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思惠 卢颖霞
摘 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学生的写作能力也是教师衡量学生语文综合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提升自身的写作素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抓准作文教学定位和丰富学生的写作积累,从而提高作文教学水平,进而全面提升学生的写作综合素养。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提升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08-0065-01
写作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地位,但在我国语文教育的不断改革中,作文教学还是很难跟上改革前进的步伐,学生的写作水平依旧难以得到提升,写作依然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难题。中国传统的写作观念常常使人认为,写作主要是依靠写作者自身的参悟,认为如何写作只可会意不可言传,而这样的传统的写作观念依旧对现在教师的写作课堂产生着很大的影响。所以,很多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常常是没有完整的设计教学、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而作文教学是否有效,对学生写作水平的能否提高就“听天由命”了。笔者以此为依据,提出了以下初中作文教学策略。
义务教育《课标》指出:“教师应确立适应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的语文教育观念,注重吸收新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1]P19因此,为了适应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素养。教师要通过读书练笔提高自身的写作素养。首先,教师要有阅读习惯,一个知识渊博的语文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阅读学习的作用远远大于每天苦口婆心的劝说。其次,教师应当坚持多写“下水”作文。教师应当通过“下水”教师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指导写作,理解学生作文的处境。无论是一点片段文字,还是一些随笔感想,或者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具体的题目的写作,就达到了教师“下水”所要的效果了。最后,教师还要练字,无论是上课板书还是批改作业都应该自己整洁美观,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体,从学生作文的指导,到写作的评讲修改,整个作文教学过程都应体现学生的参与。写作知识要教,但不是照本宣科的教。这些知识学生只要买相关书籍,也能看到全面系统的写作知识,所以作文教学重要的是教师能把学生的写作体验带入到写作课堂。比如在作文评讲课中,不应该只有以教师为主体,只在表扬优秀习作和批评归纳写作中问题,这样教学方式只关注于学生写作结果。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参与到作文教学的过程中,从学生写作的过程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这篇作文会写得好?为什么这篇作文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怎样可以写得更好?不仅要让学生参与评讲别人作品的过程,还要让学生参与对自己作文的评讲,使他们能够对自己或他人的习作表达自己的意见,当有不同意见时能够展开充分讨论交流。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拓展他们的思维能力,提高对作文优劣的认知水平,提升自我修改作文的能力,最终达到提升写作素养的目的。
义务教育《课标》明确说明:“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1]P7即要能达到内容具体、表达清晰、中心明确、文从字顺的要求。清人章学诚在《文理》中指出:“学文之事,可授受者,规矩方圆;其不可授受者,心营意造。”也就是说,让学生的作文达到基本要求,是教师可教的;而要学生进行文学创作,要学生在竞赛作文中获奖,要学生在作文拿高分拿满分,是很难教或是不可教的。作文教学不是为了培养作家,真正的作家也不是语文课堂上培养出来的,教师能教给学生的是写作的基本的态度、方法和能力。因此,教师应抓准作文教学的定位,培养学生基本的写作能力,训练学生能够根据日常生活需要,掌握和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让学生能够用书面语言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这样的作文教学定位的绝大多数学生能做到的,是大多数教师能教出来的。
义务教育《课标》要求学生“要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鼓励有创意的表达,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亲近自然,关注社会。”[1]P30如果学生能把生活中积累的生活经验都能写的话,不会没有素材可写。所以,教师应提高学生的生活意识,引导学生要留心生活,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生活,去发现别人未发现之处,从而启发学生的写作思维,使生活成为写作的素材、写作的源泉。另外,阅读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途径。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比如开展读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阅读的习惯。同时,教师要指引学生要有目标、有重点地选取适合自己积累阅读的书籍。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在阅读中积累、思考的习惯。比如让学生摘抄精彩语段,或者让学生及时记录读书感想和体会等。这不仅积累了素材,还巩固阅读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知和写作能力。最后,教师应鼓励和引导学生把阅读的积累经常化、日常化,达到从有意识地到运用自如地表现自己的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詹思惠,女,汉,广东潮州人,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育(语文)院校班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與教育学院 18学科教学(语文)。
卢颖霞,女,汉,广东茂名人,教育硕士研究生,专业:学科教学(语文)院校班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人文与教育学院18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