采取了手术治疗,其术后出现患者肿胀与疼痛并发症,对本次研究均知情且同意。对照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24~65岁,平均年龄(38.6±2.4)岁;观察组中男性患者1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28~62岁,平均年龄(40.6±2.8)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对患者生命体征进行动态监测并做好记录,遵医嘱静脉输液,并指导患者合理用药。
观察组患者采取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伤口护理。手术完成后为避免伤口出血,要及时对患者患肢做加压包扎处理,且要提前应用棉垫对来包裹患肢,然后再全面包扎,最后在外面通过弹力绷带压力包扎,注意控制好松紧度。对患者做好日常观察,一旦发现患肢包扎部位出現麻木、疼痛以及痉挛等症状,要立即将绷带解开,观察伤口并二次处理后再次进行包扎。护理人员要密切关注患者患肢的血液循环状态,确认肢体末端是否出现皮肤水肿的现象,如果伤口出现渗血,要及时更换敷料,维持伤口干净卫生。与患者保持好交流,如果出现伤口疼痛的情况,可以应用冰块局部冰敷促使血管收缩来消肿镇痛,但是冰敷时间不宜过久,一般每次30min,每天两次即可,以免造成局部冻伤。另外,还要对患肢进行红外线照射治疗,每次30min,每日2~3次,促进患肢血液循环,加速消肿止痛目。
体位护理。每日检查患者的治疗性体位执行情况,监测执行准确率对患肢肿胀分度的影响,制定相关表格。对于床上活动者,上肢骨折患者抬高床头10~15度,下肢骨折患者抬高床尾15~30度。对于下床活动者,患肢予三角巾悬吊,以促进体液回流,减轻患肢肿胀程度。
药物治疗。对于围手术期四肢骨折患者,及时应用消肿药物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肢的肿胀程度。一般临床上予甘露醇bid静脉滴注治疗,静疗过程中尽量选用粗直静脉,可减轻对血管的刺激,必要时可选用静脉保护敷料,输液过程中严密观察穿刺处有无液体外渗,同时加服消脱止,每次三片dd口服。必要时加用长春西汀等改善微循环药物,也可减轻患肢的肿胀程度。
功能锻炼。术后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根据医生意见来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尤其是肢体末端的关节要加强锻炼,促使肌张力逐渐恢复。在手术次确认患者麻醉效果完全消除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帮助其做骨折上下关节活动与未固定关节部位活动。确认患者无法自主活动的情况下,可指导家属来帮助患者进行功能锻炼,每天进行3~4次,每次20min,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来适当的增加运动量,帮助其恢复肢体功能。此外,还要加强患者的肌肉活动,注意每天帮助患者按摩肌肉,并鼓励患者活络肌肉,以增强肌腱能力。
1.3评价标准比较两组患者患肢的肿胀和疼痛程度,通过视觉模拟评分法来进行疼痛评分。疼痛评分可分为四级,0分为无疼痛,1~3分为轻度疼痛,4~6为中度疼痛,7~9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文章数据用SPSS19.0软件处理,以x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比较两组患者患肢肿胀和疼痛程度,观察组患者肿胀人数数量明显少于对照组,且疼痛评分更低,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四肢骨折手术治疗后,患肢多会出现肿胀与疼痛的并发症,主要是因为筋膜间隙中的肌肉容易发生出血性肿胀,导致肢体出现疼痛或肿胀的问题,影响患者的术后恢复。为进一步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除了保证常规治疗以外,还要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本次研究证明综合护理对改善患者四肢骨折肿胀具有良好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推广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