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造就了这样一种现象:集体式学习较多、个人自主学习较少;接受型学习多,表达型学习少;成绩好的学生越学越顺、成绩差学生越学越压抑。事实上,这一结果的产生正是源于我们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属于学生自身不可剥夺的权力,是其本质和独特个性的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具体表现在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上,没有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只会逐渐淡化学生的独立意识、弱化学生的尊严、压制学生的勇气、扭曲学生的价值观,最终影响学生的成长发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一、营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兴趣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原始动力,也是课堂教学的润滑油,只有让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地动参与课堂教学。为此,教师必须要善于营造和谐、安全的课堂学习氛围,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兴趣需要,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并在课堂上感受到快乐和自信。同时,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有助于学生更快更好地进入自主角色,便于教师培养其主体意識,帮助学生减缓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高质量听讲和主动探索。想要促进学生自主,教师就要关注他们的真实需求、重视他们的个性体验,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启迪学生的智慧,最终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散步》一课为例,在课堂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以营造这样一个氛围:“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华民族有很多优秀传统美德,比如尊敬父母、尊老爱幼等,这背后体现的是人世间最美的一种情感——亲情。事实上,在座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亲情,哪位同学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举例说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纷纷举手发言,有人说到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是亲情,有人说与父母出门逛街散步是亲情。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首先要予以肯定,然后接着进行引导:“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散步》一课,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的感人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是怎样描述他的感受。”如此一来,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积极投入到课堂听讲中,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二、关注全体以吸引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
毫无疑问,新时期教育工作的方向集中在“以人为本”,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面向全体,不能按照统一的标准教育各方面水平参差不齐的学生群体,而是要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需求,通过践行“有教无类”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此,教师要理解、关心、爱护、信任每一个学生,针对每一个学生开发其潜在才能,引导每一个学生积极向上,这样的语文课堂教学才能真正发挥出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凸显其主体地位。具体而言,教师要懂得因材施教,在课堂提问时要把握好难度,确保优等生吃得饱、差生够得着。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纪念白求恩》一课为例,教师首先用课堂导入来点燃全体学生的求知欲:“在抗日战争期间,来自加拿大的白求恩先生给予了中国人民极大的帮助,他的无私奉献不仅得到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敬仰,也得到了毛主席的高度赞誉。这篇课文就是毛主席缅怀白求恩先生的著作,请大家带着以下几个问题仔细阅读。”在设置问题时,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参与进来,所以教师应结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梯度的提问。问题一:“毛主席是怎样描述白求恩先生的?”这一问题可以直接以相应的文章段落进行回答,所有学生都能够给出正确答案;问题二:“白求恩先生是怎样帮助中国人民的?”这一问题需要对相关段落进行归纳整理,差生稍加努力即可做出回答,优等生则会凭借不俗的概括能力进行总结式回答;问题三:“白求恩先生伟大之处体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看似与问题二重合,实际上考察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与分析能力,部分学生经过思考,能够结合作者的评价式话语给出自己的见解。问题四:“白求恩为什么要这样无私地帮助中国人民?”这一问题难度颇大,但基本上每一个学生都能说出自己的看法,只不过每个人思考的程度深浅不一,思考的角度也千差万别,对部分学生而言是一大挑战,同时也有助于拓宽其余学生的视野,帮助其学会从多角度深入思考问题。像这样,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差生,教师要善于调动每一个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并有所收获,这样才算凸显其主体性地位,而这也是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主旋律。
三、创设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着眼于教学情境的创设,其目的在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促进其突破思维限制、放飞自我,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为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人际交流情境,并灵活运用音像、投影等教学工具,使学生徜徉在丰富多彩的人机交互中,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得以在模拟情境中展示奇特的想象力,从而积极、自信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以部编版初中语文《皇帝的新装》一课为例,教师可以针对文章结尾处创设这样的情境:“当皇帝结束游行回到皇宫后,他会怎样处置那个诚实的老大臣以及那两个骗子呢?”像这样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令学生自觉加入到课堂讨论中并发表自己的讲解,真正落实“以学为本”的教育理念。
四、打破定论以发散学生的求异思维
长期以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已经固化,一切教学活动都是顺理成章的,太多的标准答案和金科玉律推动着学生向前,压抑着学生的思维,令其习惯于循规蹈矩,不敢在思想上“越雷池一步”。然而,这种固化的教学模式只会使学生被动听讲、被动思考、被动练习,无法凸显其主体地位。为此,教师应秉承“尽信书不如无书”的教育理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具体而言,教师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因为思维往往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只有打破定势才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进而促使其展开自主探究。对学生而言,其精神世界极其渴望发明创造和探索未知事物,教师应主抓这一点培养学生的求同存异思维,这也是创新的起源。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愚公移山》一课为例,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多加入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大胆思考以寻求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案,以此来开发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比如:“学习完这篇文章,很明显是要告诉我们应向愚公学习,学习他们坚忍不拔的斗争精神,绝对不能像胆小怯懦的智叟那样固步自封,大家说对不对?”这样一问,没想到有学生表示不赞同这一结论,他认为愚公的“愚”是真正的愚蠢,而智叟看似急功近利,实则是做出了理性的判断,他建议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要学习愚公那样对一个问题死缠烂打,要审时度势灵活处理。由此可见,当学生打破定论后就会散发出求异思维的光芒,这也是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一大成果,是以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为核心的重大教学成就。
五、重视评价以生发学生的主人意识
新课程改革明确指出要完善教学评价,即改变以往“唯分数论”的单一评价体系,在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同时考察其学习过程,尤其是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良好的教学评价其出发点和归宿点殊途同归,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成长。因此,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倡导激励评价,而评价的形式包括学生自评与他评、也包括对老师和文本的评价。事实上,这种多元评价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体会到学习所带来的成功喜悦,进而产生深入学习的冲动与持续学习的毅力,全面激发自身的主体意识。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善于运用激励手段,学会欣赏并肯定学生,通过适当的、足够的肯定性评价来帮助学生唤起主人翁意识,从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总结:随着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以往由教师主导的模式化课堂教学模式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则是以凸显学生主体性地位为核心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营造氛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关注全体学生以吸引其自主参与教学活动、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其想象力、打破定论以发散其求异思维、完善教学评价以促进其主体意识,最终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一教学理念。
参考文献:
[1]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实现学生主体参与[J].柳丽娜.学周刊.2015(19).
[2]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参与的有效性研究[D].王莹.辽宁师范大学.2016.
[3]促进学生主体参与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建构[J].林琳.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04).
[4]初中语文主体性教学策略探究[J].张欣芮.西部素质教育.2017(05).
王晓芹,山东省邹城市石墙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