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说理的三重境界

2019-08-27 08:20王克章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9年7期
关键词:力争论据孟子

王克章

议论文写作重在说理。开篇亮出论点,但这个论点仅是“你的”,应采取怎样的措施来说服读者,让“你的”转变成“他的”呢?显然,借助论据,在充分论证分析的基础上,把道理、观点说清楚是基本的说理方法。形如劝架,一种是仅把人劝散了,第二种是把人劝和了,还有一种人,能把人劝乐了。议论文说理也有三重境界:第一、第二重境界,分别做到了“有‘据可查”“‘据‘理力争”,而上好的议论文则是第三重境界——个性思考,“情”动于衷。

第一重境界:有“据”可查

“有‘据可查”与常规所言“摆事实”不同。“摆事实”仅强调把事实“摆”出来,“事实”只是事实,未必凸显和论点的一致性,更没有体现与论点的紧密联系。而“有‘据可查”,“据”是论据,强调为证明论点服务;“可查”强调的是事实。“有‘据可查”即强调议论说理,要有和文章论点方向一致并能很好证明论点可靠性的客观事理。

议论文写作做到“有‘据可查”,是其说理的第一重境界。对于议论文,我们不能容忍通篇讲空洞的“大道理”,不能容忍言之无物,但我们却能接受“有‘据可查”的说理方法。

先来看一篇习作《换个角度看世界》中的片段:

换个角度看世界,可以改变“世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互联网刚进入中国时,还是新兴事物,并不被很多人看好接受,大家更没想到从互联网里赚大钱,而丁磊却认为正是新兴的东西,才有更多的机会。于是他没有和其他人一样排斥互联网,而是创立网易,最终成为中国互联网巨头。/牛顿被苹果砸中后深思,进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孔子不甘心只做一个隐士,而是周游列国,最终,他形成影响千千万万中国人的儒家思想,成为“万世师表”。//只是换了一个角度,便足以改变世界。一只蝴蝶在南非扇动了一下翅膀就足以在大西洋引起一阵龙卷风。这便是一点小小的改变引起的大大的不同。(注:文中斜线为笔者所加,下同)

这篇习作选段有三个层次(见文中的“//”)。第一层,提出“换个角度看世界,可以改变‘世界”的论点;第二层,作者分别选取网易老总丁磊、科学家牛顿、“万世师表”孔子等三个论据;后三小句为第三层,对三个事实论据所带来的效果进行分析总结。这是日常习作中一种较为常见的说理形式,尤其是论据使用颇具代表性,我们先来分析一下该文段中的几个论据使用情况。

三个论据,文字的长短不一,我们试着对其压缩:丁磊接受互联网,所以成为互联网巨头;牛顿对被苹果砸中思考,因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孔子周游列国,成为“万世师表”。丁磊、牛顿和孔子,都是没有沿袭传统,都是站在生活的另一端,才有各自的成就、发现或影响。显然,几则可查之“据”,可以为其后的归纳“小小的改变引起的大大的不同”奠定基础,当然也证明了文段的论点。

上面这种“用事实说话”的说理方式,是议论文写作中的一种浅层次,多为初学议论文写作者使用的说理境界,我们姑且称之为议论文说理的“第一重境界”:只围绕论点述论据,而没有对论据作“切中肯綮”地析理。如上面选段:作者在“摆”丁磊、牛顿、孔子的论据时,没有分析,这些人是如何“换个角度看世界”的——尽管论据中蕴藏这个理,但仍应在“摆事实”之中或之后,把这个“理”明白地讲出来才行。借用一句时髦的台词,“爱要大声说出来”。

不要小看这第一种境界。相较那些所选论据和论点不相符、言不由衷的习作,初学议论文写作,能做到根据论点选择恰当的论据,已属难能可贵。

第二重境界:“据”“理”力争

“‘据‘理力争”是议论文说理的第二重境界。所谓“‘据‘理力争”,即议论文写作中,在“有‘据可查”的基础上,用深入浅出、条分缕析的语言,对“据”进行必要且精准的分析,把“据”中的“理”揭示出来:所列举的这些“据”,它们和论点之间的关联点在哪里,为什么能证明“论点”。优秀的议论文,不仅能围绕论点列出详实恰当的“据”,做到“有‘据可查”,还能做到“‘据‘理力争”。

看下面一篇习作《自知者明》的片段:

自知者明,不仅明在用人之道,更明在一朝望尽天涯路。//勃朗特三姐妹初踏文学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她们选择了诗歌创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诗稿终于得以出版,可问津之人却寥寥。她们伤心难过,却最终能够冷静下来分析自己,而后知晓自己的长处不在诗歌而在小说创作,最终在文学领域占据一席之地。/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一代商业大亨,最初的梦想却是当个戏子,梦想虽热却屡屡碰壁,这残酷的现实让马云最终自知,唱戏不是他的天赋,于是他选择向商界进军,从而造就了一个商界传奇。//自知者明,明晓眼前宽广大路后,终得在灯火阑珊处见她。

分析该选段,首句是分论点。分论点后分别列举著名作家勃朗特三姐妹、商业大亨马云为论据。论据详实、精准自不待言,可谓“有‘据可查”,下面我们主要看看其是如何做到“‘据‘理力争”的。

首句“自知者明……更明在一朝望尽天涯路”是该段的分论点,其核心意思是:自知者能够根据自身条件理性地规划未来。后面的勃朗特三姐妹成为著名作家、马云今为商业大亨,毫无疑问乃“有‘据可查”。但问题是,作者并非表述成“勃朗特三姐妹通过努力成为著名作家,马云通过努力成为商业大亨”,如此,则既不能表现其“自知”,亦不能证明他们“一朝望尽天涯路”的人生规划。作者是在“有‘据可查”之基础上,深入辨析“据”中之“理”:勃朗特三姐妹,在“诗稿终于得以出版,可问津之人却寥寥”之后,“最终能够冷静下来分析自己”;马云,“梦想虽热却屡屡碰壁,这残酷的现实让马云最终自知”“于是他选择向商界进军”。作者的目的不仅在于告知读者一个个“据”,而更为重要的是不忘“力争”这些“据”中之“理”:他们这些“自知者”正是善于洞察时势,最终才有自己“灯火阑珊处”的站立。

上述這种说理方法,是议论文说理的典型的第二重境界,即“‘据‘理力争”。引经据典自不可少,但引经据典只是过程或手段,说理才是目的;而“理”若没有“据”作基础又显得空洞。因此,所谓“‘据‘理力争”,一言以蔽之:在列“据”中同时把“理”析出来。

当然,就“据”和“理”的关系而言,我们强调“‘据‘理力争”,若就“说理”的方法来论,则有很多。除去本文重点列出的“例证法”之外,还有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归谬论证等等,此是另一话题,不再赘述。

第三重境界:“情”动于衷

我们回顾一下议论文的写作目的。议论文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说理。那说理的目的又是什么?当然是让别人(读者)接受我的“理”,即“我的观点”。

说理的第一重境界“有‘据可查”,但“据”中“理”藏得太深,“‘据人千里之外”,“理”未说明,不够好。第二重境界“‘據‘理力争”,这“理”或乃人云亦云之“理”,往往生冷而鲜个性,诸如“为有源头活水来”“无限风光在险峰”“失败是成功之母”等等,我们虽能从大量的历史过往和当下现实中,检索万千实例来证明这种“理”,也即便在行文论证中条分缕析,纵横驰骋,但不要忘了,我们可能大多在人云亦云——好比把勾股定理再证明一遍,我们的作图与推演,证明的还是别人的结论——说到底,这第二重境界的说理,缺少属于“我的”观点和声音,尚没做到“惟陈言之务去”,因此,第二重“‘据‘理力争”的说理境界也不完美。(当然,这并不等于说,第二重境界的文章不能写,如前分析,能写出前两重境界的文章,当然是好文章。)

对于议论文的说理,我们最欣赏和推崇第三重境界:以第一重的“有‘据可查”为事理基础,以第二重“‘据‘理力争”为理性思辨,然后注重第三重“‘情动于衷”之个性表达。毛荣富老师说,“写作之难,就难在它是一个唤醒自我、完善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而这正是写作魅力之所在。”

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子的“上善若水”,到韩愈的“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再到鲁迅的“拿来主义”,无数的大师之所以被历史铭记,不是其等身的著作,而是其发前人所未发的个性认知和脱俗创见。

当今大量的考场佳作,之所以能在万千考卷中脱颖而出,毫无疑问也多是富有个性化的认知与表达。如2015年高考佳作《布拉格不说话》一文,作者从命题材料中的核心词语“智慧”出发,选材却落在“布拉格”的城市建设这一切点上——视角本身已具个性,不仅如此,文章还有“故乡在建造‘宋城”的事实依据,有尼采、《基督山伯爵》的观点支撑,显然做到了“有‘据可查”之言之有物和“‘据‘理力争”之条分缕析。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停留在这两个层面,而是进一步提出了独到见解:“智慧使她等待,坚韧充满希望。”“拒绝每个时代的粗鲁,独自美妙。”无需多言,这样的思考多么富有个性。

具体我们来看一篇《鸡同鸭讲》的竞赛作文选段:

我总觉得,很多情况下,比喻论证是最无力的论证方法:凭啥你说像就像?告子的比喻被孟子驳倒,若两人交换一下发言顺序,孟子同样会无话可说。因此我认为,两人都仅仅是在表达自己的观点,并未进行有效的论述,结果只能是谁都说服不了谁。这样的对话,无异于鸡同鸭讲。

……

无他,一个“痴”字也就足够解释了:“痴”得鸡同鸭讲,“痴”得一往无前,“痴”得百折不回,“痴”得像孟子那样,不厌其烦地表达自己,都顾不上注意逻辑,“痴”得使自己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文明的万古长夜。或许正如萧伯纳所言,一切的进步都仰仗那些不理智的人。某种程度上来说,孔子是不理智的,孟子更是不理智的,正是由于他们的“不理智”,中华文明才得以熠熠生辉。我并不喜欢厚古薄今,但必须承认的是,今人在某些方面,有必要向先贤学学。当然不是学习他们鸡同鸭讲的对话方式,而是学习他们鸡同鸭讲的精神:哪怕无法说服别人,哪怕自己与别人是两路人,哪怕别人根本无法也不愿理解自己,也要挺身而出,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注:文字下横线为笔者所加。)

此文是刚刚结束的第四届扬子晚报杯作文大赛现场决赛中,获得特等奖的朱凯文同学文章部分内容。该文亮点是什么,是“有‘据可查”的“据”之丰?还是“‘据‘理力争”之“理”之切?都有!但本文最大的亮点是,作者对亘古以来视为“雄辩”“善喻”的孟子,发出独到评判:孟子根本不会辩论,其辩论充其量只是“鸡同鸭讲”!其间,“过度丰沛的情感淹没了孟子,使他难以冷静地论述。”“不厌其烦地表达自己,都顾不上注意逻辑,‘痴得使自己焕发出了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人类文明的万古长夜。”等等(见选段中虚线语句),睿智之语与个性见解通贯全篇,无需多言,令人拍案。担任大赛评委,江苏省写作学会会长,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骆冬青教授给予的评语是:“此文从逻辑讲起,孟子文章表现的某些‘不讲理,却蕴藏着‘痴心的‘情理;由此而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沟通,具有非言语沟通所及的深挚情怀。”——这就是“情动于衷”的魅力与效果。

议论文素材积累与写作训练是个序列性工程。初学者能迅速达到第一重境界当值得肯定;稍后,若摸索进入第二重境界,亦不失为一种较成熟的说理。在达到第二重境界之后(或过程中),就应力求进入第三重境界:写作时,要深入事理的背后,多写一点独抒己见、富有个性的文字。当然,这不是说,我们要违背常理,故意反其道而张扬“自我”,而是适时准确地表达个性认知。即便不能通篇“个性”,哪怕一句“‘情动于衷”的独到思考,也不枉此“论”,惟此,文字才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孙绍振.孙绍振论高考语文与作文之道[M].福州:福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26.

[2]胡勤.论述类文章及其写作探析[J].语文学习,2016(10).

[3]毛荣富.写作与自我[J].语文学习,2014(2).

猜你喜欢
力争论据孟子
恰当使用论据
恰当使用论据
磨刀不误砍柴工
AI按摩
力争2019年基本完成农村重点危房改造工作
用好论据“四字诀”:准、新、精、美
商务部:力争尽快结束RCEP谈判 推动本地区一体化
卫计委:2020年力争每个家庭拥有一名签约医生
论据选择“四要”
漫画《孟子》(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