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山
设计《骆驼寻宝记》这篇童话课件,发现头绪很多,难解的字词、优美的语言、清晰的层次、复杂的背景、深刻的内涵……是不是能够尝试“教师教的少,学生也能学得多”的教学模式呢?例如设置互动:
本文是一篇富有儿童情趣的童话。文章语言十分朴实,但在构思和材料上颇具匠心。谁来说说课文以“骆驼寻宝”为题,实际上写了几个部分,每部分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课文围绕“寻宝”写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多种动物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全部半途而废的经过,第二部分写骆驼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寻到了宝贝。
文章的题目是“骆驼寻宝记”,但作者在第一部分中都写了哪些动物?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的篇幅写众鸟兽纷纷踏上寻宝的道路又都半途而废的经过?
明确:这是一种反衬的写法。作者用将近一半的篇幅来写其他动物在寻宝途中的表现,都是为了下文突出刻画骆驼做铺垫,都是为了反面衬托骆驼。
在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刻画众多动物的?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动物都具有哪些特征?
明确:在文中作者主要是从这些动物积极参与寻宝和匆匆忙忙退出寻宝队伍两方面来刻画众多动物。文章一开始,作者就用“跃跃欲试”“火烧火燎”两个成语写众动物出发寻宝前的神态和心态,把它们急切之态,焦灼之心写得生动活现。紧接着作者又形象的写了三十多种动物是怎样各怀私心,踏上寻宝道路的,并用“灰尘滚滚”“声音嘈杂”“狂奔乱窜”等词句,以贬斥的态度写出了这些动物为了一己之私而纷纷上路的混乱局面。动物们退出寻宝道路也写得十分符合它们的特点。
骆驼的寻宝历程都经历了哪些艰难险阻?它是怎样闯过这些艰难险阻的?从中可以看出骆驼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明确:骆驼经历的困难有:它忍着痛,瘸着腿,闯过“冷水滩”“冰凌湖”“热风洞”“夹扁谷”。其中,作者写闯“夹扁谷”比较详细:“他以最大的耐性,强行穿走这两里长的夹扁谷”“在两座对峙的高山中间,窄得只容一匹瘦马挤过去”的山谷,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骆驼身材高大,可想而知要闯过去是十分艰难的!但它还是闯过去了,付出的代价是“头破、肩伤腿脚流血”,骆驼的坚毅、顽强令人赞叹。饥饿劳累,寒冷酷熱、孤独都没有动摇他的意志,他最终走到了珍宝关。从中不难发现:骆驼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有着坚定的信念,有着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毅力,而这也是前面那些众鸟兽所缺少的。
课文在写骆驼经历这些艰难险阻时,没有写骆驼在想些什么。如果你是这头骆驼的话,你会想些什么呢?
这部分除了写骆驼,还列举了鹦鹉,燕子这两个形象,作者的用意是什么呢?
明确:
①写鹦鹉是为了反衬出骆驼的顽强精神。②在文中燕子的形象不同于其他动物。他最先领悟到骆驼的无私、高尚。文中的燕子,可以说是代作者点明了骆驼的精神,同是也说明骆驼高尚行为给别的动物的教育作用。
学生品读课文1—10自然段,并回答:这些动物在寻宝过程中表现如何?问题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思考写这么多动物有何作用?进而总结出是为下文突出刻画骆驼做铺垫,从反面衬托了骆驼。学生在品读课文11—19自然段时设计了:骆驼是以怎样的形象出场的?骆驼在寻宝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它的表现如何?骆驼是怎样想的,等等。让学生在讨论中得出:骆驼所追寻的并不是金银珠宝。在它眼里,那些能变沙漠为绿洲的植物种子才是真正的宝贝。
本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少教多学“的教学理念,使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好的体现,打造出了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