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源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举隅

2019-08-27 04:03吴世龙
世界家苑 2019年7期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

吴世龙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文言文的教和学都存在不少问题,教和学的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尝试从字源学的角度来找到突破口。所谓字源学,简单地说就是探究汉字形义演变过程的学问。本文是从字源学的角度作为突破口来实施文言文教学的教学实践经验总结。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字源学

文言文作为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师生在日常教和学中所花费的时间比较多,但起到的效果并不理想,其中必然是教和学都存在不少问题。笔者认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大弊端是将文言文当成无趣的语言来教,比如老师单调地做字词句篇的翻译串讲,学生死记硬背,以致于老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枯燥,结果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教和学的效率和效果都不理想。笔者认为文言文的教学可以尝试从字源学的角度来找到突破口。所谓字源学,简单地说就是探究汉字形义演变过程的学问。怎样从字源学的角度作为突破口来实施文言文教学?笔者谈谈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总结。

1 从字源学的角度理解疑难、偏僻字词,强化文言字词的记忆

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过秦论》等文章时,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因利乘便”等句子,学生不明白为什么“因”字解释为“依靠、凭借、借助”的意思。如果我们从字源学的角度去追溯和理解,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其实“因”字在甲骨文的写法是“”,在金文的写法是“”,在小篆的写法是“”。 《说文解字》说:“因,就也。从囗、大。”意思是“因,就近依凭。字形采用‘囗、大会义。”其中“囗”是席垫,“大”是“人”之意。也就是说由人躺卧在席垫上引申出“依靠、凭借、根据”的意义,并且作介词来使用。可以说,学生面对一个如此抽象的文言介词,单单凭借死记硬背是很难达到理解和记忆的效果的,尝试经过字源学的探究,问题就很快解决了。

在学习《寡人之于国也》时,有“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等句子。其中“走”字的解释引起了学生的热议。现在“走”字常见的理解有“步行”之意,为什么文中理解成“跑、逃跑”呢。我们来看看“走”字在金文中的写法就豁然开朗了。“走”金文写作“”,是属于会意字,这个字由上下两个部分组成,上面为摆臂奔跑的人,下面为人的脚趾,合起来就是摆臂奋力奔跑之意了。“弃甲曳兵而走”“是亦走也”中的“走”字使用了它的本义。通过字源学的探究,学生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常见字在古文中的含义,效果非常明显。可以说,从字源学的角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疑难、偏僻字词,有利于快速强化学生对文言字词的记忆,让学生从机械、浅表层的记忆,变成了灵活、理解式的记忆。

2 从字源学的角度深入辨析易混字和近义词等

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许多学生会将“即”和“既”混淆,区分不清两者的差异,以致常常将两者写错。如“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既来之,则安之”(《季氏将伐颛臾》)等句子有这两个易混字。从字源学的角度来辅助理解,学生会感觉立刻轻松了。“即”在甲骨文中写作“”,这个字的左边是一只盛美食的器皿,右边是一个人两膝跪地,臀部端坐于小腿处,面向盛食器而坐。可以看出“即”为会意字,本义为走近去进食之意,表示将要开始。《说文解字》说:“即,即食也。从皀,卪聲。”这个解释与甲骨文的本义是一致的。“即”字由本义又引申为“接近、到位”等义,“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即解释为“接近、到位”。“既”在甲骨文中写作“”,类似“即”,左边也是一只盛美食的器皿,不过右边的人是看似吃饱而转过头准备离开的模样,“既”的本义就有“已经吃完了”之义,由此就引申出“尽、完、结束”的意思。“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既”都可以解释成“已经”。可见“即”和“既”的本义是一对反义词,而通过对比来理解其引申义则会更加深刻到位。

3 从字源学的角度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我们的汉语言充分体现了古人的聪明和智慧,其具有独特的音形义之美,生动有趣,独具魅力,充满生命活力,绝对不是枯燥无味的。我们可以通过字源学的独特路径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之”字在文言文中一般作虚词使用,但有个非常特殊的用法是作动词使用,翻译成“往,到……去”,比如“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学生看到这个特殊用法会非常困惑,但我们从甲骨文来探寻其起源,就显得生动有趣,学生学得快乐,学得高效,并且也爱学。甲骨文“之”字写作“”,上面是一个“止”代表脚,下面一横是指事符号,表示脚踏大地,其本义为“足履平地,徒步前往”。如此看来,“之”字理解成“往,到……去”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原来一个看似简单的字包含了古人精彩的智慧,极具趣味性。又如,笔者在和学生探讨“休”字的含义的时候,尝试用甲骨文休的写法“ ”让学生自主研讨,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很容易就从字源学的角度分析出“休”字左边是个人,右边是棵树,本义表示人在树下歇息。在平时的文言教学中,可以用一些比较简单的字来启发学生,让学生找到文字中的趣味。比如看到“”(日)“”(月) “”(车)“ ”(马)等字,笔者让学生分析其象形特点,学生都饶有趣味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说,字源学的独特教学视角,让文言文的课堂多了一份趣味和活力。

4 从字源学的角度带动语句和篇章的鉴赏分析

我们知道,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有孤立的字词的积累,必须要真正将字词的积累应用到具体的语句和篇章之中。比如,在学习《劝学》时,“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两句话中的“至”和“致”是个难点,学生怎么都记不住。按照课文的解释,“至”和“致”都解释成“到达”,但为什么相同的解释却用不同的字来表达?这给师生出了一个难题。如果用字源学的角度结合语句和篇章,将起到非常神奇的效果。在甲骨文中“至”寫作“” , 外形好像一只鸟飞到地上,《说文解字》解释为“鸟飞从高下至地也”,“至”就有了“到达”之义。“致”在小篆中写作“” ,可以很容易看出在“至”的右边,加多的反文像一只手拿着棍子,由此可见“致”字有借助外力的意思。这时学生们都豁然开朗了,语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所在的段落在反复强调“假”(借助),有受外力推动之意,而使用“致”字就是顺理成章了。而“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所在的段落就是在强调学习要有主动的行为。经过一番探讨,学生们都体会到了荀子写作的精妙之处,也明白了文言文的语言表现力的精彩之处。可以说,在学习《劝学》时,借助“至”和“致”,对课文的语句和篇章有了更加深刻到位的理解。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几点经验总结。当然,因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几千年的流变,其语言现象非常丰富和复杂,从字源学的角度作为突破口来实施文言文教学并不是万能的,文言文的学习并不能只靠文字的追溯探幽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但作为一种新的探索和尝试,必定可以助力文言文的教学。字源学和文言文课堂的结合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思考,比如,如何对文字进行更加准确的追溯,从而更加准确理解语言现象?又如,如何构建系统化的字源知识框架?等等,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许慎.说文解字[M].九州出版社,2006.

[2] 邓和.中国文字结构选解[M].学苑出版社,20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字源学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编号:ZC20162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

猜你喜欢
文言文教学
雏燕
文言文阅读专练
浅谈高考文言文翻译的有效方法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会背与会默写
文言文阅读练习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类比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探索
在遗憾的教学中前行
计算教学要做到“五个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