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舜禹
随着经济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迎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受到了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从国际贸易活动流程、国际分工以及商业经营主体等方面阐述了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产生的影响,并分析了我国国际贸易的具体应对策略,为确保我国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提供参考。
一、前言
电子商务指的是借助互联网平台采用电子交易的形式开展贸易活动,将贸易活动的各项环节变得信息化与网络化。主要核心是应用了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贸易活动。受电子商务的影响,国际贸易在迎来更大发展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二、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一)促进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
電子商务在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一个虚拟的交易市场,在电子商务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弹性企业,有效提高了国际贸易的灵活性,并且电子商务借助互联网进行信息交换,推进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二)简化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
在电子商务的交易流程中,不再被时间、地点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用通过纸质合约来进行商业交易,只需在线签订合同或传递单据等方式进行商业交易,极大程度上简化了国际贸易的业务流程。
(三)深化国际分工
电子商务能够充分发挥各个国家之间的比较优势,并将产品的生产领域扩大到国际范围内,进而深化国际分工。在此背景下,产品在各个国家之间的流通速度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各个产业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必然应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来提高产品的质量,因此能够促使世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此外电子商务使得跨国公司的生产布局逐渐扩大,提高了产品生产的灵活性。
(四)转变商业经营主体
电子商务使得商业主体不再以单一的公司形式出现,组织、个体等均可以成为商业主体。商业经济主体的多样化促使各个经济主体积极的开展合作,进而有效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进程。
三、电子商务对国际贸易的应对措施
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国际贸易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上冲击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现状,因此要利用电子商务的积极作用发展国际贸易:
(一)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
电子商务发展依托于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涉及到的关键技术有信息安全技术、在线支付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内容,需要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确保电子商务的良好发展,进而推动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
(二)做好信息建设工作
在电子商务日益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在进行国际贸易活动时要做好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现阶段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较为落后,滞后的信息会阻碍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发展,导致我国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取得先机,容易出现盲目生产、资源浪费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建设信息系统,合理配置资金资源,进而提高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竞争实力。
(三)加大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
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有利于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可以采取有效政策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在进行国际贸易的同时,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进而获得这会公众的认可。此外,要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开展国际贸易活动。
(四)进一步开展国际经济合作
电子商务使得国际贸易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部分国际贸易活动受到了电子商务的冲击,为了获得进一步发展需要加强国际间的经济合作,开展国家之间的经济对话不仅能够促进国际贸易的良好发展,还可以推进电子商务的全球化进程,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合作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到先进国家优秀的贸易理念,并结合本国的经济发展现状不断丰富国际贸易的发展途径。
(五)加强监管,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国际贸易监管机构为了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需求,必须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对国际贸易的交易方式、业务流程等内容健全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监管部门提高监管工作的有效性提供基础性保障。并且电子商务具有虚拟化的特点,因此针对电子商务公司纳税方面的管理工作也要制定符合市场发展需求的相关规定。
(六)转变外企管理理念与方式
外贸企业首先要创新经济管理模式,重视信息收集、处理的方式,提高电子商务流程的规范性,确保外贸企业的电子商务能够适应国际市场的变化需求。其次,外贸企业要重视培养电子商务人才。现阶段,企业缺乏大量的专业复合型的电子商务人才,不仅要求管理人员懂得国际贸易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开展电子商务活动的业务能力。因此,高校可以结合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发展需求制定专业性、针对性强的专业课,进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电子商务人才。此外还可以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探讨当前国际贸易与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效促进电子商务及国际贸易的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电子商务的背景下,国际经济贸易为了迎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需要深入研究电子商务的关键技术,并做好信息建设工作,同时加大对电子商务的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公众对电子商务的认知程度。政府方面要加强监管,并结合电子商务的特点健全国际贸易的法律法规及政策,进而促进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武昌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