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化写作训练的实践探索

2019-08-27 08:21张迎春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9年6期
关键词:主体内容生命

张迎春

任何学习活动的主体都是特定的人,学习者的生命成长节律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作文教学也不例外。然而学生写作似乎成了一种在封闭真空中进行的文章制作,与生活渐行渐远,失掉了写作主体的本心,如何才能唤醒学生主体自觉?笔者尝试了随笔化写作训练。

随笔化写作,顾名思义,“随心、随意、随形”,写作内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学生写作自觉在这样开放的写作形式中立体、清晰起来。

一、激活主体,自我表达

高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和阅读经历渐进丰富,他们内心想表达的东西太多,但如果受考场作文、课堂作文内容和形式的限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产生写作厌倦感,在他们的文章中读不到自我的存在,也看不到个体的差异性。如何才能扭转这样的局面?不如让写作成为学生的“自耕田”,教师点燃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他们关照现实,并在随笔化写作中表现他们的情感和思考。我在引导学生进行随笔化写作时,首先要求他们从高一开始,就要规划自己写作“自耕田”的内容,让他们正确理解随笔的内涵,并能深刻认识到:随笔写作不是随便写作,而是要从个体生命成长的视角来好好经营;其次,随笔写作要有辨识度,有自我的存在,这样就避免了写作内容的粗制滥造;最后,三年的随笔写作要有自我的成长轨迹,既要有人间烟火味,也要高端大气。只有当学生真正投入,并且符合这三个写作要求时,随笔化写作才会表现为一种写作主体的强者心态,学生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会通过写作输出自我的满足感,这样的写作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在最初写作实践时,我让学生准备厚厚的笔记本,要求他们以时间为节点,设计随笔的内容。在学生的随笔里,笔者发现随笔写作开始之初,学生写作内容大多会局限在学校,写他们的牢骚、学习的困惑;慢慢的,会有“心灵小屋”“特立独行的我”这样的内容呈现。从单一内容到个体成长的复杂情感,写作主体慢慢“立”起来,这充分遵守了学生生命成长的节律。

笔者曾经对一个学生的随笔写作进行跟踪,在她的“特立独行的我”中读到这样的文字:

高一入学时,她写道:“时间不给我们任何机会,直接带我走上了高一的新生活。”16岁时,她这样感悟:“后来,我逐渐明白,我们真正惧怕的并非成长本身,而是怕自己与这世界之间的关联变成一种贫乏而僵硬的模式。”她爱看书,认为《活着》是“一本有生命力的书”、读《第七天》会从“灵魂上颤抖”;会因书中的“你是谁”思考“我是谁”,她会叩问自己:“周国平说人是唯一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可若这唯一能追问自身意义的动物都不追问了,或许这时人已经走进了平庸的道路,没有对自身的好奇以及对世界的探究感,又何以知道生命的意义?所以这既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悲壮之处。”

从学生最初单薄的随笔写作内容的开发,慢慢发展到内容精彩纷呈、不同文体的自由切换,每一块写作田地的开发,就是学生内心之花的绽放。

随笔化写作,能激活主体,使学生自觉参与到写作中去,逐渐滤去写作的模式化、套路化,真正做到“我手寫我心”,解开写作的镣铐,学生写作的生命张力、主体意识才能肆意生长,“自由表达自我”的目的才能实现。

二、丰妙情思,情理兼具

随笔化写作,会极大唤醒学生的主体写作意识,在没有拘束的写作天空中,他们的情感会越来越丰富,理性思考也随之增多,“如何写”“写作深度和广度”会进入到学生思考审视的范围。如何平衡学生写作能力与生命张力的矛盾,教师的他控施教就显得至关重要了。随笔化写作,不能狭隘地理解为“学生任意为之,教师放手不管”。写作主体有着深浅层次差别,写作自觉也是一个从浅到深的层次递进过程。只有发挥教师他控施教和学生主体自控的合力,学生的写作品质才能得以提升。教师此时应着手写作教学内容的重构,进行写作教学方法的改革。在随笔化写作中,注入专题写作的元素,在专题写作的形式下,使静态的写作知识自然生成,学生系统内化文章学上的写作知识,在此基础上融合学生的生命体验。

我会在学生的随笔里,捕捉他们的写作信息,总结他们擅长的和很难驾驭的内容,从而重构自己的写作教学内容。阅读学生的随笔,我发现各式各样的人会不经意出现在学生的文章里。因为不经意,所以他们笔下的人物,往往无神;即使是对最亲的人,情感都是很单薄的,缺少生命体验,没有上升到一定的人生境界。那么怎样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陌生化的写作视角,教师就可以进行有效施控,把随笔写作升级为专题写作。以“如何写出人物个性”为例。首先给学生提供学习支架,朱自清的《背影》、老舍的《我的母亲》、杨绛的《老王》等名家回忆性文章都可以成为学生的写作范本。这些范本不仅有打动、感染读者的描写手法,更有作家的情感、生命体验(详见下表)。

这些知识不仅会完善学生的写作经验,而且会提升他们的人生境界。其次要求学生学会以一种写的状态去生活,将外在的生活转换为内在的生活,体验生活并形成一种经验了的生活。在人物专题写作中,学生就会对他们各自生活表象进行加工,在专题写作中建立自己的思想和写作知识库。通过人物专题写作,学生写作自觉日益明显,他们会抛弃千篇一律的诸如父母送伞、盖被子、送医院的陈旧叙事;文章呈现的也不仅仅是祖辈父辈单方面的爱,还有情感的融合,他们会深刻意识到祖辈父辈给予自己的是生命的教育,写作格局更大。如学生在《最深沉的爱》一文中重新定义“父爱”,由最初的“想起朝夕相处的父亲,心里并未泛起过多大涟漪。如同信手拈来,总感觉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但“不知何时眼中竟被氤氲了一层雾气,想起离家后的种种,不由得感慨万千……”因为想起离别时“他却沉默了。汽车缓缓驶走,看着车窗外父亲渐行渐远的背影,蓦然发现曾经高大的身躯已稍显佝偻;曾经乌黑的发间却夹杂着几丝花白,心里忍不住一震,原来这个在我心目中顶天立地的男人也日渐衰老了”。会在每次打电话回家时,“隔着百里距离,在脑海中映出父亲拿着电话,细声嘱咐的背影”,也会“想起每次激烈争吵后,父亲那萦绕在烟雾中的、模糊的背影……”直到异地求学,她才深刻体会到“父爱深沉,原来《背影》中那位父亲的三个背影,竟也在无声中代表了千千万万位父亲对子女的爱”。

三、创意加料,诗文飞扬

学生处在诗的年龄,他们应该具备诗意表达的能力。会写诗的学生,他们的语言表达力、情感表现力不一般,并且会在写诗的过程中,自觉地琢磨语言和情感。但受考场作文“除诗歌外,文体不限”的影响,在他们的随笔中,很难发现诗歌的踪迹,其实教师可激发他们埋在心灵深处的诗意,引导学生填补空白。我会引导学生在随笔写作中,用诗歌的形式来讲述他们的青春故事。把中国古典、现代诗歌教材当作用件,引导学生除了以欣赏者的身份去解读诗歌,也可以转变角色,变成诗歌的创作者,把他们的青春故事,用古典的、现代的形式,写进诗里。这样具有创意和挑战性的写作任务,不仅不会吓倒学生,反而会倒逼他们,积极主动地查阅诗歌的相关知识,他们积极参与的意愿更强烈。有学生想去江南,她这样写道:

我们去江南吧/那应该有 刚泡好的新茶/茶香四溢/淡浓相宜

我们去江南吧/那应该有 雕花木窗/古色古香/承载着年久的味道

我们去江南吧/那应该有 淋沥小雨/如相思一般/这时应该是有/穿着红绣鞋打着油纸伞的姑娘/静默地站在巷子里

笔者也会在讲授唐宋散文时,抓住写作的契机,点燃学生的创作点,引导学生以文和之。王维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兼具语言、情感、意境三美,它能极大地感染读者,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如此美景、情深义重,裴迪会赴王维之约吗?创设具体的写作情境:以裴迪的口吻,给王维写一封回信。这样的创意之举,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有学生这样回复:

答王摩诘书

腊末清寒,景深气爽。尔言商山尤胜,心念故里,蒙兄邀相与游,欣然置经规往。

曾过临湖亭,居竹里馆,登华子冈,携手同游,赋诗相吟,弹琴复长啸。寒山暮蝉,落日彩翠,飞鸟入林,漫漫夕岚。遥遥经世务,无处寄此身,山中傥留客,回首入深林。

冬尽春至,天光万里,待余至业,应与子偕行,共览此中深趣。

列夫·托尔斯泰认为“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就应当是作者从心灵里歌唱出来的。”学生如要写出源自心灵深处的文章,就唯有唤醒他们的写作自觉,诸法之中,随笔化写作不失为一种好方法。

★作者通联:广东清远市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主体内容生命
论碳审计主体
磨课活动中多元主体需求的深度挖掘
何谓“主体间性”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租赁房地产的多主体贝叶斯博弈研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