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远强
自然和生长是艺术创作中永远不会缺席的主题之一,从古到今我们的文化就不吝对我们所处的自然,我们所生长的环境的赞美,久而久之就诞生了种种以此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例如在《诗经·小雅》中所描述的,“春日迟迟,卉木萋萋。 仓庚喈喈,采蘩祁祁。”在这美好的自然之中,不仅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四季之中都有新的生命在不断孕育,紫砂壶艺中的花货创作,就经常以此作为自身的创作形态,眼前的这件紫砂作品“盎然”壶就是基于“自然的生机”创作而成的。
在《万物生长》一书中描写了这样一种状态:在黑暗的世界中一棵树苗渴望破土而出,冲破重重阻碍,收集成长的雨露,绕过威胁生命的物质,终于在阳光下绽开枝桠。自然和生长是源于人类意识本源中的一种渴望,在人类文明进入能够分辨美的阶段时,这种渴望就会自然而然的衍生出艺术创作的动力,在作品“盎然”的创作中,正是这种思想一直催动着笔者,将这种既基于自然,又基于美好想象的事物塑造成形体。
从外形轮廓上看,作品“盎然”的造型更传统紫砂壶当中的树桩壶十分相似,但其中的设计理念却是截然不同的,传统树桩壶所表现的是植物的某一个局部,是基于自然仿生形态下的再塑造,多以松树、梅桩、竹节来作为资深形态的基础;而眼前的这件作品“盎然”描述的却是有关于自然生长的状态,并非是单纯的静态描述的,而是通过形体的引导,展示出一种动态的生长状态。
传统的紫砂花货的设计方法大多会刻意考虑到具体的实用性而采用较为保守的额外装饰,但笔者通过了解认为,这实际上并非是完全基于设计上的思考,更有着时代工艺属性的局限,由于在明清时期,传统的炼泥方法较为粗疏,泥料种类也没有现在这么多,更没有严格的目数划分,所以在当时而言,紫砂花货的生产制作环境是较为恶劣的,这就需要从实际的生产过程上来考虑紫砂壶的形体塑造,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在传统紫砂壶的结构、装饰当中极少有“突出部”的塑造,最显著的例子就是对于当下较为流行的硬提梁的制作,在明清时期多为较容易制作的软体谅,因为在泥料以及烧制环境较为复杂的古代,硬提梁本身也属于较容易损坏的突出部位。这就造成了一个普遍的装饰现象,那就是在传统紫砂花货设计当中,也省略掉了突出部分的塑造,这就造成了以仿生为名的紫砂花货作品,完全看不到能够独立于壶形之外的装饰塑造,这显然是不够自然的。
《盎 然》
当然,笔者并不是说传统紫砂壶的设计思考方式是错误的,而是基于紫砂创作环境的变化,从而产生的紫砂壶艺术设计思考方式的变化,紫砂壶之所以能够具有一定的时代特性,与当时的创作者将自身所处的环境融入自身的创作有着极大的关系,在作品“盎然”的制作上,为了凸显出“生机盎然”的主题,笔者大胆的尝试了将壶面上传统的贴塑装饰以雕塑中常见的镂空贴塑的手法来进行制作,极大的提升了装饰形态的活力特性,同时也将传统的贴塑枝杈制作的更加具有立体感,同壶面肌理瘤节一同布置,让蜿蜒的壶把如同真正具有生命意义展开自身的枝杈树叶,以自然生长的方式延伸出来。
除此之外,在这件作品上,还采用绞泥装饰的手法,将嵌入壶身的壶盖以及壶口染上色彩的斑斓,紫泥的底色混杂黄色的肌理效果就如同透过树叶洒下的斑斓日光,而在这个色彩斑斓的自然世界中,一棵树苗正在茁壮成长。作品“盎然”壶的中心无疑集中在了壶钮之上,蜷曲的身躯,合理的拱出一个钮盖空间,彰显主题的同时,也没有传统树桩壶偏向抽象形式的壶钮那种违和感,因为在这件作品上,壶身与壶钮处于同一空间的不同视角,壶上的装饰塑造简单直接的营造出这种环境,自然和抽象在同一件作品中和谐而统一。
当代紫砂出艺术的塑造,有着时代赋予的全新设计观念,在延续文化传统的同时,还需要拥有一点突破传统的胆量,一把紫砂壶创作的成败,不仅仅来自于历史的经验,还有着自我的分析和创造,运用传统工艺,勇于表达自身的创作语言,将会越来越多的体现在新一代的紫砂壶艺作品之中,开拓和进取,积累和实践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紫砂艺术创作的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