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人称指示语对比研究

2019-08-27 07:27卢亚兰
北方文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英汉对比语境

卢亚兰

摘要:英汉对比研究领域广泛,其中指示语是其重要研究议题之一,因为它与人类交际息息相关,极具研究价值。本文则是通过对比研究的方法,对英汉指示语中的人称指示语进行对比东西,发现英汉两种语言的人称指示语之间的差异,提高对英汉两种人称指示语的运用理解能力。

关键词:英汉对比;人称指示語;语境

一、引言

1977年吕叔湘发表《通过对比研究语法》,正式倡导对比研究这一研究汉语的研究方法。正是由于吕叔湘先生的大力倡导,对比语言学作为专门学科在我国开始建立和发展起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进行对比研究。如1991年出版的刘宓庆的《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与1992年出版的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概论》,后者为对比建起了第一个比较成熟的研究框架。其后,涌现大量进行英汉对研究的优秀学者,如连淑能、潘文国、熊文等等(潘文国,2002:73)。

英汉对比研究,作为一个研究语言的学科,它的研究领域及其宽广,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研究英汉两种语言,也可以从翻译的角度研究英汉互译。而本文对英汉指示语进行对比研究,这正是英汉语用对比中的一个重要议题。

二、指示语

指示语,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议题。它的英文专业术语是deixis,这个单词源自希腊,意思是“pointing”或“indicating”(何自然&冉永平,2010:31)。从它的英文释义来看,指示语就是用来指人、事、物。而想要弄清楚具体指的哪个人,哪件事,哪个物,则必须要放到一个具体的情景下来看,也就是在一个具体的语境下来分析指示语的真正意义。

对于指示语,Levinson(2006)将它分为五类:(1)人称指示语;(2)时间指示语(3)空间指示语;(4)语篇指示语;(5)社会指示语。这五类指示语在人类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是必不可少的。英汉两种语言,作为两种不同的语言系统,它们的指示语系统也存在差异,已有大量学者对这五类指示语进行英汉对比分析,而本文则是对其中一类—人称指示语进行英汉对比研究。

三、英汉人称指示语对比

人称指示语,用来指话语中所涉及到的人,因此,只要涉及到交际,就必须用到人称指示语。而人们最常用的交际方式是口头交际,如面对面交谈,或是通过电话、语音进行交谈。所以,人称指示语在人们日常交际中可以说是必不可少的。而口头交谈中所涉及到的人,包括说话人和听话人,还有第三方。因此,人称指示语,在具体语境下,可以指说话人,可以指听话人。但有时候既不指说话人,也不指听话人,而指第三方。

根据基本的语法分类,人称指示语可以分为三类: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英汉两种语言都有自己的人称指示语系统,而两种语言的人称指示系统主要由语法化的人称指示代词组成,他们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也有差异性。我们来看英汉两种语言的基本人称指示语系统。汉语中,第一人称:我、我们、咱、咱们;第二人称:你、您、你们;第三人称:他、它、他们、她们、它们。英语中,第一人称:I、we;第二人称:you;第三人称:she、he、it、they。

(一)第一人称指示语

从语法意义来看,"我"和“I”都指说话人,且人数为一个;“我们”、“咱们”、和“we”,指说话人以及说话人所属的群体,人数为多个。从语用意义来看,"我"和“I”指说话人本人,同它们的语法意义一致。而“我们”、“咱们”、和“we”在一些具体情况下,它们就不再具有语法意义表述出来的性质了,意义发生了变化。我们下文将列举几个例子来具体分析其中的差异。

例1小明对小华说:“我们今天去爬山,你去吗?”

例2小明对小华说:“今天天气很好,我们今天去爬山吧。”

例1和例2都是说话人对听话人说:我们去爬山,到两个句子中的“我们”意思并不一样。根据分析,例1中的“我们”指的是小明和其他要跟他一块去爬山的人,不包括小华,这从下文的"你去吗?"可以看出来,“我们”是把小华排除在外的,具有排斥性。例2中的“我们”指的是小明、小华和其他要跟他俩去爬山的人,这个“我们”是将小华包括在内的。因为这句话中没有任何信息证明要排除小明,所以默认这里的“我们”具有包含性。

汉语中第一人称复数作为指示语的使用情况如上文,而英语中的“we”作为指示语的语用情况同汉语类似,除了一些非常特殊的现象,如royal“we”这在汉语中是没有的。此外,英语中的“we”在出现时,还有其他形式,比如“let's”和“let us”。下面将举两个例子来分析“we”以“let's”和“let us”形式出现时的指示含义。

例4 Let's go.

例5 Let us go.

例6 Let us go with you.

通过分析,例4中“let's”指说话人和听话人,而例5中的“let us”指示含义不明,不清楚它是否包含听话人,而在例6中,从句子中的"with you"可以看出,"let us"并不包括听话,而仅包括说话人在内的群体。因此,对于“we”以“let's”和“let us”形式出现时的具体指示意义,它是否包含听话人,还是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

从上述6个例子的分析来看,从语用意义来看,“我们”、“咱们”、和“we”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包容性(inclusive)”的,包含某类人,不排除另一个群体,如例2和例3中的“我们”;一类是“排斥性(exclusive)”的,包含一些人,但排除一类人,如例1中的“我们”。

(二)第二人称指示语

对于第二人称指示语,我们可以看到,汉语中有"你"、“您”、“你们”,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用来表达汉语中的“你”、“您”、“你们”之意,所以要根据具体的语境来判断英语中的“you”具体的语法意义是汉语“你”、“您”、“你们”中的哪一个。汉语中的“你”、“您”和英语中的“you”表“你”、“您”之意时,它们都指听话人,且为单数。而汉语中的“你们”和英语中的“you”表“你们”之意时,表示某一个群体,这个群体并不包括说话人。下面将举例来进行说明。

例7小明对小华说:“你们去爬山吗?”

例8爸爸对小明说:“你们学生应该好好学习。”

通过分析,例7中的“你们”指的是包括小华的这一个要去爬山的群体,这个群体并不包括小明。因為小明作为说话人,用“你们”这个词将听话人小华归属为要去爬山的这个群体之中,而将自己排除在这个群体之外,意思是自己现在并不属于去爬山的这个群体。而例8中的“你们”,通过句法分析。可以知道“学生”是主语“我们”的同位语。所以,“我们”指的是“学生”这一个群体,而从这个句子来看,小明的爸爸用“你们”来劝诫小明,说学生应该好好学习,而小明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也应该好好学习。所以,例8中的“你们”指的是包括小明这个听话人在内的学生群体。

因为当英语中的“you”当汉语中的“你们”讲时,它的指示意义使用情况与汉语的“你们”使用情况一样,因此不再多举例说明。总的来说,英汉第二人称单数指示代词“你”、“您”和表“你”、“您”之意的“you”都指听话人,而第二人称复数指代不“你们”和表“你们”之意的“you”指的是听话人,且指包括听话人的某一群体。

(三)第三人称指示语

第三人称指示语,指的是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所谈及的第三方事物。汉语中的“她”、“他”、“它”在英语中分别有“she”、“he”、“it”对应,都指的是说话人和听话人所提及的第三方,且通常为单数,但它们的对应也不是完全的。

汉语中的"她"纯粹指生物性别为女性的人,“他”指生物性别为男性的人,"它"指代除人以外的事物。但英语中的“she”除了指代生物性别为女性的人之外,还可以指代具有女性特质的事物,如:

例9 Look at the little cat.She is hungry.

例10 Whose dog is this?He is very frightening.

例9中,用了“she”来指代“the little cat”,并没有用“it”来指代它。这里,因为猫作为宠物温顺可爱,具有女性特质,所以用"she”来指代。而英语中的“he”,除了可以指代生物性别为男性的人之外,还可以指代具有男性特质的事物,比如例10中用“he”来指代“dog”,因为人们希望狗能够像男人一样勇猛彪悍,可以护家,所以用“he”来指代狗。汉语中的“它”与英语中的“it”的对应程度应该算是极大的,它们都是指代除人以外的事物。

从上面的讨论来看,英语中的第三人称指示语“she”和“he”比汉语中的"她"和"他"所指的范围更大,两者可以说是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而对于第三人称复数,汉语中有“他们”、“她们”、“它们”,“她们”指代女性群体,“他们”既可以只指代男性群体,也可以指代男女混合的群体,“它们”在汉语中一般指代动物群体。汉语中有这么多的区分,而英语中就只用一个“they”代替这三个汉语词汇。他们都指说话人与听话人提及的第三方,而且为复数。

总的来说,第三人称指示语在指示代词的数量来说,是相对于第一、二人称来说,是最多的,使用情况也更复杂。

四、结论

可以看到,人称指示语在人们各种交际中应用广泛,对实现人类交际具有重要作用。在确认人称指示语意义时,我们必须依赖语境来推测其所指。

英汉两种人称指示语,既有相似性,也有其不同之处。本文通过对英汉两种语言的人称指示语分第一、二、三人称进行详细对比,发现其异同之处,提高人们对英汉人称指示语的作用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SC Levinson.Deixis[A].In: Laurence R.Horn and Gregory Ward(eds.).The handbook of pragmatics[C].New York: Wiley Blackwell,2006.pp 97-121.

[2]何自然,冉永平.新编语用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潘文国.汉英对比研究一百年[J].世界汉语教学,2002(1):60-86.

猜你喜欢
英汉对比语境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英汉名词动用分类方法探究
试论英汉词汇对比分析对汉语国际教育的影响
语言学习中语境化的输入与输出
跟踪导练(三)2
论幽默语境中的预设触发语
试论当代语境下段维的旧体诗
话“径”说“园”——来自现象学语境中的解读