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强 夏贤生 杨忠利 彤军强 刘波 高立 曾雪松 孙世航
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82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来研究比较DHS与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 现将将相关研究进行阐述, 以供临床参考, 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广东省东莞市第八人民医院骨伤科和新疆建设兵团第三师医院骨科在2017年9月~2018年11月收治的82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其中男39例, 女43例;年龄61~76岁, 平均年龄(65.27±3.67)岁。患者入院就诊时均符合临床中有关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有陈旧性骨折、股骨头结构异常或者病理性骨折患者, 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在入组前被充分告知研究有关事项,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每组41例。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进行全身麻醉, 并取平卧牵引进行手术。
对照组患侧采用DHS治疗, 充分暴露股骨近端手术位置后, 在大粗隆顶部经颈干取15°将螺钉置于股骨颈中心。若有粉碎性骨折情况, 应先给予骨折部位恢复固定, 然后在钢板外置螺钉, 最后缝合, 负压引流[1]。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 在股骨粗隆部位顶端将导针置入骨折部位髓腔,后进行近端股骨扩髓, 放置PFNA, 取15°角度进入股骨颈端,将髓道扩展置入螺旋刀片, 最后装尾冒, 手术结束进行切口缝合[2]。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3,4]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对患者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进行评定, 采用打分制, 满分100分, 分数越高表明髋关节功能恢复越好。以85~100分为髋关节功能良好;以70~84分为髋关节功能较好;以60~69分为髋关节功能尚可, 以<60分为髋关节功能较差。优良率=(良好+较好+尚可)/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37%,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比较(n, %)
在医院骨科临床中,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病症, 常见于老年人群中, 在临床髋部骨折中有60%左右的患者的骨折部位集中在股骨粗隆间[5-8]。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的降低, 造成股骨粗隆间骨折导致的关节生理机能出现损伤的恢复能力大大降低, 且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提高, 两方面叠加导致具有很高的致死致残率[9-12]。目前临床中针对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主要治疗方式为手术修复患者骨折部位, 恢复患者关节部位功能, 因此合适的手术方式对于患者生理机能的恢复具有极大的意义。在手术时置入髓钉或者顶板时放置于股骨颈位置的目的有两个, 一个是通过髓钉或者顶板的拉力进行股骨粗隆间骨折部位的固定牵引, 防止股骨旋转、内翻等错位的情况;另一个是保持外侧壁(指股骨外侧肌脊上部外侧部位皮质)的完整性, 为后续骨折部位的康复提供条件[13-15]。本文主要通过收集82例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比较DHS与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其中, 对照组患侧采用DHS治疗, 观察组患者采用PFNA治疗。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5.3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6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较DHS更优。相对于DHS手术治疗方式, PFNA治疗除了螺钉牵引之外, 在内侧置入支撑物, 固定效果更佳, 可以有效预防内侧外翻现象, 具有较为优良的抗松动、抗变形等效果, 且具有手术出血量更少、手术时长更短等方面的优势。
综上所述, 相比于DHS, PFNA治疗外侧壁危险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较好, 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较优, 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并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