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吟诵中学古诗词

2019-08-27 03:40亓伟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消得人做学问平仄

亓伟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欲学习经典诗词,传承其所蕴涵的精神内涵,有用中国式的读书法——吟诵,最能引领我们跨越时间的维度,接近和深入体会古诗词的意蕴。

如何让学生愉快轻松、循序渐进地投入吟诵学习,是我一直思考的问题。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曾在其名作《人间词话》中提出人生做学问的三境界。在其指引下,我尝试着教授诗圣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课堂是由一幅干涸荒地图片和一段春夜雨景视频导入的。杜甫家乡因长期干旱而皴裂的土地,在细雨的滋润下,焕发出生机。此时此景,学生喜悦的兴致得以激发。

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朗读

王国维之做学问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所阐释的“立”,即凡事须立志,清晰地把握方向,才是取得成功的基础。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即第一境界。

通过自由朗读、指名朗读、一齐朗读的形式,学生能较为轻松地把诗句读通读对,读得字正腔圆。

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诵读

王国维之做学问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所阐释的“守”,即在目标的指引下,执着追求,深入探索。如是说,诵读即学习古诗词的第二境界。

古诗,都是诗人吟诵着创作出来,又吟诵着流传至今的。百年以前上溯到三千年前,我们中国人是如何读这首诗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我播放了陈琴老师的吟诵录音。学生们认真地听着,脸上无不充满新奇,不时发出惊叹:“古诗,原来是这样读啊!”

顺势,我告诉学生们,这些长短、快慢、高低的声音里就藏着吟诵诗歌的秘密,也就是吟誦的基本规则:平长仄短,入短韵长。继而,详细讲解:一二声平三四仄。我和学生们一起做动作,用双手画“—”表示平声,做动作“|”表示仄声。除平仄外,古文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入声,要读得顿促,用“!”来表示。 古人在某些句子的末尾,使用了相同或相近的字,这些字就称作韵脚,读得拖长一些。

一番讲解后,我与学生们一起画平仄,边做手势边诵读,一遍遍地指名读、小组读,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投身于诗的画面情境中,渐渐地,课堂上空回荡着铿锵和谐的诵读声,我们仿佛看到、听到、感受到了这场知时节的好雨,它滋润着大地万物,更滋润着诗人和我们的心田。学生闭上眼睛,用心齐诵,无比的欣喜和感激之情涌上心头,诗的情味,自然而然地涌上心头。

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吟咏

王国维之做学问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所阐释的“得”,即立志所追逐的目标,在足够的积累后,不经意间已达到。

自古汉诗皆吟咏。吟咏,就是按字音的声调给古诗谱上优美的旋律来吟唱。吟咏,即学习古诗词的第三境界。

朱自清曾说:“吟诵,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和理解就能化为自己的东西。”

吟诵,让我们进一步感悟古诗词的魅力,聆听最美好的声音,感受母语的无穷魅力!

猜你喜欢
消得人做学问平仄
互动平台
教师是做学问的
顾工
王国维《人间词话》
春天的马蹄声
“逾”与“愈”不同
律诗平仄格式的构成与推导
做学问像爬山
“做学问”
应是“柳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