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婷
什么是语文素养?它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在我们的课堂如何紧紧抓住课堂,落实这一目标?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效的阅读教学的基础与前提。
叶圣陶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并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这句话道出了读者与文本和作者间的关系。读懂课文,体会作者写作的目的显得尤为重要。备课《穷人》时,我深有体会。课文体现的是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宝贵品质。以往教学时我将教学重难点放在通过人物的神态、心理、神态描写来体会人物的品质。但一堂课下来,我发现学生始终游离于文本之外,不能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不能发自内心地敬佩桑娜和渔夫的善良。为什么?怎么才能突破重难点?反复读课文后,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地方,那就是文章用大量的语言描写了桑娜一家的穷。再看课题“穷人”时,我忽然明白了……是啊,一个百万富翁帮助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可能算不了什么,但冒着生命危险去打鱼还不能解决温饱的家庭,却在邻居死后抱养了她的两个孩子,这种爱是多么深沉!我想这才是列夫·托尔斯泰所要体现的“穷人不穷 穷人有爱”的主题。于是我重新备课,把认识桑娜一家的“穷”也作为课文重点,让学生充分品读、感悟,从而走进桑娜的内心,体会她抱回孩子后的担心、自责,体会人物的品质。
事实证明:只有深入地解读文本,才能明白作者写作的目的,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
文本的题材不一样,意味着教学的重点不一样。如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很多教师在感受课文中盘古英雄的形象后就完成了教学,其实这远远不够。神话故事有最重要的一个特点:神奇的想象。如段落“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他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他的四肢,变成了大地上的东、西、南、北四极;他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他的血液,变成了奔流不息的江河;他的汗毛,变成了茂盛的花草树木;他的汗水,变成了滋润万物的雨露……”体现了想象的神奇。教师应紧抓文本分析,“双眼变成了什么?”“血液变成了什么?”“为什么不是双眼变成了江河?”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明白:神话故事充满了神奇,同时想象又是如此合理,进而体会神话故事这一中华文化的精髓。只有抓住文体的特点,才能落实对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达到学生素养的提高。
在正确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要从教材中寻找出一个切入点,通过精心设计,突破一点,可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投身到教学过程之中。
(一)学会质疑,独立思考
如教学《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书课题后让学生质疑: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会说:“什么是生命桥?”“是什么跨越了海峡?”其实这些问题就是课文的重点,学生有了问题,就会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唤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学贵有疑”,学会质疑,独立思考也是学生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体现。
(二)紧扣重点,精选提问
如教学《只有一个地球》,理解“地球的可爱”与“地球的容易破碎”是重点。在学生理解课题后,我出示宇航员发出的感叹——“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设计问题:“地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地球这么坚固,为什么说容易破碎?”让学生充分地读,然后交流。我紧扣课文重点设计了这两个问题来贯串,再分版块,读课文的1-4自然段,细细体会“地球的可爱体现在哪里”;再读课文5至最后,想想“地球这么坚固,为什么说容易破碎呢”。分析课文时,紧紧抓住“至少”“本来”等词语,让学生明白语言的准确性和重要性,使教学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精心设计,填补空白
很多课文中有留白,只要教师善于发现、挖掘,就能设计出关键问题,起到升华主题的作用。如心理描写是课文《穷人》的一大特点,课文中有大量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句子,但几乎没有渔夫的。于是我在课文的结尾设计了这样一个小练笔:渔夫皱起眉,他在想些什么?让学生动笔写下来。既让学生走进了渔夫的内心世界,感受了他的善良,又使心理描写的学习落到了实处,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语文素养包含的内容太多,只要教师在备课时深入解读文本,抓住文体特点,精心设计问题,就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