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轶舟
紫砂陶刻是紫砂作品上最主要的装饰方式之一,由于紫砂泥制作成坯,易于刻画,所以捻管转刀法成为了最适宜的一种创作手法,能够在并不完全平面的紫砂坯体表面表现书画,将紫砂器古朴、典雅、清逸的艺术气质进一步体现出来,并且能将传统书画艺术中醇厚、隽永的意味通过紫砂器的表面来进行表达,因此紫砂陶刻伴随着紫砂艺术的发展不断进步,成为了当代紫砂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一员。
历史上的陶刻艺人常常以陶刻来表达陶艺作品的个性和气质,将书画作为陶艺装饰的主题,以此来表现该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更多所要表达的内涵。作品的气质有时候往往由上面的陶刻装饰所决定,所以在很多时候,紫砂陶刻的题材创作要选择适合展现自身的载体,并在结合紫砂壶体的造型特征去进行安排和设计。从流传下来的紫砂陶刻作品大多是以壶为主,以陶刻为辅,让紫砂壶的艺术性质能够在原来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从元代流传下来的文献记载,当时的紫砂罐上就铭刻有“且吃茶,清隐”草书五字,这极大的佐证了紫砂壶确实是在宋明交替,饮茶方式发生变化的时期发展起来的,且在其发展的早期,紫砂陶刻就已经出现,从这个五个字的内容来进行分析,不难得出在紫砂艺术尚且还没有诞生出明显的造型艺术特征的时候,紫砂陶刻就已经紫砂器注入了情感的内涵,而情感正是艺术诞生的基础,我们的感性催使我们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欣赏,所以从传统陶刻创作的角度来说,能否为紫砂器注入更多的艺术性,即是衡量一件紫砂陶刻创作的标准。
艺术的产生源于人类对自身情感要素的体会,可以看做是一种情感的升华和提炼,艺术创作即是将这种原本散乱的体会归纳整理,从而呈现出一种可供品味的努力,紫砂陶刻需要用自己的表达方式来让其他人理解,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眼前的这件作品“井栏壶”就是笔者所塑造的自身情感的集合。这件作品有着传统紫砂器所有应当拥有的特点,它质朴文静、素面素心,斑斓的色彩与它无缘,用形体上的明秀,视觉上的淡雅凸显出一种高洁的美质,将长春花的形象结合一部分笔者自身的想象,从空间上融入这把井栏壶的形体之中。
传统紫砂壶式中的井栏壶有着十分开阔的壶面,其经典的嵌入式壶盖让整个壶身结构中的绝大部分都凝聚在壶面之上,这显然是传统紫砂陶刻最便于发挥的主场,从传统的陶刻创作理念来看,一个广阔的,平顺的装饰表面是再好不过的创作表现舞台,因为在这种载体上进行创作可以极大的避免创作空间的不足,能够摆脱形体本身所造成的刻画障碍,而一般而言,由于表现空间更大,形体自身也就必然会存在装饰空洞,而紫砂陶刻正好可以填补这一点。
在这把井栏壶上的长春花塑造,主要由“刀”的变化来体现,通过用刀的快慢,浮沉以及宽窄的变化,再现了一部分书画用笔的神韵,将“长春花”主干的部分刻画的极细致,并试图用刀法的点缀来表现出一部分植物质感的肌理效果,这在传统的绘画中会通过下笔的浓淡虚实来进行表现,而在这里,则意味着刀法的繁复和精微,运用拖刀的深浅构造出植物生长布局的远近,从视觉上营造出三维空间的立体感,而在脱离主题的花朵部分,则采用了一笔带过的极简修饰,花瓣往往由一刀转圜构成,并且层层叠叠,合在一起簇拥成团,正是这种简繁搭配的运用,构成了画面的多样性,也为更外部的留空埋下了伏笔,让装饰图案主次分明,看点集中,简单巧妙的塑造了装饰事物的多样性和视觉美感。从这件作品的创作中让笔者明白,延续传统并非是个体思想的传承,而是技艺与思考方式的获得,作为一门传统艺术的传承者,首先要获得技艺,其次才会有思考的舞台。
当代紫砂艺术创作有着古典时代无法比拟的优势,也有着无比激烈的竞争,多变的审美和文化需求,让这个世界充满乐趣的同时也不满了阻难,作为这个时代中紫砂艺术创作者的一员,将自身的情感塑造成具有一般普遍意义的具有欣赏价值的艺术品是不小的挑战,但正是这种挑战,让我们创作者个体的情感艺术得以具有升华的动力,同时也丰富了整个社会的艺术情感和内涵。紫砂陶刻的创作过程,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表达,也是我们自身成长中的收获,在这个美好的时代,艺术的创作痛苦与希望并存,挑战与乐趣同在。
《秦权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