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洁 张燕
【关键词】罗哌卡因;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
上臂的支配神经大多源自臂丛神经,故上肢手术可通过阻滞臂丛神经来达到镇痛目的。科技的发展也促进了超声影像学的极大进步,使得彩超能够显示人体浅部或深部的神经,将其用于神经阻滞中能够提高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减少并发症,故我们拟探寻不同麻醉药物浓度对彩超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1.1样本资料研究样本均选自我院骨科上肢外伤拟行择期手术的患者90例,所有患者的麻醉方式均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患者年龄(45.26±13.97)岁,男/女为44/46,随机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B组、C组),患者的基础资料不可比较(P>0.05)。纳入标准:(1)患者身体状态良好可耐受手术及麻醉;(2)患者自愿参与并获本院伦理委员会许可;排除标准:(1)患者存在麻醉药过敏史;(2)患者有严重脏器疾病;(3)患者凝血指标异常。
1.2研究方法患者人手术室以后监测生命体征并建立静脉通路,患者去枕,头偏向对侧,穿刺部位常规消毒铺巾。选择高频线阵探头,探头带无菌套,频率调节至7~15 MHz,深度3~4cm,探头置于锁骨上,在搏动的锁骨上动脉外侧辨认锁骨上臂丛,向头侧扫描追溯,于前、中斜角肌间获取臂丛神经影像,平面内由外向内朝向神经从进针,回抽无血、脑脊液后,多点注射,每次注射5~10ml,总量20ml,以使局麻药在所有相关神经干周圍扩散。A组、B组、C组注入的罗哌卡因浓度分别为0.25%、0.375%、0.5%。
1_3观察指标比较不同浓度的罗哌卡因下患者神经的阻滞率情况(认为神经支配区域痛感消失为神经已被阻滞)与麻醉指标。
1.4统计学处理收集数据录入SPSS19.00系统进行分析。
2.1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下对神经阻滞率的影响罗哌卡因的麻醉浓度过低时会出现阻滞不全的情况,随着浓度的升高,阻滞范围越完善,c组患者的神经阻滞由于B、C两组(P<0.05)。
2.2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下对麻醉指标的影响在三种浓度的比较中,浓度较高的麻醉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效果更好并且神经阻越完善(P<0.05)。
表2不同浓度罗哌卡因麻醉下对麻醉指标的影响
患者在上臂受到外伤时,神经功能也会间接受损,对麻醉药的耐受程度改变而影响麻醉效果,部分也会因为神经在麻醉药中的浸润而术后神经功能不易恢复,而神经阻滞麻醉的成功与部位和药物的选择密切相关,目前使用最多的是神经刺激仪,在电流刺激下能够使肌肉产生震颤来达到定位的目的,但是麻醉的成功率并不高,且会给患者带来不适感;彩超是一种可视化的影像学方法,能够可视下观察进针与神经部位的情况。此外,罗哌卡因是一种低毒性的通过阻滞钠通道进而抑制信号传导来达到神经阻滞目的的酰胺类麻醉药,已经在临床广泛应用,但是目前对于其在神经阻滞应用中的最适浓度并无定论。罗哌卡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迷走神经中的的内脏运动纤维,进而提高麻醉中的心血管风险事件的发生。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将患者分为3个用药剂量组,浓度梯度分别为0.25%、0.375%、0.5%,结果发现罗哌卡因浓度在0.5%的时候,几乎能够阻滞臂丛神经的主要分支的疼痛感觉并达到预期的麻醉效果,此外,还能够加快麻醉药物的起效,在短时间达到良好的镇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