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寿梅
【摘要】语文是小学阶段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文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朗读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学生學习语言和阅读的关键。新课标指出,要培养学生通过朗读与作者的文章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有效地开展朗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当下语文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本人结合多年语文教学经验,对提高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进行了探究和思考,仅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有效性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059-02
引言
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朗读是一门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语言实践的过程。小学语文朗读教育是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方法,因此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应该重点摸索朗读教育在课程中的有效应用。通过朗读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感,从而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学生的文学素养。
一、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育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语言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等认知体系都在初步形成之中。朗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语言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文课堂上的教学内容。朗读是通过把文字转换为声音艺术的一种创造性过程,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学生通过朗读可以体会文章叙述的节奏,体会作者字里行间的情感表达,在脑海中理清文章的脉络结构,有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提高朗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
(一)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每一篇课文都是作者心血的凝聚和情感的渗透。学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还原作者当时的情感状态,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行文用意,对于深入剖析文章的思想内容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可以让学生身临其境般同步作者的意境,构建作者想要表达的画面构思。例如在讲解《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进行朗读示范,引导学生体会人们对于毛主席领导人民革命的爱戴,懂得吃水不忘挖井人的感激之情。
(二)创造课堂朗读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制作视频的方式,将课本中的场景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通过情景交融的画面,为学生们创造一个适合朗读的氛围。例如在学习课文《要下雨了》时,教师可以制作一个阴沉沉、乌云密布和不时雷电交加的场景,再让学生们分角色朗读课文。这样同学们在视觉和听觉上都真切地感受到下雨前的气氛。通过创造这样真实的朗读氛围,学生们不仅流利、正确地学会朗读课文,还能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和常识。
(三)设置诵读比赛
小学生处在一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可以通过设置诵读比赛的形式,让孩子们产生竞争意识,从而在日常学习中自觉提高朗读水平。在活动之前将评分规则例如流利程度和是否有感情等发给同学们,这样学生会对自己的诵读进行严格要求,有利于学生们自主学习朗读技巧,提高朗读水平。
(四)设置课堂短剧
学生们非常喜欢情景短剧的形式来表演课文中的场景。教师可以用画笔或者彩图的形式制作一些课文中的动物道具。让孩子们带上道具在讲台上表演短剧,学生们会积极地融入课文的意境中。例如在讲解《小青蛙》时,教师可以让同学甲带着河水的道具,表现课文中的“河水清清天气晴”,让同学乙带着青蛙的道具,表现课文中的“小小青蛙大眼睛”这样有趣的道具场景表现,同学们会增加学习的注意力,在朗读的同时加深了记忆印象,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三、教师以身作则
要增加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发挥示范作用。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尤其对于授课教师的模仿,教师规范的阅读可以让学生们迅速学会朗读的语气和技巧。在朗读的同时教师可以播放符合课文意境的音乐,用美妙的背景音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产生想要模仿老师朗读的强烈意愿。教师也可以开拓思路,在每节课堂开始的三分钟,引入课外优美文章的朗读环节。因为学生们对于没有听过的知识都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教师利用学生们的好奇心,立足课本但不局限课本,拓宽学生们的文学视野,同时丰富学生们的课外知识。
结论
总而言之,教师想要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进行朗读教育的有效运用,就要挖掘多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激发学生自主朗读的意识。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多朗读作品,多练习语感,为学生将来能够熟练驾驭文字奠定基础。教师要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在丰富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小学语文朗读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胡中成.朗读抒发,从小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有效性探究[J].课外语文,2017(16):97.
[2]唐文荣.让语文课堂充溢琅琅书声——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8(1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