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翔翥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文有两个句子:“或命巾车,或棹孤舟。”
高中教材《语文》(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5)对这两个句子分别给出的译释是:“有时坐着有布蓬的小车。或,有时。巾车,有布蓬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应该说,教科书给出的译释是较具体而详细地。但仔细揣摩,我们会发现“或命巾车”句这个译释还是有其可探究之处的,其中一个关键的“命”字,教材也回避或省略不注了。故此,今兹提出,对此句所谓疏漏加以讨论,不避续貂之嫌,权作补苴罅漏。
一、“或命巾车”句之原文及翻译
“或命巾车”句之原貌并非如此。据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可知:《文选》录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其《陶徵君潜》诗云:“日暮巾柴车,路暗光已夕。”唐·李善注云:“《归去来》曰:‘或巾柴车。郑玄《周礼注》曰:‘巾,犹衣也。”
自李善之注出,清儒则多沿善注之说,并订“或命巾车”句之讹谬。如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今本作‘或命巾车,不可通矣。”王先谦《诗三家义集疏》卷十四《杕杜》,潘德舆《养一斋诗话》都提及“陶渊明文‘或巾柴车”句。桂馥《札朴》卷七《巾车》说:“是李善本原作‘巾柴车,后人改之。张景阳《七命》:‘尔乃巾云轩与‘巾柴车同。”
其余的,清代的一些選学名家,如梁章钜《文选旁证》、胡绍煐《文选笺证》皆认为“命巾车”句“恐有误”。朱珔《文选集释》认为:“今作‘或命巾车,非是。”
史部之中论及“巾车”者,皆喜征引上述善注,聊备一说。如梁·沈约《宋书·陶潜传》后之校勘记,唐·李延寿《南史·陶潜传》后之校勘记等。
而现代的一些陶集选本,虽未明确是非,但均录李善之注,存两说,备考异。如逯钦立辑校《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高步瀛选注《魏晋文举要》,王叔岷著《陶渊明诗笺证稿》,袁行霈笺注《陶渊明集笺注》等。
由此可见,至少在唐李善所见,陶文原作“或巾柴车”,而“或命巾车”句系后人所改。
如此以来,则“或巾柴车”这个句子该如何翻译呢?如上,郑玄《周礼注》说:“巾,犹衣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说:“以巾拭物曰巾。……陶渊明文曰‘或巾柴車,或櫂孤舟。皆谓拂拭用之。”
梁章钜《文选旁证》说:“未用之,先以衣笼之。又,巾,饰也。饰即拂、拭字。以巾拂拭而用之也。”于是,“巾”字有两义,皆作动词用。谓“以衣笼之”,即给车子装上帷幕。“以巾拂拭而用之”,即拂拭车子以备用。我们看《汉语大词典》“巾车”条,即解释为“以帷幕装饰车子。因指整车出行”。其所举文献用例:
①晋·潘尼《赠陆机出为吴王郎中令》诗:“我车既巾,我马既秣,星陈夙驾,载脂载辖。”
②宋·梅尧臣《客郑遇昙颖自洛中东归》诗:“谁羡飘然迹,我车亦已巾。”
从上例可以看出,“车既巾”或“车亦已巾”,也就是说车子已拂拭,准备停当,可以驾车出行了。
因而,“或巾柴车”句可译作“有时驾着柴车(出行)”。
二、“或命巾车”句之所本及误解
陶潜“或巾柴车”句何时改为“或命巾车”句,我们今天已无从查考,但“或命巾车”句还是有其本始的。据笔者所见,此句当渊源《孔丛子》一书,可谓由来尚矣。
汉·孔鮒撰《孔丛子·记问》云:“周道衰微,礼乐凌迟。文武既坠,吾将焉归。周游天下,靡邦可依。凤鸟不识,珍宝枭鸱。眷然顾之,惨然心悲。巾车命驾,将适唐都。黄河洋洋,攸攸之鱼。临津不济,还辕息鄹。伤予道旁,哀彼无辜。翱翔于卫,复我旧庐。从吾所好,其乐只且。”
汉·张衡《西京赋》有句云:“巾车命驾,回斾右移。”李善注:“《孔丛子》歌曰:‘巾车命驾,将适唐都。”
我们看上面两文,来源甚古,又皆系名文,故后人径改陶文,有据可依。再说如此一改,也符合陶文的特色。陶文就是用语于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于是后世陶文选本,皆作“或命巾车”句,习焉不察,而“或巾柴车”句遂湮没无闻。
但改后的“或命巾车”句是对“巾车命驾”句的误解及误用。“巾车命驾”中的“巾车”是古代官名,即主车官。《周礼·春官·序官》:“巾车,下大夫二人,上士四人,中士八人,下士十有六人。”郑玄注:“巾车,车官之长。”《周礼·春官·巾车》:“掌公交车之政令,辨其用与其旗物而等叙之,以治其出入。”《左传·哀公三年》:“校人乘马,巾车脂辖。”杜预注:“巾车,掌车。”所以,“巾车命驾”句实际上是主车官命令(有关人员)驾车(或起驾)的意思。
三、“命”字意义析解
既然后世陶文选本,皆作“或命巾车”,那么“命”字该作何解呢?
在解决“命”字意义之前,先要搞清楚“或命巾车”句中的“巾车”之义。该句中“巾车”应作名词,《汉语大辞典》“巾车”条另有义项:“巾车,指有帷幕的车子。”即如教材所注。今人袁行霈《陶渊明集笺注》说:“巾车,也用以指有帷幕之车。长沙金盆岭出土晋陶制名器,有衣车,两轮,周围及顶部有帷幕。”兹举两例:
①宋·苏轼《和寄天选长官》诗:“何时命巾车,共陟云外峤?”
②清·赵翼《入云栖十余里修篁夹路》诗:“我乘巾车行,苦障帷数幅。”
于是,在“或命巾车,或棹孤舟”句中,“巾车”与“孤舟”对举。即“车”“舟”相偶,“巾”“孤”相俪。
再看句中“棹”字。“棹”在句中是名词动用,谓划船。如教材注。兹补两例:
《后汉书·张衡传》:“号冯夷俾清津兮,棹龙舟以济予。”
唐·牟融《送友人》诗:“有客棹扁舟,相逢不暂留。”
所谓“棹舟”,即划船。汉·孔融《与王朗书》:“知棹舟浮海,息驾广陵。”于是,根据训诂学上的对文原理,我们认为,“命”亦字作动词用。
汉·许慎《说文·口部》:“命,使也。从口,从令。”《诗经·大雅·卷阿》:“维君子命。”郑玄笺:“命,犹使也。”又,据《汉语大词典》:“命:运用,使用。”并举书证材料云:
①唐·独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于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诗:“呼儿命长瓢,独酌湘吴醇。”
②宋·苏轼《刘夫人墓志铭》:“涓自蜀还,以重锦二十两以献夫人。夫人喜曰:‘可以适吾意之所欲与者。命刀尺,以亲疎散之,一日而尽。”
因此,“或命巾车”句中“命”字取“运用”或“使用”之义。即陶渊明出行时使用(或运用)巾车。反观上述教材翻译的句子,作“坐着”是合适的,但它没有给出明白的注释,有失疏漏。
另外,我们从“省文”的角度,亦可推知“命”作“驾”“乘”义解。
据上可知,“或命巾车”句本“巾车命驾”而来,其中“命”字当即“命驾”之省文。所谓省文,即省略其文字,亦指简称或略语。所以“或命巾车”句,就可以还原为“或命驾巾车”。
至于为何省“驾”不省“命”?笔者以为可能的情况是:其一,避免重复。上文有“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句。为避免与该句中“驾言”重复。所以,“命驾巾车”句省“驾”字。其实“驾言”句,语本《诗·邶风·泉水》:“驾言出游,以写我忧。”即“駕言出游”的省文。后用以指代出游,出行。如,三国魏阮籍《咏怀》之三一:“驾言发魏都,南向望吹台。”所以,“命驾巾车”句用省文,亦属于正常。
其二,善于用典。本文是一篇注重文采,讲究铺排,精于用典的辞赋。在遣词造句上,作者是字斟句酌的,却又丝毫不露斧凿之痕。用典更是信手拈来,语如己出,毫无用典痕迹。这里“命驾”即是。如上文“三径”“容膝”“驾言”等。苏轼《东坡诗话录》云:“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其实陶文又何不如此呢?
其三,“命驾”并提,在六朝史书中恒见。在这个历史语言背景及具体的语境之下,本文省去“驾”字,不影响文义的贯通,反觉得简洁许多。
“命驾”一词,最早可见的文献用例是《左传》,在《左传·哀公十一年》中有句云:“退,命驾而行。”随后,便是六朝史书用例,其例甚多,兹举数例:
《晋书·嵇康传》:“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
《宋书·张永传》:“喜悦非常,即日命驾还都。”
《南齐书·何点传》:“豫章王命驾造门,点从后门逃去。”
《梁书·刘孝绰传》:“范云等闻其名,并命驾先造焉。昉尤相赏好。”
《陈书·许亨传》:“古人相思,千里命驾,素心不昧。”
另外,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中“命驾”并举之例亦多,兹举几例:
《文学》:“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
《识鉴》:“时夷甫在京师,命驾见仆射羊祜,尚书山涛。”
《排调》:“吏部郎王忱与兄国宝命驾诣之。”
《轻诋》:“王公亦遽命驾,飞辔出门,犹患牛迟。”
《仇隙》:“司马太傅命驾出,至标所。”
上述诸例之“命驾”,虽有命令别人驾驶之意,但我们考虑到陶已辞官归家,躬耕田园,平时出行即命令别人驾车,也不太可能。故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或命巾车”句,可直接理解为“或驾巾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