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启文
【摘 要】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关系到高校内涵建设,同时也关系到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以创意、创造、创新为实质的创客教育为创新能力培养提供了新思路。该文首先阐述了创新能力及创客教育的内涵、主要特征;其次分析了创客教育支持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最后探讨了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运用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开展基于创客教育的创造学习;开设创客课程;构建创客空间。
【关键词】创客教育;创新能力;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9-017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9.085
1 問题提出
2019年我国先后出台了《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两个文件分别提出:“提升一流人才培养与创新能力”及“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创新能力培养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之一。大学生作为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不仅影响高校的内涵建设,而且关系国家教育现代化建设。因此,如何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研究和探讨。
然而,纵观传统教育不难发现:教学目标重积累记忆,课堂教模式“单声道”,教学形式注分科,教学内容偏理论,教学情境单一,教学评价唯分数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客教育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吸纳STEAM教育、创新教育、体验教育等教育理念的成功经验,深度融合跨学科知识,采用基于项目、问题的学习模式,深化“学中做”、“做中创”等学习方式,寓创意、创造、创新学习过程,最终达成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标。基于此,本研究将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置于创客教育背景下,探讨创客教育支持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2 研究基础
2.1 创新能力的内涵、主要特征
2.1.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在对已有的思想、理论、方法或设计进行观察、想象、判断和预见的基础上,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或新发明的实践能力。它实现了将感性认识的创新意识与理性认识的创新思维的飞跃。
2.1.2 创新能力的主要特征
(1)融跨学科知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提出新观点或创造新产品,必须拥有跨学科知识基础、知识结构。跨学科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物质基础。
(2)融批判性思维。创新就必然要质疑已有的理论、观点或事物,运用批判性思维,怀疑权威,冲破束缚,推陈出新。批判性思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思想基础。
(3)融冒险精神。打破常规、挑战权威,必会遇风险,遭挫折。若没有冒险的精神,铤而走险的胆识,就难以迸发创新的激情,产生创新的动力。开拓进取,敢于冒险是培养创新能力的精神基础。
(4)融创造力。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创造新观点或新事物的能力。它是心理活动与创造性思维相互作用的创新实践活动,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2.2 创客教育的内涵、主要特征
2.2.1 创客教育的内涵
创客教育是指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以提高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以特定任务为中心的基于创造的学习方式,通过协作、交流、共享等活动方式,注重创造性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根本特征的教育。与传统教育相比较,创客教育实现了四个变革:一是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走向了探究式;二是学习环境由教室走向了创客空间;三是学习评价由唯分数走向人工制品;四是学习价值由知识和技能的掌握走向了创新追求。
2.2.2 创客教育的主要特征
Martinez和Stager基于创客项目的视角,提出了创客教育的关键特征,即目的性和相关性、时间充分性、复杂性、挑战性、关联性、可达到性、共享性及新颖性。本研究认为创客教育还具有以下特征。
(1)创客教育以促进学习者高阶能力发展为学习目标。
高阶能力主要包括创新、问题求解、批判性思维、团队协作等十大能力。创客教育是通过协作、交流、共享,将自己的创意变为现实,有效地培养了沟通交流、团结协作、动手实践和问题解决等高阶能力。
(2)创客教育以制作创客项目为学习过程。
创客教育融合“做中学”“创中学”等理念。项目制作贯穿始终,通过完成富挑战性、综合性及真实性的项目,激发创意,精心设计,动手实践,共享交流,分享成果。
(3)创客教育以人工制品为学习成果。
创造人工制品是创客教育的显著特征。创客教育基于真实的项目,通过研讨式的学习活动,提出项目的解决方案、创意设计、实物制作、交流分享,反思改进,最终完成人工制品。
3 创客教育支持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
创客教育融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培养学生的创客素养,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塑造学生的创新人格。
首先,创客教育核心理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创客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将多学科跨领域知识融入现实项目中进行创造,具有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的热情。
其次,创客课程有助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创客教育的创客课程融入创新教育。“做中学”与“基于项目”等教学模式可让学生对跨学科内容与日常生活的项目进行自主探究,以多元视角,聚焦问题解决方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再次,创客教育学习过程有助于提高综合能力。创客教育的学习过程是一个学思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要综合运用知识,以批判性思维求创新,进行团队协作,有效沟通交流能力,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实物成果,达到问题求解,提高了学习者的综合能力。
最后,创客教育应用成果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学习意志品质,促使学生积极探索创新,精益求精,铸造工匠精神,塑造创新人格。
4 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4.1 运用创客教育的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培养创新能力
进行跨学科、跨领域知识教学是创客教育与其他教育的显著区别。传统教育采用分科教学,学生多局限于本学科知识分析及解决问题,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视野。创客教育融入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的兴趣,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
首先,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知识体系。在创客教育中,应融合文理学科、交叉专业及超越原学科界限、交叉领域进行复合教学,培养学生具备多维知识技能、创新思维、综合能力及创新精神等素质的创新人才。
其次,构建跨学科、跨领域知识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由术业有专攻、专业型人才培养向综合型、复合型人才培养转变。在课程设置上,由分科、分专业课程向跨学科、跨专业课程转变。在教学内容上,由单一、专业系统理论知识传授向跨学科、跨领域知识传授转变。在教学方式上,由教师单向教学向教师结合新媒体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
最后,基于项目和问题。设计项目和问题须注重跨学科、跨领域性。学生只有运用多维视角、综合知识及多种技术技能,才能解决问题,其实践过程就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过程。
4.2 开展基于创客教育的创造学习方式培养创新能力
基于创造的学习是一种将隐性知识外化为显性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在此背景下,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实现知识由被动变为主动,接受变为应用,消费变为创造。
开展基于项目的创造学习。项目应立足于专业知识,运用专业方法解决;项目应融入专业课程,实现课程项目化;项目创造应在创客空间中进行。这种通过项目将专业课程与专业实践相结合,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
4.3 开设创客课程培养创新能力
创客课程是基于信息技术,融合多学科内容,混合教学环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型课程。其实质是在教与学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创造,最终实现人造物,从而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
创客课程可分为入门级、中级及提高级层次课程。其中入门级课程主要注重跨学科、跨领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基本操作技术技能的训练,学习对象主要为一年级大学生等;中级课程应注重综合复杂的技术技能训练,学习对象主要为一年级以上大学生;高级课程主要进行项目化教学,学习对象主要为三年级以上大学生。创客课程可开设基础性、技术性及富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的课程,融合自然科学与艺术科学,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实现跨学科的综合运用及整合。
开展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学。以项目为驱动教学,学生从被动接受到自主学习,做中学,学中创,实现了认知体验、行为体验和情感体验。学生通过大胆思考,萌发新的创意或想法,经由动手实践实现创意。在基于项目的体验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
4.4 构建创客空间培养创新能力
传统的学习环境只注重物理环境。创客教育学习环境从教室扩展到创客空间。创客空间集物理、工具及人际交流空间为一体,创客能在其中交流互动、设计建模,创造人工制品,有效地联通了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
开设线上线下创客空间。线下是物理创客空间,主要为创客提供技术工具和动手创作场所。线上是创客交流互动、作品展示、分享创造成果的社交空间。创客通过线上线下创客空间,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吸引学生兴趣,自主创造,在创造过程中学知识,在实践中提能力,在互动中促交流,在合作中促协作,培养了学习者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
开设校内校外创客空间。校内通过将图书馆、实验实训室、孵化基地改造为创客空间,吸收多学科多专业、不同兴趣不同特长背景的学生参与,共同解决创作中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完成创客课题,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及合作精神。校外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构建创客空间,学生在基于真实的场景,直接参与体验创作,实现创新与创业。
5 结语
本文面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首先阐述了创新能力及创客教育的内涵、主要特征,其次分析了创客教育支持创新能力培养的优势;最后探讨了基于创客教育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实施策略。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2019-02-23.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http://www.gov.cn/xinwen/2019-02/23/content_5367988.htm,2019-02-23.
[3]朱清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
[4]傅骞.从创新实践到人格培养——创客教育目标发展综述[J].电化教育研究.2017,(6).
[5]何克抗.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16,(4).
[6]刘文良.当前高校创客教育的困惑和超越[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7,(9).
[7]李华,等.“创客教育”解读[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