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建生
中学老师王某,男性,38岁,因头晕半年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头晕、昏沉感,症状呈持续性,并常于上课时突然头晕加重,自觉站立不稳,伴恶心、全身出汗,严重时无法继续上课。曾多次在市级医院就诊,行头部CT、MRI、颈动脉+椎动脉彩超、TCD(经颅超声多普勒)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被诊断为“脑动脉供血不足”。但服用扩张血管类药物后,效果并不明显。
患者自行查阅资料后,坚信自己脑动脉有问题。到我院就诊时,他强烈要求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
服抗焦虑抑郁药
有所缓解
我院医生对王某详细问诊及查体后,发现其既往患有高血压,曾服药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值得注意的是,患者母亲也患有高血压,并于8个月前因“脑出血”去世。母亲去世后不久,患者即逐渐出现头晕的症状,并呈缓慢加重。交流中医生发现,患者时常对自身健康担心,总害怕自己也发生脑出血。
在给病人做了完善的神经、心理评估后,医生发现患者有焦虑、抑郁倾向。经耐心解释后,患者不再坚持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经过服用抗焦虑抑郁药物2周后,其头晕症状逐渐缓解。
属于慢性主观性头晕
眩晕门诊中总有这样一类患者,表现为持续头昏脑涨、昏昏沉沉、步态不稳感,部分有眩晕感,少数甚至行走需要扶助,严重影响日常生活,但经过反复的检查并没有发现问题。这类患者可能是患了慢性主观性头晕。
慢性主观性头晕指患者有长期(3月以上)站立不稳性或非旋转性头晕,伴随对运动不耐受和对视觉刺激敏感,有超过正常水平的焦虑惊恐或躲避行为。这些患者做体格检查、眼震电图、核磁影像检查,一般显示正常或者只有轻微的问题,但是不能明确解释头晕的癥状;做有关焦虑、抑郁检查,则显示符合焦虑症或抑郁症相应的诊断标准。相当一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一定诱因,比如与人争吵、工作压力大、失业、失恋、失去亲人等。
可通过三种方式治疗
心理疏导 对于慢性主观性头晕患者,首先要让患者认识自己所患的是心理方面的疾病而非器质性疾病,且可以通过自身调节及药物控制。不要让患者谈“心”色变(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患者往往对患上心理疾病有明显的羞耻感)。
药物治疗 常用的药物包括5-HT再摄取抑制剂,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西酞普兰、氟伏沙明、艾司西酞普兰花及选择性的5-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NE)再摄取抑制药(度洛西汀、文拉法辛)。
前庭康复治疗 前庭康复训练被证实可改善很多头晕患者的症状,常用的方式就是打太极拳。每天练习有助于患者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