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明学,王自鸿,张桂通,王超群
(北京怀柔医院骨科,北京 101400)
椎旁肌群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有学者证实,椎旁肌群的变化与腰椎退行性疾病之间有密切关系[1-2];且研究证实,通过正规的核心肌群锻炼,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3]。但目前,关于椎旁肌群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尚少有文献涉及。为此,笔者自2017年10月-2018年5月,分别对60例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患者进行MRI检查,测量其椎旁肌群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程度,从而探讨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现报告如下。
纳入60例于本科就诊的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患者,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龄42-71岁,平均53.6岁;体重指数(BMI)21-26 kg/m2,平均23.7 kg/m2。纳入标准:①患者欲行腰椎MRI检查;②既往无腰椎手术史或椎旁肌群外伤史;③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有其他神经肌肉系统疾病,或因厌食、库欣综合征、长期服用雌激素等因素导致椎旁肌萎缩者;②既往已接受手术治疗,或有椎旁肌群外伤史者;③引起腰腿痛或坐骨神经痛的其他腰椎疾病者。
对上述人群进行腰椎MRI检查,测量其椎旁肌群(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横截面积及脂肪浸润程度的变化情况,并对椎间盘突出程度进行分级,进行椎旁肌群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分析。
(1)研究工具
MRI检查采用1.5T全身超导磁共振扫描仪(美国GE);影像学资料采用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系统处理;椎间盘突出程度采用Pfirrmann标准进行分级。
(2)椎旁肌群的横截面积
采集MRI T2加权像上的L1-2、L2-3、L3-4、L4-5、L5-S1共5个节段横截面图像,分别测量椎旁肌群与椎体的横截面大小。为了消除个体的体格差异性,我们进一步计算椎旁肌群的相对横截面积(Relative cross-sectional area,RCSA)=椎旁肌横截面积/椎体横截面积×100%。
(3)椎旁肌群的脂肪浸润程度
在T2加权像中,进行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脂肪含量的半定量测定,并计算脂肪浸润程度(Degree of fat infiltration,DFF)=脂肪横截面积/椎旁肌的横截面积×100%。
影像学测量由2名影像科医师独立完成,取其平均值作为最终数据。在阅片过程中,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均予以隐藏进行盲法处理,以减少对阅片的潜在暗示影响。
所有数据均采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并统一录入,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r>0.7为显著相关,r=0.5~0.7为强相关,r=0.3~0.5为中等程度相关,r<0.3为弱相关。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0例患者的全部腰椎间盘突出程度分级,以及椎旁肌群的DFF与RCSA数值情况,见表1所示。经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的RCSA值,均与椎间盘突出程度呈较强的相关性(P<0.01);上述肌群的DFF值均与椎间盘突出程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性(P<0.05)。腰椎间盘的Pfirrmann分级越高,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的RCSA值越低、DFF值越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腰椎间盘突出Pfirrmann分级的椎旁肌群变化情况及其相关性分析
椎间盘突出是常见的腰椎退行性变之一,对于出现严重腰腿痛等症状、日常生活能力已明显受限者,则需接受临床治疗。目前,诸多学者均已证实,椎旁肌群锻炼可显著改善腰椎间盘突出所致的腰腿疼痛和功能障碍[4-5],认为可通过增强多裂肌、竖脊肌和腰大肌等肌力,从而改善腰椎的生物力学平衡[6],达到治疗目的。增强椎旁肌群功能虽有益于LDH的临床缓解,但关于椎旁肌群变化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相关性研究,目前尚少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测量60例患者的MRI T2加权像椎旁肌群DFF与RCSA数值,并进行椎间盘突出程度的Pfirrmann分级,得出表1数据,结果显示:随着腰椎间盘突出程度的逐渐加重,其多裂肌、最长肌和腰大肌的RCSA值逐渐减少,且DFF值则逐渐增加,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我们进一步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显示:上述椎旁肌群的相对横截面积和脂肪浸润程度,均与椎间盘突出程度呈较强或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关系(P<0.01或P<0.05)。国内赵银霞等[7]观察了椎旁肌脂肪含量与椎间盘退变Pfirrmann分级的相关性,认为双侧多裂肌、竖脊肌的脂肪含量均与腰椎间盘Pfirrmann分级有弱相关性(P<0.05),而腰大肌脂肪浸润程度与之相关性不大(P>0.05);而刘栋[8]则认为,LDH患者的患侧多裂肌较健侧会发生萎缩、脂肪浸润等形态变化,且随着病程延长,多裂肌的萎缩及脂肪浸润程度都会加重;陈进军等[9]通过CT扫描测量腰大肌横断面积,认为腰大肌萎缩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解剖因素之一。上述学者虽未进行椎旁肌群变化的系统性观察,但均证实,椎旁肌群的萎缩和脂肪浸润与腰椎间盘突出有密切关系,亦佐证了本文的研究结论。我们分析认为,椎旁肌群、脊柱神经系统和椎体、椎间盘等结构共同构建了脊柱稳定性,相互独立而又互相作用,若椎旁肌群或椎间盘等某一结构发生退变,其他结构亦可受到明显影响。多裂肌与腰大肌都是维持腰椎稳定性的主要肌群之一,尤其是在冠状面与矢状面的稳定性维持方面,且多裂肌与最长肌亦是维持腰椎解剖位置的主要肌群之一。若上述肌群发生脂肪浸润或萎缩等改变,可对脊柱稳定性产生明显的不良影响,导致椎间盘或关节囊等部位的生物力学负荷增加,进而导致腰椎失稳、腰痛或椎间盘退变等病变。反之,若其椎间盘已发生退变,亦可导致腰椎失稳、椎旁肌予以功能代偿等情况,随着时间推移,可引起椎旁肌的生物力学失衡、退变等情况[10]。
目前,关于椎旁肌群变化的影像学研究并不少见,但对肌肉横截面积的测量均以实际数据为主[11-12],本研究的优势在于:我们在获取肌肉横截面积测量值的基础上,进一步计算RCSA值(即肌肉与椎体的横截面积比值),从而避免了不同对象的体格差异所致影响,使得数据结论更为可靠。总而言之,椎旁肌群的退变与腰椎间盘突出程度有密切相关性,其中,多裂肌、腰大肌和最长肌的相对横截面积与其呈较强的正相关关系;而上述肌群的脂肪浸润程度则与之呈中等程度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