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结合柴胡桂枝汤治疗下肢风湿的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2019-08-29 08:57:02陈荣初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15期
关键词:风湿针灸下肢

陈荣初

(重庆市巫溪县凤凰中心卫生院,重庆 405802)

下肢风湿作为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生概率。该类疾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潮湿、风寒以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所致,将会导致患者出现腰疼、关节疼等有关症状,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将会出现一侧或者双侧下肢疼痛、麻木以及无法活动的临床症状[1-2]。中医研究领域认为,下肢风湿属于“骨质疏松”“腰腿疼”的病症范畴,临床上在开展治疗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患病情况以及病灶部位,同时考虑上述两个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大部分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但是对于部分难以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而言,则需要给予保守的治疗措施[3-4]。通常情况下,所采取的保守治疗措施包括:药酒、针灸等疗法,虽然治疗效果有限,难以彻底治愈患者病灶,因此,在保守的针灸治疗上,同时给予柴胡桂枝汤的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5]。该文以2018年4月—2019年4月为研究时段,具体方法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并且配合该次研究,该院就医的126例下肢风湿患者,将其根据双盲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63例,该次研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许可。其中,对照组男性33例,女性30例,年龄为 42~78 岁之间,平均年龄(62.41±11.25)岁;实验组男性36例,女性27例,年龄为42~80岁之间,平均年龄(62.76±11.48)。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过临床诊断,符合下肢风湿疾病的诊断标准;(2)患者均表现出关节疼痛、腰部疼痛等一系列的症状;(3)所有患者均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1)排除临床资料不全的患者;(2)排除存在精神障碍的患者;(3)排除存在重要器官疾病的患者;(4)排除并不配合的患者。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行针灸+甲氨蝶呤片治疗。取患者下肢疼痛部位进行针灸治疗,针灸的治疗方法和下述实验组相同。每次服用2.5 mg的甲氨蝶呤片,每周最大剂量不得超过 15~20 mg。

实验组行针灸+柴胡桂枝汤治疗。取患者臀中、环跳、秩边以及华佗夹脊腰3、4、5作为主穴,选择大肠俞、肾俞、承山、委中、殷门等穴位,对于伴发小关节紊乱症状的患者而言,则需要选择双侧华佗夹脊穴。具体的操作方法:协助患者呈现俯卧体位,常规消毒针灸皮肤后,选择规格为0.3 mm×5寸的针灸,刺入患者的双侧夹脊穴。准确定位患者的患病部位,选择夹脊穴位3、4、5以及秩边穴位,按照椎体方向,将针灸针斜刺入患者体内,使得针尖到达患者病变部位。值得注意的是,在进针的过程中,可以小幅度的进行提插,利于提高针灸效果。当患者出现局部酸痛或者下肢出现传导感时为止。但是在针灸的过程中,切勿过度寻求传导感,适当的时间拔针十分重要。使用毫针,取患者双侧的大肠俞、以及肾俞和患侧的承山、委中以及殷门穴位,得气后,留针时间在15~20 min左右。2组患者1次/d,持续10 d,共2~4个疗程。

1.3 临床观察指标

统计2组患者资料,并且比较对照组和实验组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疗效评定标准:(1)显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能够正常活动;(2)好转。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虽然改善,但是正常活动的效果稍微欠佳;(3)无效。经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症状并未发生改善,甚至严重。

1.4 统计方法

该组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两组临床研究展开统计学分析,总结归纳并分析两组下肢风湿患者临床保护治疗所涉及的各项数据资料,其中,计数资料采用[n(%)]进行统计描述,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推断,若实验对象之间的数据在计算后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60例(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52例(82.54%),且对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1。

表1 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n(%)]

2.2 比较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

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4例(6.35%),显著低于对照组12例(19.06%),且对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 2。

表2 2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临床有关的数据显示,下肢风湿通常发生于患者的膝盖、腰5-骶1椎间盘缝隙位置,发生概率占据下肢风湿患者的84%~95%之间,根据临床的有关经验来说,多个部位出现风湿症状的率相对较低,占据3%~20%之间。下肢风湿属于“痹症”的范畴,不通则痛则是下肢风湿疾病的典型特点,临床认为主要是由于经络气血不通、痹阻所致[6]。

目前,医学研究认为,下肢作为人体最为重要和关键的负重和活动枢纽,通常情况下,当下肢受到外力的影响,将会导致肌肉萎缩,发生退行性的变化,严重影响下肢的血液循环和功能,特别对于患者病后的恢复十分困难[7]。有关研究认为,下肢风湿作为一种肌肉骨骼系统疾病的类型,选择针灸的治疗方法,对于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特别是对于患者疼痛组织的松懈效果十分理想,能够达到通畅气血自己调节血气的治疗效果,同时,减轻了患者水肿以及发炎的症状,对于变性组织的修复效果十分显著[8]。该次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60例(95.24%)、不良反应的发生率4例(6.35%)均明显有对于对照组52例(82.54%)、12 例(19.06%),且对照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对于下肢风湿患者而言,通过结合针灸和柴胡桂枝汤的治疗方法,能够通过穴位的刺激以及经络的传感,更加利于患者的血液循环,进而达到消肿止痛的治疗效果,促进了患者的病情恢复。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采取针灸+柴胡桂枝汤的治疗方法,能够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疗效确切。

猜你喜欢
风湿针灸下肢
Las nueve agujas de Fuxi Cómo surgieron estos implementos para practicar la acupuntura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痛风不是风湿 罪魁祸首在嘌呤
基层中医药(2018年8期)2018-11-10 05:32:00
冬病夏治,巧治风湿骨痛
基层中医药(2018年6期)2018-08-29 01:20:16
重庆市成立中医风湿专科联盟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