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井
在美丽的铜厂窝拖田文化广场,铜厂彝族乡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二月九”彝族民俗传统文化旅游节。来自易门县铜厂乡中心小学“皮影戏”公益班的少先队员们。再次出现在大众视野中,每年这个时候,他们都会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一场新颖别致的皮影戏表演。
易门县铜厂乡中心小学是一所典型的山区彝族小学。近年来,学校少先队结合本地区传统文化资源,走向了乡村学校少年宫活动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相结合的道路。
为做好“皮影”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学校在乡村学校少年官的组建中,专门成立了“皮影”活动小组。学校建设了一间皮影小组活动室,配置了演出所用的灯光设施、布幕等必用器械,将皮影戏的相关知识制成了宣传画,还请来皮影艺人到校演出。通过一系列宣传引导,少先队员意识到,如此美妙的民间艺术将面临衰退甚至消亡的现实,拯救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活动有没有质量,辅导教师是关键。在校内,汤文、龚美琼作为辅导老师,负责剧本的选择,道具的制作和初步的编排。在校外聘请了村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文跃,负责皮影戏唱腔和皮影艺术传承方面的专业指导。云南师范大学职教学院的大学生志愿者也参与到乡村学校少年宫寒、暑假班的培训活动中,对皮影戏的演艺、造型、舞美、唱腔进行梳理、论证,研究具有铜厂地方特色的表演形式。
皮影这一文化的生命是否能延续,选好队员也很重要。学校将喜欢皮影艺术,同时在读、唱、演上有一定功底的少先队员选到皮影小组中。经过近6年的学习,队员对皮影文化有了深入的认识,能根据剧情需要制作简单道具,并且熟练掌握了“苦蔬调”“一窝蜂”等唱腔。
每到活动时间,鼓镲和鸣,说唱结合,乡村学校少年宫皮影小组就开演了。皮影戏小组自开展活动以来,主要以表演课本剧为主,排演了《三打白骨精》《哪吒闹海》《负荆请罪》等20余個节目。
每逢重大节庆活动,学校的皮影小组都要演出。一盏灯,一块三尺生绡幕布,一段充满地方特色的鼓镲和鸣配乐,一群朝气蓬勃的书香少年,瞬间引来了四海八荒的游客,带来一场光影盛宴。在表演中,队员们继承了“皮影戏”传承人的表演风格,同时创造性地融入了铜厂地方方言进行表演。中国民俗中经常出现的人物,在少先队员们的手中,变成了一个个能跑会跳、有喜有悲的鲜活人物。栩栩如生的皮影加上通俗易懂的剧情和充满激情的鼓镲声效,让人们感受到了皮影的魅力。
皮影小组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学校的传统文化教育之路越走越宽。学校以“非遗传承”为支柱,探索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策略成功了!每一个彝族少年的心中,中华文化的种子已经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