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循“教学逻辑”,锤炼“新基本功”

2019-08-27 03:40胡崇海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9年29期
关键词:样貌基本功预设

胡崇海

近期,在区学科培训会上,我执教了一节公开课——《老王》,从前期阅读了解杨绛其人其作其事,再详细到每一句话的解读分析,再到删繁求简的教学设计,最后呈现在课堂中的教学样态,每一步相互关联,却又迥乎不同。真正是文本解读一个样貌、教学设计一个样貌,课堂呈现又是一个样貌。课后,我听取了多位同仁的听课意见,细细琢磨自己在课堂中的缺憾,需要重建的地方委实太多。

一、学生立场——预设与生成的平衡点

回想自己的这一课,教师总是在引、在拖、在替代学生的主动思考、自我发现、自我探究,“入我彀中”“演教案”成了师生交流互动的核心。这种典型的“替代思维”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便是教学设计中没有充分尊重“学生立场”。教师只是想把自己的解读强行施加给学生,而不是通过有充分思考弹性的大问题下,让学生自主生成对文本的独特理解。或者说,只预设了教师的想法,并没有预设到学生可能有的反映和回馈。一个问题,设想学生多重可能的反馈,只有让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和思考深度,才有可能实现教学预设和生成的平衡点。

二、教学逻辑——教学步骤的前后关系

初中语文教研员单丽丽老师在报告中指出,我们要解读教材新内功,即回到知识的原点从转化的视角读懂教材。教学时,不仅要关注教什么,更要关注如何教,选择哪些恰当的方法?带着这样的解读视角,才能合理地将“知识逻辑”转化为“教学逻辑”。

有同仁指出:“你的‘只字读老王的步骤并没有设计到位,没有单老师所提出的‘教学逻辑。”我仔细回想自己的备课之初,指出“高频词”之后,我让学生解释了“只”字的两种含义,当学生再无其他想法的时候,我得意洋洋地展示了教师的所谓“博学”,引用篆书的“只”字本义,介紹了“只”字的情感内涵——无奈叹气。教授了学生这个知识之后,强行让学生通过“叹气”挖掘情感,学生没有切身体验,效果大打折扣。

重建的话,我会将“只”字的本义放在最后,让学生通过多次的诵读,自主探究出作者蕴含在句子里的无奈情感,自然而然导出“只”字的本义。虽然只是步骤的前后放置,但实际却是“教学逻辑”的遵循和落实。

三、新基本功——教学视角的多重转化

单老师在报告中提出了教师的“新基本功”数点要求。我对照要求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样态,有很多新体验和新收获。

1.只关注了“教什么”,以及文本特质的发掘,忽略了“怎么教”是否合适。解读视角未从教师视角转化为学生视角。如果再让我上一节新的公开课,我想我会用“钱”或“鸡蛋”来设计一条主线,并将这条主线延伸拉长到整篇文本的解读和教学设计之中,这样不仅教学设计上有了一定的清晰度,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更显明朗。

2.我在教学之前,虽然调研了学生的问题,也在教学中有部分体现,可还是和学生有距离、有差异,倾听、捕捉、回应的能力还需在日后进一步锤炼。

3.教学中,缺失大问题设计的开放度,缺乏过程互动的调控力。

4.整堂课,基本上是教师和学生的单线互动,没有多元、多维、多向的交织互动。

“新基础教育”人的生长是自内而外的“内生长”“内突围”,或许一开始因为怕“砸在台上”,我就将自己绑缚起来,怕不可控而不敢放,怕丢脸面而强控,这样的畏首畏尾势必会产生“替代”和“演教案”,想要突围,没有捷径,唯有在日后不断锤炼“新基本功”,落实“学生立场”“学生视角”,遵循“教学逻辑”,才能百炼成钢。

猜你喜欢
样貌基本功预设
40岁后的样貌靠自己
在“基本功”上下笨功夫
学天鹅的鸭
时髦美术馆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梅兰芳苦练基本功
浅析预设的应用
平面向量的基本功,你掌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