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莉 吕艺伟 聂雅兰 刘晓敏
摘 要:留守儿童在当今社会已成为备受关注的问题,父母外出打工使得他们在成长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文章主要采取问卷调查和走访形式,对十堰及周边地区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其结果显示大多数留守儿童成绩较差,部分则成绩非常好,其心理状况大多阳光自信,部分则较自卑,觉得不幸福。
关键词:留守儿童;学习情况;心理状况
一、背景
随着当今中国城市化进度加快,农村的青壮劳动力选择将孩子留在老家由上一辈进行照顾,自己外出打工。大部分留守儿童自幼便和父母分离,而与他们一起生活的爷奶或是采取溺爱的方式对他们,或是由于上一辈吃过太多苦而对他们舍不得花费。大部分上一辈所受的教育和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孩子形成冲突,使得留守儿童的成长容易出现问题,文章主要对其学习情况及心理状况进行分析。
二、农村留守儿童问卷调查基本情况
通过对十堰市郧阳区白桑镇中学、十堰市郧阳区青曲小学、丹江口市丁家营镇小学等学校五年来的问卷分析,父母均外出打工占35%,父亲外出打工占49%。父母在外打工时间半年以内有14%,半年到一年17%,一年到两年10%,两年到三年12%,三年到四年14%,五年以上14%,记不清17%,父母外出打工时间主要集中在半年到三年,有部分孩子因父母外出太久都记不清了。父母打工期间,跟随父母到当地生活时间,从来没有去过的有27%,去过一两次的40%,放寒暑假去住过一段时间的23%,住过一学期的4%,待过一年的3%,待过一到两年的3%,待过两到三年的3%,待过三年以上的3%。经常思念父母的孩子占80%,几乎不思念父母的孩子占4%。幸福指数极低的占8.9%,幸福指数高的占17.19%。由数据可看出留守儿童与父母一起生活的时间很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够,孩子感觉不到父母足够的爱意,给他们的成长造成了一些问题。
三、实践目的
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决不能让留守儿童成为家庭之痛社会之殇”。 彩虹育蕊医米阳光暑期社会实践队以《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为指导思想,总结前三年的实践经验,以科研指导社会实践,在已有的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立足于解决留守儿童现存在的问题,发扬“彩虹育蕊”精神,我们通过志愿者们的心理疏导和学习方法上的辅导,给孩子送去关怀,教授卫生保健常识,传授安全防护技能,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疏导,寄予学习方法指导,给孩子们送去关怀,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四、结果分析
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年龄幼小就离开父母,父母关爱严重缺失,尽管有些是爷爷奶奶或亲朋监管,但毕竟与父母亲疏不同,一遇到麻烦就会感觉柔弱无助,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具有强烈的自豪感,而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就像失去了坚强的依靠和保护,因此和有些父母在身边的孩子相比容易产生自卑的心理障碍,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不求上进。父母外出使孩子在家里感到空落感到孤独,近而产生心里骚动和抑郁等问题。少数孩子不理解父母,认为家里穷,父母没有能耐,才外出打工,由此产生怨恨心理,有的孩子在父母回家后说疏远父母,和父母产生情感隔膜,甚至怨恨父母无情,幸福指数不高。
学习问题:有一小部分孩子的成绩还是很不错的,但是跟多的是由于父母双方或一方不在身边,对留守儿童学习方面的帮助和监督大大减少,甚至完全减除了,使孩子在学习方面处于一种无人过问的状况。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渐渐使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孩子的精力不放在学习上,自然就要在其它方面加以消耗,于是其行为开始出现偏差,各种超越道德、规则的行为开始在孩子身上出現。加上监护人本身对孩子亲情缺失状况的同情,于是在孩子行为稍有出格的时候也不会加以管束,使孩子在偏离健康发展轨道的方向上越走越远。缺乏管教引发行为失范甚至越轨,在留守儿童身上体现极为普遍。
五、应对方法
(一)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
(二)建立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网络。比如建立以父母,亲属为主体的家庭监护网络,以基层组织为主体的管理网络,以学校老师为主体的学校帮护网络等,对留守儿童给予对口的帮助。
(三)调整人口管理制度,逐步取消户籍差别,并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与城市民工子女入学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农民工“市民待遇”,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问题。
(四)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应该给予一定的扶持和帮助,政府应合理分担留守儿童的教育成本,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
参考文献
[1] 范先佐.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5(07):78-84.
[2] 范方.华东师范大学[D].2004,28(04):855-858. ??
[3] 李克强与留守儿童父亲通话:你们是国家功臣[DB/OL].网易,2014-01-28.
作者简介:吕艺伟(1997- ),男,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2015级临本二班学生;聂雅兰(1997- ),女,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2015级临本二班学生;王亚莉(1998- ),女,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临床医学系2016级药护临本二班学生。
通讯作者:刘晓敏(1981- ),女,讲师,湖北医药学院第一临床学院学工办主任,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