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海
雨,是一种自然现象。久雨不晴,人们管它叫“霪雨”;久旱而雨,人们管它叫“甘霖”。它或为丝丝小雨,温柔连绵;或为滂沱大雨,快疾迅猛。“两三点雨山前”,勾勒了雨的零落稀疏;“天街小雨润如酥”,描绘了雨的温柔润泽;“清明时节雨纷纷”,描写了雨的绵密繁多;“白雨跳珠乱入船”,表现了雨的欢快活泼;“夜阑卧听风吹雨”,传达了雨的猛烈急切;“身世浮沉雨打萍”,慨叹了雨的肆虐无情。翻开诗文卷著,处处看得雨景,听得雨声,品得雨味,赏得雨情。雨,不就是一首首纯情的诗吗?
请以“雨的诉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文体自定,题目自拟,700字左右。
雨是上苍的恩赐,温雅而顽皮;雨是大自然的精灵,空灵而飘逸;雨是心灵的慰藉,亲密而醇美。如此美丽的雨,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
1.仔细观察,绘出雨的形。不同时空环境中的雨,有其各自不同的形态。春雨的轻柔、夏雨的急骤狂暴、秋雨的凄凉、冬雨的沉闷,午后太阳雨金线般的奇丽,雨滴落芭蕉叶上的滚圆……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留心观察,抓住不同时节雨的特点,一定能写活我们眼中的雨。充分调动我们的多种感官来观察。眼观其形,耳闻其声,鼻嗅其味,与雨来一个全方位的亲密接触。
2.充分展开联想、想象,运用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引用等多种方法,将我们所观察到的“雨”描绘出来。还可以采取虚实相生的手法。
3.用心体会,写出雨中的情。写雨要抓住雨的特点绘出雨的声形还远远不够。雨是宣泄情感的媒介,雨是表现人物个性的道具,融入了人物喜、怒、哀、乐的雨,是活跃在人物心灵世界里的精灵。“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浓情,“一起去看流星雨”的纯情,“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的伤情,“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豪情。或许,每一份烙印于心的感情都可以有雨的烘托、渲染和铺垫。雨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本身无所谓喜与愁,只因看雨的人怀了不同的心情,它也就渐渐通灵,在人们眼里心里活了起来。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把雨中的景与雨中人物的情结合起来,写出的文章会更出色。
雨中桃花源
王剑冰
江南的雨下得早,至四月,那雨不知下了几多回。
沿着彭泽边上的道路蜿蜒而去,是寻了一个人的踪迹。此时,山青雾嶂,云彩在其间飞来绕去,树渐渐浓颜。树多是樟树,蓬蓬勃勃,渐渐浓艳。
路愈加崎岖,早已进入了山石小道,人家也渐渐稀少,只有一道水伴着车子不断地流响。雨渐渐大起来,风把一些树枝折在了地上,眼见得前边没有了路径。正疑间,车子猛一拐,踅进了山的褶皱中。就这样,往往是以峭岩遮挡,或以巨石挺立,便有狭路旁溢而出。也有山溪横路,哗啦啦一阵涌渡,车子还是得以前行。这样走下来,从山口处算起,也有十数里远近,却仍是没寻到那个“极狭处”。那或许是陶潜先生留给后人的一个悬念。多少年来,人们为试解这个悬念而一遍遍找寻。
带着我们而来的,就是当地研究而探寻了多少年的文史专家。终于走得连车子也再无能为力,人们只有弃车,卷起裤腿,执伞而行。这里的风也怪,一会儿将那伞掳上去,又盖下来,一个个明明灭灭,像玩着伞的把戏。雨把一半的衣服吹湿,寒冷阵阵袭来,不是有一种意志催发,真的要裹足不前了。似乎在让你寻到这禁域之前,要把曲折甘苦尝遍。
也就在这时,有人发声喊,说声快到了,已看见朱熹的题字,果然一个个抖擞精神。在攀过一个个乱石高坎,钻进一个极狭的峰口,弯腰抚过低矮的古樟后,果然眼前现出了一片天地。
山间豁然开朗起来,平坦处还有田地,生长的也是黄黄的油菜。田地间散落着三两座土黄的房屋,房屋四周撑开一棵棵叫不上名字的树,那树都苍劲虬枝,刚强的筋骨,不知走过多少时光。就这些树,也让这个地方与外界有了疏离感。房屋前有群鸡悠闲,一两声狗吠,使这山野愈显空旷。
雨中,斜风吹来一种更大的声响,回头望,是一条巨大的瀑布,如白练,从山上猛抛而下。也就在这时,看见了那漫山遍野的桃花,灿灿然然,装点了整个山谷。一些花瓣在风雨中像慢镜头一样展落,渐渐地,在树下铺成了一片晶莹的花坛。
正惊奇间,一个屋门开启,跑出来一个小人儿,那小人儿长得极为乖巧,一双大眼睛对着这些外来人,闪着疑惑的光。又是红光一闪,闪出一个年轻少妇,同样是俊俏脸庞,细眉亮眼,抱起了孩子,露出一脸酽酽的笑意。再闪出一人,是一个苍髯老者,见雨中猛然来了几位不熟识的客人,忙招呼进屋,说别受了凉,声音爽快而宏亮。
进屋坐定,简陋的木桌上瞬间就摆上来山间的甘果。水端上来,绿绿的茶在里边捂,身上顿时有了暖意,那暖意直透入心里。也便闻到了一股清香,那香,是屋子里摊晒的新采的茶叶。人们兴奋起来,同老人女人和孩子聊起了話语,欢快的笑从小屋弥漫出去,融在了桃花细雨中。问起老人的生活,得到的回答是满足而自乐,不愁吃喝,虽没有出门远行过,不知外边的世界,但常有人来,把一些稀罕的问题和事情带进来。
相辞离去,雨声仍未减。什么时候,风把一些桃花瓣刮满了小径。一些桃花也被带进了溪中,感觉溪水流得好迅猛。
归时回望,老人、女子和孩子仍站在门口,那是一个彩色的点缀,和这瀑布、桃花形成了一幅难得的乡间野景。我把它摄入了镜头。
再过那些沟坎,那条小溪,那棵弯垂的古樟。风猛然大起来,雨打得人脸生疼,伞亦成了无用之物。紧走慢跑,大呼小喘登车离去,再望,是绿色障眼的高高山峦,哪里还看得着刚才的小径。
……
这是一篇大自然的颂歌。作者以人物行踪为线索,生动具体地记叙了一次雨中寻访“桃花源”的情景,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为读者展现出一幅淳朴而优美的图画,同时也流露出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以下几点可供写作时借鉴:
1.结构清晰,线索分明。
文章以人物行动的踪迹作为文章叙事和组织材料的线索。或写景,或抒怀,情景交融,形神兼备。开头点明,“寻了一个人的踪迹”,接着写雨中路上的情境,再写“屋门开启,与一家人交谈”最后写“相辞离去”以及“归时回望”。文章结构清楚,线索分明,给人以结构上的美感。
2.遣词炼字,底蕴深厚。
通篇文章语言灵动优美,也不乏凝炼与形象。例如,“一会儿将那伞掳上去,又盖下来,一个个明明灭灭,像玩着伞的把戏。”这其中的“掳”字就很形象传神,它把山风的那股猛劲、蹿劲惟妙惟肖地表现了出来。“像玩着伞的把戏”这个比喻也很巧妙传神,它把山风的古怪莫测不可捉摸的情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再如,“又是红光一闪,闪出一个年轻少妇,同样是俊俏脸庞,细眉亮眼,抱起了孩子,露出一脸酽酽的笑意。再闪出一人,是一个苍髯老者,……”这其中的两个“闪”字很有韵味。因为是雨天,远距离是看不清楚人的,只有到了近处才能看的分明。二者又有不同之处,前者突出的是“红光”,后者突出的是“苍髯”,不同点颜色给人以不同的意境。
雨的诉说
王玲
听,我低落在屋檐瓦楞之间那灵动的声音;看,我飘荡于林间原野之中那奇异的形体;悟,我停驻在脸颊之间那清透的心灵……
听一听我的声音吧!像一粒粒珠子嵌入玻璃,像一首首乐曲吹入心田,像一滚滚浪花涌入岸边,闭上双眼,聆听我的足音,细做猜想,是一首被风吹散的诗?是一片被浪花打翻的花儿?还是一条奔流不息的小溪?啊!原来是我,悄然临于你面前,给你带来繁花野草间轻轻抖落的声音,为你披上清爽舒适的外衣,愿与你在这窗前倾谈,你听到了吗?
看一看我的形体吧!像利剑,像花针,像丝线,像轻纱,敲击着你的窗口,落下来,由丝变成滴,由滴变成串滑下,我在跳舞,我在飞窜,在孩子们面前,我也带了些稚气,不甘心于消融于泥土和水泊之间,便溅起水花,或弄出声响,在大人面前,我也不甘示弱,用我的身躯润透路人的脸颊,打湿他们的衣襟,装点他们的眼镜,敲击他们的额头,但有形的我终会汇入江河湖海中,变成无形,漠然消逝,而当时的形体,你看见了吗?
悟一悟我的心灵吧!旱地时,我愿润土,洪灾时,我便收藏好自己,宁化蒸气,也不愿洒落劫数,于是,我的心灵是清透的,是善意的,我用生命来换取人间真善美,忘弃假丑恶,我要反驳一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我的到来怎会令花儿残落呢?而应改为“夜来风雨声,花开知多少。”才对,我的心灵的清透,你悟到了吗?
我,雨儿,洒落心扉,浸润了大地,浇灌了心田,在春夏秋冬四季变迁的日子里,轻轻地走来,却不曾回去,你是否读懂了我——雨的心曲?
文章以第一人称写雨,充满了感情。而强烈的抒情性也恰恰是第一人称文章的特点之一。文章从三个方面来写:雨声、雨形、雨神。做到了多角度刻画,这样就使文章在材料的占有上显得很充分,避免了同类文章重复拖沓之病。文章写“雨”由外而内,由形而神的行文,既体现了小作者观察之细,又见出小作者感悟之深。是一種灵性文章。文章的语言秀美,满蕴情感,更是为文章增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