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2019-08-27 12:56尹刚
财讯 2019年35期
关键词:农业保险农业发展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发展的好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业保险推动了农业的高质量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则是农业保险的进一步升华。农业保险在风险中稳定了农业产业的持续发展,农业的顺利发展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水平。政策性农业保险则在农业保险的基础上降低了保险费率,让贫困农户也能用上农业保险,立足于实际发展,健全保险制度,为农户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保险;农业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作为拥有70%农业人口的第二大经济体,如何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已经成为当前的重要问题。我国曾经通过取消农业税、农业资源综合补贴的方式来增加农民收入,但这种措施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尤其是面对严重的自然灾害与意外事故时,农民往往得不到收获。而我国又是自然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的国家之一,这也是我国农民的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原因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政策性农业保险应时而生,它由中央财政保证保费补贴,政府支持,保险公司为主进行经营,渐渐的成为支撑农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一、农业是国民经济可持续增长中的重要角色

农业是我国的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全国13亿人口的粮食、肉类、蔬菜、水果等食物和纺织用纤维等,共20.33万吨,除少数年份为调剂品种而有进口外,其余都来自本国农业。食品的自产自销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社会稳定,还关系到一个产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而且农业又是我国基础最薄弱,最不具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农业抵御自然风险能力弱、产量不稳定,而且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这些都会制约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国家针对农业的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其中农业保险无论是在降低风险、损失后的补偿,还是在提高农民积极性、稳定农业经济方面,都有着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农业保险虽然发展平稳,保险保费也已经居于全球第二位,但我国农业保险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着产品种类少、信息不对称、农户缺乏参保意识、覆盖率还不高、偏远地区保险网点少甚至没有等问题。所以,需要政府采取一些措施来助力农业保险的发展。

二、农业保险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

农业保险是专为农业生产者在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生产过程中,对遭受自然灾害、意外事故疫病、疾病等保险事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保障的一种保险。农业保险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的农业产业提供可靠的保障性服务,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将农户需要承担的风险降到最低,改善农民预期产业收入,保障了国家粮食的平稳效益,为政府减轻负担,走向双赢。农业保险的产生,直接促进农业生产活動稳定发展,也间接保证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1)稳定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业保险降低了风险的预期,将参保农民的一些不确定的风险进行转移,保障了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农业保险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农业生产技巧和气象部门的专业指导以及一些防护措施来减少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民的收益,加速发展高质量农业。并且还可以通过保险的运作机制,转移或降低农业发展中的风险以及损失,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2)为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提供了保障

农业保险减少了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减少收入的波动,让农民可以尽快地恢复灾后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有利于增加农业投入,扩大农业再生产,从而增加农民收入。还可以帮助农民积极地试验发展种植新品种,有效地化解新品种试验带来的风险,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保险还能够帮助农民容易获得贷款。有了农业保险的保障,银行更放心地贷款给农民进行农业投资,让农民能发展更好更多的农业产业。

三、我国农业保险单纯市场化发展面临的困境

(1)农民投保意识不高

农户投保意识不强,大部分人不了解农业保险,没有风险控制的观念。农户对保险存在认识上的偏差:一是质疑保险对生产和生活的保障作用,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二是依赖于保险,购买保险之后,对于防灾防损意识薄弱,最终导致损失扩大;三是道德风险,由于农业生产的分散性,保险公司监督力度不够,农户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触犯国家法律。其次农业保险风险大、保险费率过高,农户难以承担。

(2)农民低收入和保险高保费率的冲突

我国目前农业种植主要是人工耕作,生产力低下,人均耕种面积小,年收入很低。一年除去必要生活开支,生产成本几乎没有剩余。而农业保险,由于其本身的特点,其成本较高,这就决定了高保险费率。据统计,一般农作物的保险费率在2%—15%之间,与其他保险相比,保险费率要高出十几倍。这样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补贴费率即使能高达50%,广大农民仍交不起保费,这结果造成投保需求不足,影响了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空间。

四、政策性农业保险拓展了农业保险的推广空间

从1982年开始,由保险公司和一些民政农业部门为主导开办的一些农业保险业务开始出现,当时农业保险对农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逐年升高,每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总保费收入的比重均不足2%。同时农业生产对环境条件变化敏感,极端恶劣的自然环境甚至会对农作物的生产造成毁灭性打击,且我国自然灾害多发,频繁的自然灾害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的有序进行。由于农业保险赔付率较高,从事农业保险风险较大,致使多数商业保险公司不愿意进行农业保险方面的业务经营,进而导致农业保险经营主体的严重匮乏。

2007年则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国家正式对农业保险予以补贴,中央财政重新启动了政策性农业保险。拨款21.5亿元为6个试点省区5 大粮食作物提供保费补贴,当年实现51.8亿元的保费收入。到2013年时,我国农业保险试点范围进一步扩大,至此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正式形成。

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以保险公司市场化经营为依托,政府通过保费补贴等政策扶持,对种植业、养殖业因遭受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提供的直接物化成本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将财政手段与市场机制相对接,可以创新政府救灾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分散农业风险,促进农民收入可持续增长。为世贸组织所允许的支持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对比商业性农业保险就降低了农民和保险公司的负担,让农业的发展有了更好的保障。

五、推动政策性农业保险,助力农业发展

(1)提高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水平

农业保险的补贴能够激励农户投保,而且补贴水平与投保农户积极性成正比,这是因为政府给与的补贴越多,农户需要支付的保费就越少,对于贫困农户来说维持最低生活水平都做不到,购买保险更是困难,政府的补贴无疑是最可靠的资金来源。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保障能力一方面需要扩大保障范围,另一方面需要扩大补贴资金的投入力度。

(2)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给予扶持

现在很多商业性的保险机构不敢推出农业保险的最大原因是农业是一个低收益高风险的产业,导致了农业保险是一个高保费率的保险,农作物的保险费率是比其他的保险费率要高很多。所以政府需要对参与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给予补贴,让商业保险机构敢推出农业保险并且对农民补贴费率,使农民能够買得起农业保险。

(3)在相关机构成立专门的农业保险部门

可以在相关机构比如农发行中成立一个专门为农业保险服务的部门,由政府出资,国家法律监督,立足于农业保险的实际发展,健全农业保险制度,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拓宽农业保险体系与其他相关机制相结合。创新农业保险产品的险种,拓宽农业保险保障覆盖面。财政部门应对下拨的补贴性财政资金做好合理分配,以保证操作合法合理。等到条件成熟,部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可以再从机构中独立出来,成为一个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机构。

总的来说,我国地域辽阔,物种繁多,所以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差别很大,针对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具体措施及经营模式还没有统一出来,目前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只是对农业保险实施补贴的政策。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推行,有助于降低农业产业发展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困难,给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努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推动全国农业高质量发展。作者

参考文献

[1]李有祥.推动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J].中国金融,2019(10):47-49.

[2]程豪勇.大力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的调查与思考[J].浙江现代农业,2014(11):28-30.

[3]马雪莲.浅析我国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运行情况与发展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6(34):357.

作者简介:尹刚(1977—),男,湖南邵阳人,硕士,邵阳市委党校法学教研部讲师、律师,研究方向:社会学、法学。

猜你喜欢
农业保险农业发展
莆田市农业保险现状与对策研究
政策性农业保险供给评价及影响因素
农业保险效率的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盐城市农业保险发展现状遇到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汝南县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农业保险正外部性的经济法激励探析
浅议水利现代化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