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戈 霍生玉
[摘 要]基于多元智能理论,对部编本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探索,并以部编本三年级《金色的草地》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本课设计的核心要点在于双线并进的两条线索——“理性分析”与“感性体悟”。旨在培养学生语言智能的同时,兼顾数理逻辑智能和空间智能的发展。理性分析一线,以思维导图为支架,引导学生把握草地色彩變化的顺序与原因,并从中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感性体悟一线,通过化文为诗与配乐朗读,在情景中感悟草地色彩变化之美。
[关键词]金色的草地;理性分析;感性体悟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0077-02
1.在教师引导下,探究作者发现奥秘的顺序,学会简单的观察方法,促进数理逻辑智能发展。
2.通过多样化的朗读,感悟草地变化之奇,色彩之美,渗透美育,促进空间智能发展。
3.通过互动交流,结合生活谈谈自己的观察发现。
一、设疑导入,任务启动
1.同学们,上节课咱们一起学习了《金色的草地》,作者带着我们一起揭开了“金色草地”的奥秘,今天就让我们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踏上发现之旅,看看他是如何发现奥秘的!
二、理性分析,学会观察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想一想草地都产生了哪些变化?圈划出相关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师生交流并指导学生朗读。
预设:
生圈划出“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
2.多么奇特的景象啊,这变化作者以前怎么没注意到?对,因为这一天,他起得很早,作者的发现之旅是从这时开始的,偶然的早起让他发现了草地变化,从中,你看到了怎样的作者?
生交流反馈,师总结并板书:留心生活。
3.发现了变化之后,作者脑袋里一个个小问号汇聚成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忍不住问自己——这是为什么呢?
引导学生读好“这是为什么呢?”,读出疑惑好奇的心情。
4.所以,作者发现之旅的第二站是——产生了疑问,产生了好奇心。(板书:产生好奇心),
5.之后他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老师把“观察”换成“看”,可以吗?谁来说说你不同意的理由。
生交流反馈。
6.对呀,看是比较随意的,而观察是很细致认真地看。那作者在观察的时候可能会怎么做?
预设:
——他可能会翻来覆去地看,甚至可能会摸一摸。
——他可能会看很长时间
——他可能会一边看一边思考。
6.同学们从自己的角度理解了作者的观察,他观察得非常仔细,非常用心。(板书:用心观察)
咱们在生活中观察事物的时候,不仅可以用眼睛看,还可以用上耳朵听,鼻子闻、嘴巴尝,双手摸。
6.现在请你看着黑板,说说作者的发现之旅——首先是留心生活,发现了草地的变化——由此产生好奇心——之后通过用心观察,得出了奥秘。(边说边将三处板书连为一个爱心)作者不仅是用眼睛看世界,更是用心观察世界。
三、感性体悟,发现美丽
1.通过他的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它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
当花朵张开时——花瓣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
当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了,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2.多么奇妙的变化,现在,想必同学们也领会了其中的奥秘,请翻开课后习题,补充第二题的内容。
生自主完成填空,师生交流。
3.同学们,理解了草地的变化,你能在脑海中想象出来这样的情景吗?闭上眼听老师读课文,发挥自己的想象,看看谁看到的画面最美丽!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闭目想象。
4.许多同学都沉醉在这美景中了,这样美丽的画面,多像一首小诗啊!让我们一起将这“画意”变成“诗情”吧。自己先试着读一读,最后两句请各位小诗人自己补充。
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5.接下来,咱们配上音乐,加上动作,一起来读前面的部分,最后的两句,请点到的同学接上。
预设:
——在这片金色的草地,我度过了金色的童年。
——在这片变换色彩的草地,我度过了多姿多彩的童年。
四、联系生活,交流发现
1.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更缺少发现美的心灵。作者既有留心生活的细心、发现问题的好奇心,更有用心观察的专心、耐心,由此他发现了平凡事物中不平凡的美。我们的生活中细微的事物也在时刻变化,你留意过吗?
预设:
——公园里的牵牛花也和蒲公英一样白天张开,夜里合拢。
——在乡下发现雨后的夜晚,青蛙的叫声格外响亮。
——枇杷树的叶子不是光滑的,而是有许多绒毛。
2.同学们的观察,不仅用到了眼睛,还用到了其他的感官。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需要我们全身心地去感受,课后,请你用几句话把自己的观察写下来。
设计原理
霍华德·加德纳开创的多元智能理论,通过对发展心理学、神经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研究,提炼出了8种不同的智能。其理论自1985年传入中国,经过30年的大浪淘沙,其科学性经受住了历史的检验,同时也符合了当今时代的教育理念。
传统的语文教学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而相对忽视其他方面智能的培育,这不能称之为过,因为训练语言智能的确是语文的核心目的。但当今的语文教学,应具有更广阔的视野,在教学过程中树立以语言智能培育为中心的多元推进的目标观念,在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的同时,发展多方面的智能。
本课以语言智能发展为中心,兼顾了数理逻辑智能及空间智能的发展,二者分别对应“理性分析”线索与“感性体悟”线索。数理逻辑智能并不仅仅在数学领域才能发挥作用或得以发展,在课堂中,通过合理的支架(如思维导图)训练学生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进行合理的演绎推理,都是有效的发展路径。而通过对文本的感性体悟,在脑海中构筑相应的画面,进行积极的想象,则有助于空间智能的发展。
为达成培育多元智能的教学目标,本课设计了四环节组成,双线索引领。核心要点在于双线并进的两条线索——“理性分析”与“感性体悟”。理性与感性结合,不仅是我们学习的方式,更是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语文是一门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学科,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思维训练和情感体悟都是必不可少的。
理性分析一线,旨在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发现金色草地奥秘的过程,并从中学习观察探究的方法。推进的方法有三:一是积极引导学生朗读,以朗读促理解;二是坚持学生为主教师点拨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例如理解“观察”一词,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设置疑问,让学生来解决问题;三是使用思维导图,为学生的理解提供支架。
要让孩子在生活中发现美,美感的熏陶,情感的体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感性体悟一线,通过教师范读,学生想象,构筑感性基础,再将文本创造性地转化为诗歌格式,使“画意”转变为“诗情”,带领学生在悠扬的乐声中感悟美、欣赏美。同时诗歌末尾的填词续写也是对课文情感的升华式理解。最后结合生活实际请学生交流自己的观察发现,既是拓宽学生对发现的认识,也为之后的单元写话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霍华德·加德纳.智能的结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2] 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新视野.[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曾天山,谭伟.教材论[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7.
[4] 顾黄初,顾振彪.语文课程与语文教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5] 温儒敏.“部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