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萍萍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1-0187-01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正与教育部提出的“核心素养体系”不谋而合。那么,我们不禁要问:今天,究竟为何要提“核心素养”, 它又将如何深刻地影响未来中国教育的改革实践,将如何影响一代青少年的素质培养和人格塑造? 下面我将从三方面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
首先,我们要问什么是核心素养呢?专家指出,所谓“学生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然而,为什么说核心素养的提出,让教育改革进入“3.0时代”呢?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是重视“双基”,即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后来又提出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核心素养,是从教书走向育人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所以说,落实“双基”是课程目标1.0版,三维目标是2.0版,而核心素养就是3.0版。
值得关注的是,核心素养的提出,将会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改变教育领域内依然大量存在的“唯分数论”的现象。明确核心素养,一方面可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改变当前存在的“知识本位”现象,一方面可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二、核心素养体系指明了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根据目前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理性思维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其中,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社会参与,重在强调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擔当的人。
三、写好教师“奋进之笔”,推动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实
核心素养如何落实,这是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教育实践者思考最多、挑战最大的问题。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国家督学张绪培的一段话耐人寻味:“他说,当你把在学校学的知识都忘掉的时候,剩下的就是素质。今天孩子在课堂里学化学,不是让他成为化学家,我们关注的是,毕业以后,作为一个公民,学过化学和没学过化学有什么差异?化学能留给他终身受用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核心素养。”
正因为素养教育反映在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之中,反映在课程中、课堂中、活动中,反映在学校的显性和隐性的文化中,其落实也就变得格外不易。课程改革、教师培训、科学评价,缺一不可,这对我们一线教师而言肩上的担子又重了一些。
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对未来,不断变化社会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课堂教学是落实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堂是各种教育资源的汇集地,反映了教育的集中追求,体现了教育的所有成效,集中了教育的主要问题。
所以,随着新课标和核心素养框架的发布,我们一线教师更积极的进行着课堂教学转型,更智慧的优化和更新自己的学术知识,更迅速的迭代自己的专业水平,从而,推动核心素养在实践中的落实。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我们作为教育行业的砥柱力量,首先要把自己打造好,打牢忠诚干净担当实干的底色,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方能肩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参考文献:
[1]林燕萍,钟媚.基于智慧教育的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策略分析[J].学周刊,2019(05):180-181.
[2]王旭.新高考背景下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J].创新人才教育,2018(04):57-61.
[3]徐巧云,於荣.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专业核心能力发展研究[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6):113-12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