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烛而学

2019-08-27 05:36瑶瑶
阅读(高年级) 2019年6期
关键词:姜子牙好学

瑶瑶

同学们好,我们又见面啦!本期的国学讲堂,我为大家讲述一个立志向学的故事,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晋平公:春秋时期的晋国国君。

2.师旷:晋国的一位盲眼乐师。

3.暮:晚,迟。

4.炳烛:点燃蜡烛。炳:点燃。

5.孰与昧行乎:比起在昏暗中行走,哪个好呢?孰与:与……相比。 昧:暗。昧行:在昏暗中行走。

本文节选自《说苑》,作者是西汉的经学家、文学家刘向。故事说的是晋平公有心向学,但又担忧自己年事已高,害怕学无所成。于是他向国内著名的盲乐师师旷请教:“我如今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恐怕有些迟了。”师旷回答道:“您为何不点燃蜡烛学习呢?”晋平公不解其意,以为他在开玩笑,不悦道:“哪有做臣子的戏弄君主的呢?”师旷这才答道:“盲眼的我怎敢戏弄君王?臣听说,少年时期好学,就像初升的朝阳;壮年时期好学,就像中午的烈阳;老年时期好学,就像点燃烛火的微光。虽然只是萤烛微光,但比起在完全的黑暗中行走,哪个更好呢?”晋平公恍然大悟,说道:“你说得对!”

晋平公年届七十,在古代已经是难得的高寿,也难怪他担心时日无多。但学习是终身的事业,活到老,学到老,并不因年龄老幼而有所区分。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学习也是如此,只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向学之心,就不必顾虑太多外界的因素。师旷用三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一个道理:早学胜过晚学,但晚学一定强过不学。即便只能像蜡烛一样照亮一小片地方,也好过在一片漆黑中茫然无措。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古人们有许多类似的教诲,告诫我们要趁早开始学习。但所谓“早晚”都是相对的概念,并没有确定的标准,所以最好的学习时间永远都是当下。就像晋平公那样,即便到了人生暮年,也依然壮志未改。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体会其中的道理。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这是一句我们都很熟悉的谚语,说的是姜太公(本名姜尚,亦称姜子牙、吕尚)在渭水垂钓,遇到求贤若渴的周文王,被封为太师的故事。

姜尚的先祖曾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封在吕地(今河南南阳以西),所以他也有“吕”姓的称呼。不过传到姜尚这一代时,家道早已中落,沦为平民。所以姜尚年轻的时候干过宰牛卖肉的屠夫, 也开过酒店卖过酒。 但姜子牙人穷志不短,无论宰牛也好,还是做生意也好,始终勤奋刻苦地学习天文地理、军事谋略,研究治国安邦之道,期望能有一天为国家施展才华,可是始终找不到合适的机遇,直到70岁还是一事无成,闲居在家。

即使是在今天,70岁的老人也应退休在家享受晚年生活,不适合再去劳心劳力了,更别提是在遥远的古代。然而姜尚不甘心一身才华无处施展,一直没有放弃。他常常外出钓鱼,却用的是根本钓不上鱼的直钩,其实就是意在等待贵人。在他72岁时,终于在渭水之滨遇到了前来打猎的周文王姬昌。文王见他直钩钓鱼,心生好奇,上前询问。姜尚答道:“愿者上钩。”文王觉得眼前的老人不一般,与他一番交谈,果然被他展现的学识和眼光所打动,邀请他辅佐自己。姜尚欣然从命,被封为太师,人们尊称他为“太公望”,因此他也被后世称作“姜太公”。

姜子牙辅佐姬昌积善修德,明道行仁;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所以后代谈论用兵之道和周朝的隐秘权术的,都尊法姜子牙的基本策略 。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多半是太公谋划筹策的结果。姬昌去世后,儿子姬发继位,是为周武王。姜尚继续尽心尽力辅佐他,在合适的时机劝其起兵,并一路身先士卒,终于在牧野之战大败商军。姜尚引武王入朝歌,昭告天下商朝灭亡,周朝建立。

姜尚以72岁高龄出仕,辅佐两代帝王推翻商纣,建立周朝,是千古传颂的贤臣楷模。更难能可贵的是他那永不言弃的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支撑他,即便他学识本领再强,最终也不过是歷史长河中一粒默默无闻的尘埃,又怎能成为如今流芳百世的一代圣贤呢?

猜你喜欢
姜子牙好学
姜子牙算卦
Deity Defying
要想从头再来 就从现在开始
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姜子牙下山
名家谈教育
担心等
姜子牙为何不能救活比干
双语话中国历史名人:姜子牙
好学与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