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

2019-08-27 07:25敖尔格乐
商情 2019年28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新媒体大学生

敖尔格乐

【摘要】“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再一次提到了“人才强国”战略,强调了青年的作用。在决胜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为确保中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强调青年的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思想政治

一、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机遇

(一)新媒体的跨越性和开放性

(1)增强空间资源共享。新媒体时代下信息的海量性、资源的丰富性、传递的快速性、接受的便捷性等,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交流隐形提供了深层次的扩充平台。在高校与校外环境交融的过程中,新媒体提供各式各样的平台以进行信息沟通,扩充了校内信息的容纳空间,为校内思想政治工作积累了资源,吸收别的高校的成功教育经验,在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软硬实力。

(2)扩大横向交流平台。高校校园活动尤其丰富,各类学生活动频繁,当代大学生由于新媒体平台的介入,相較于传统大学生来说,交流平台更加宽阔,热门微博、微信朋友圈尤为大学生追捧,跨越性的开放平台大大提高了活动的方便性,无需在特定场合、特定时间进行主题教育,而利用网络平台的形式,大大提升了思想教育讯息的传播速率。

(二)新媒体的互动性和平等性

(1)提高主客体相互信任度。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有着高开放度、强互动性、巨信息量等特点,包容了各地思想文化,加剧了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和碰撞。高校在广泛宣传时,以平等的立场,通过课堂授课、各类主题活动、宣传栏、校内媒体等方式开展,与学生进行传统思想工作的宣传,注重双向反馈,在各类平台上收集学生反馈信息,了解受教育者思想新动态及对校内工作的建议,以便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并且在加强沟通的同时,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桥梁被搭建,相互信任度提升,不仅仅局限于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共赢状态。

(2)立下管理者教育新标准。高校管理者根据中央精神的指示,出台各自的教育管理制度,而由于新媒体传递消息的快捷性,使得各高校处于网络用户的监管下,管理者范围被扩大,意见和标准自然有所更替,根据时代和学生需要,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高要求、高标准,除此之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和素质也有了新的衡量标杆,新标准的出现形成时间的纵向竞争而促使工作绩效不断提高。

(三)新媒体的灵巧性和快速性

(1)提升教育传播速率。毫秒计算的网页刷新、消息推送,教育内容的传递快速迅猛,大大提升了教育内容的传播速率。传统课堂依靠课本,完全不能满足当今高校学生的教学需求,人才培养计划急需跟随信息化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步伐,与时俱进,而今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传播内容及方式,恰恰极大地迎合了这一需求,其快速性和广泛性及时吸纳周边发生的新闻和学术性知识,以“快餐”的形式被带入课堂,方便快捷。

(2)创新载体表现形式。大学生教育的基础手法一般是课堂讲授、课下答疑,辅之以交流探讨、研究实验、社会实践等方式,而在新媒体时代,手机短讯的畅通、互联网论坛的便捷等体现的灵巧性和快速性日渐成为高校教育中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呈现出其独特的韵味。文字图像的结合更是让内容载体更加直白深入,引发受教育者的深刻思考。

二、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转型阶段的信仰危机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长期处于农业或半农业社会,成立后,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随着三十多年改革开放步伐的稳步迈进,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业化转型任务基本完成,现在主要任务转为向信息化社会迈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空间有限,而受到被压缩的时间的影响,使得转型过程中给社会烙上了“过渡”痕迹,社会矛盾内部积蓄,时刻有爆发的危险。“物质矛盾与文化性矛盾、政治性矛盾并存,简单矛盾向复杂矛盾转变,接触性矛盾向非接触性矛盾延伸,隐性矛盾向显性矛盾发展。”随着社会矛盾的日益加剧,教育公平性、贫富差距等问题接连涌现,威胁着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统治地位,甚至已经挑战了当今大学生对共产主义的信奉。根据河北大学生青年发展研究中心《大学生生活质量调研报告》,在回答“你的信仰是什么”的问题时,13.3%的大学生选择“共产主义”,之后依次是“享乐主义”、“功利主义”和“个人主义”,分别占11%、5.1%、4.5%。在回答“你的理想和追求是什么”问题时,64.5%的大学生选择“事业成功,生活满意”,只有1%的人选择“为共产主义而奋斗”。可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和信仰之间的必要距离与张力完全丧失,信仰失去了对政治的应有牵导和矫正功能,带来了严重的信仰危机”。

(二)网络虚拟空间的工具化

新媒体时代下的交流空间大大扩大,延伸了虚拟的网络平台。中国社科院2007年的调查显示,电子邮件、QQ、MSN的使用率分别为80.2%、73.0%和37.4%,城市人群使用手机进行私人目的的通话和文字短信分别为手机持有者的90.3%和90.9%,互联网和手机已经内化为大众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大学生对新媒体的使用动机主要有获取信息、查阅资料、交流沟通、游戏娱乐等,上海大学生中约77.6%认为“,离开大众传媒已无法生活。”与传统交流方式相比,媒介交往取代了过去面对面的交往模式。在交往过程中,沟通者更趋向于手机中的平面形象,而非见面时的立体,语音、文字、图片、表情等代替了真人形象,给相处模式增添了一层神秘面纱,也给交往者戴上一副面具,难以用真实情感与他人相处,造就了网络虚拟空间的工具化,自然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隔阂。

(三)强调个性发展的过分独立

各高校以素质教育为依托,大力宣传大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在新媒体的外部大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开始尝试在尽可能少束缚的前提下,享受个性自由。作为以个性为指向的大众传媒,新媒体用户需要指引,为满足广大群体要求,提高更加个性化、自由化的便捷服务,由于新媒体平台本身具有反馈的特性,受众不断提出更高要求和期盼,平台将进一步完善,由此陷入愈发个性自由的体制循环,更加倡导言论自由。大学生作为特殊群体,足不出户便可得到各路信息,生活在封闭的自我空间,对外界失去依赖感,感受不到来自社会现实的支撑作用,过分独立,为日后的社会工作埋下隐患。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新媒体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如何创新文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问题探析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